陈丹颖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实验小学 福建 福州 350299
【摘要】提升学生数学思考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是教学的立足点,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数学教学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应积极主动的为学生创设各种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教学情境与机会, 以实现高效课堂,同时也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数学思考 提升 思维发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及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打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数学思考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是教学的立足点,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找准起点,达成知识与经验对接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源于实践,用于实践,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让课堂40分钟真正发挥实效。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一节中,考虑到小数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对于三年级的孩子,他们到底能掌握多少有关小数的知识,心里却没底,于是,在教学前,我给孩子们做了一个前测,题目包含了:1.你能举一些整数和分数的例子吗?2.你听说过小数吗?写出你在生活中见过的小数,并读一读。3.你知道小数有什么用吗?4.小数一定是很小的数吗?可以举例说说。5.关于小数,你还想知道些什么?从前测中,我看到了一个个来源于学生的真正问题,暴露了学生的认知困惑,既充满了对小数的好奇,又能联系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有了前测,了解到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对学生来说远比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更为熟悉,我考虑再三,决定调整教学顺序,从学生最熟悉的表示价格的小数入手,先借助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来突破教学难点,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推导出 元=0.1元,帮助学生体会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积累经验。接着让学生运用这个已有发现去认识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实现了知识和方法上的迁移,同时再利用长度单位进一步完善对小数的认识。这个过程既关照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又充分考虑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经历“生活经验——初步感知——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实效性。
二、渗透方法,实现数学思考价值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可以看出,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在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孩子掌握自学本领的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孩子今后在遇到新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时能懂得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处理,独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是我们教学要实现的最终的、也是至关重要的目标。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掌握一些常用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以提升孩子的数学思考能力。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节课中,转化思想的渗透在这节课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但是我们很多老师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了怎样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上,于是准备了教具、学具、课件演示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明白怎样通过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到此,很多老师觉得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已经差不多了,在接下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上流于形式,草草收兵。结果常常是孩子们知道可以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却不知道如何转化,或是转化了,却不懂得将新的方法进行归纳。其实,我觉得本节课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引导孩子反思以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我们要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而不转化成其它平面图形呢?2.此前孩子认识的平面图形还有三角形、梯形、圆形等,是不是转化成其它这几种平面图形也是可以的呢?3.转化成了长方形,现在如何将转化前后的两种图形联系起来找到一个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通用的方法,难道每次我们遇到平行四边形都需要这样去割补解决吗?弄清这些问题,才能让孩子真正理解转化的意义与重要作用,提升数学思考能力,为后面解决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使孩子真正获得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交流,追根溯源明道理
说理思辨是提升小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主要方法,学生会思会想,并能组织语言说出这样思这样想的理,只有这样的课堂,学习才真正发生。教学中,我们老师每节课若能坚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寻知识背后的道理,理清为什么能这样做的原由,这对提升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将是一个极好的锻炼,日积月累,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不可估量。
例如,在《认识小数》一节中,学生在练习单上的三条线(1分米、1千克、1吨)中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了箭头所指的位置后问学生,如果把0.4分米放在第二条线段上可以吗?为什么?放在第三条呢?如果把这些单位名称都去掉,三条线段可以合并成一条吗?为什么?孩子们从自己刚刚动手完成的具体线段中思考,结合与同学的交流,从而理清了只要是平均分成十份,表示十分之几,均能用零点几表示。从具体到抽象,思考辨析,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完成了一个质的飞跃。再比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用估算解决问题”一节中,学生对估大还是估小总是混乱不清,我指导班上的陈若昕同学以“估大还是估小”录制了一个说理视频,结合教科书中的原例题,配合课件,讲述当29人参观,门票每人8元,带250元够不够时为什么要估大;而92参观,带700元够不够时为什么要估小的道理,为还迷糊不清的孩子理清了估算的要领,也体会到了估算的简便,提升了孩子今后在遇到实际问题时的思辨能力。让学生课堂上说理虽然费时,但这样的课堂通透、扎实、有效,从长远看,将大大提升了课堂有效性。
四、主动探索,实现数学再创造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对教师存在依赖心理,缺乏主动钻研和探索精神,最好老师能详细解读信息,详尽展示解题步骤,然后进行类似的模仿练习,硬套公式、定理、规律、模型,看似掌握了,但只要条件或问题稍作改变,有些学生就束手无策,说明并没有弄清问题的本质,缺乏数学思考能力。因此,数学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或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一节中,我利用实物米尺引导学生在原有的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了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后,设计了从米尺抽象为一条线段,引导学生在分米、千克、吨等熟知的计量单位中,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箭头所指的部分,引导学生对小数的意义进一步内化和理解。在充分感知、比较的基础上,去掉线段中的具体量再进行合并,使之过渡到无量的抽象提升阶段,真正理解十分之几的分数都可以表示为零点几的小数,从而实现对小数意义的本质理解,为四年级的认识小数打好坚实的基础。
培养数学思考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小学生的素养,同时也为他们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