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树军
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语文组
一、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二、课程建设
1、课前在电脑上拷贝电影《祝福》。
2、发放相关的背景资料,由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3、巧用课件展示问题,引领学生思维,探究《祝福》的里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意蕴。
三、教材分析
《祝福》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篇小说,学习小说要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从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中来挖掘人物形象。这篇小说在我们介绍的鲁镇,祥林嫂几次到鲁镇的故事情节中,刻画了祥林嫂、鲁四老爷和“我“等人物。
四、学生分析
鲁迅的小说《祝福》为名作,作品内容较深刻,学生不易理解,在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重点把握祥林嫂的形象及其悲剧造成的社会根源。
五、教学目标
1、 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
2、 把握祥林嫂悲剧人生造成的社会根源。
六、教学内容
学生看完电影后思考如下问题:电影和原著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小组讨论)
学生总结如下:a 电影里祥林嫂的小叔子的戏份明显增多,当知道母亲和堂哥合伙要将嫂子卖掉,给自己娶亲的时候,他很焦急,马上告诉祥林嫂让她快点逃走。这是与原著相反的,“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小叔子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拜不成天地”“现在第二个儿子的媳妇也娶进了”。
教师追问:原著和电影分别刻画出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学生讨论结果是:心好、善良、甚至可爱。
教师点拨:原著是个与祥林嫂婆婆和堂伯同副嘴脸的人,自私冷酷无情属于帮凶,电影中,他尊重祥林嫂,维护她,不自私。
教师追问:这样的人物设定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教师点拨:让残酷压抑甚至诡异的原著有了一丝温情,也从侧门刻画出祥林嫂的善良勤劳本分赢得了某些家里人的支持,岁数很小的小叔子良心未泯灭也符合人物的年龄设定。(赞同)
这样的改编,明显是受那个时代的影响,处于底层的被压迫者相互同情,反抗罪恶的旧社会,是建国初期的阶级斗争的需要,这削弱了原著“吃人的社会即他者共同毁灭祥林嫂”的悲剧力量。
(不赞同)
b 电影结尾祥林嫂“砍门槛”明显与原著出入较大(小组讨论)
教师追问:怎么理解电影最后塑造的这个人物形象?
学生讨论结果:祥林嫂愤怒到极点,奋起反抗、对这个社会不满。
教师追问:这样的人物设定合理吗?
学生普遍回答是:合理,理由是人被逼急了会做出如此反应。
教师点拨:祥林嫂希望捐门槛可以逃脱死后被分尸这个可怕的命运,也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得到参加祝福的机会。但是最后她发觉不是那样子的,周围的人还是依旧用鄙夷的眼光看她,她仍是被禁止参加祝福。祥林嫂为什么要去砍门槛?因为被骗而愤怒?如果是因为被欺骗,那是柳妈骗她,祥林嫂面对着柳嫂却没有一丝愤怒,却跑去庙里砍门槛,这样的理由实在很勉强。是绝望?祥林嫂以为找到途径可以摆脱灵魂受难,最后却发现,其实途径是没有,她仍是救不了自己。她仍疑着,“人到底有没有魂灵?”砍了门槛,不代表她就觉悟了,思想的本质改变了。关于对人生对魂灵的思考,祥林嫂并没有得到答案,她仍在徘徊,最后在徘徊中死去。换句话说,就是砍门槛砍得不够彻底,不如不砍。另一个角度来说,祥林嫂这样深受封建神权思想毒害的底层妇女不可能有主动的反封建思想,这也正是写于1924年的小说《祝福》表达的深刻意蕴:没有广泛的反封建思想为基础的辛亥革命,注定是不彻底的,只有摧毁罪恶的封建制度和文化,才能真正解放普通民众的思想,旧中国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这与“新文化运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
七:教学效果
1、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
2、技术支持特色明显。始终坚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持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3、不离语文教学本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教学设计中特别注意不离语文教学本质这一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