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 方法 拓展——浅谈小学阶段第三学段文言文教学

发表时间:2021/8/16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11期   作者:郑虹
[导读] 文言文承载了中华民族大量的文化遗产,铸就了华夏大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精神家园。
        郑虹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实验小学 福建  福州  350299
        文言文承载了中华民族大量的文化遗产,铸就了华夏大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精神家园。它以其丰厚的积淀,独特的审美,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将这瑰宝传承下去,是十分必需,也是必要的。细细研读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部编版教材新增加了10篇文言文,第一篇文言文的出现竟然是在三年级的上册《司马光》,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年级的呈现来看,文言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结合近几年的文言文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第三学段的文言文的教学可以兴趣为先、方法为主、拓展补充来进行,即课内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方法,课外适当增加其阅读量,实现课内和课外有机融合,为今后文言文学习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兴趣为先,千朵万朵压枝低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论学什么,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即使是五六年级的学生依然不例外。教师在开始文言文学习时,可以采用观看视频、听老师讲故事、与曾学过的知识相联系等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呈现“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前奏。如部编版的《自相矛盾》一课的教学,郑芳老师以这届学生三年级时学过的《矛和盾的集合》中的重点句导入,做到旧版教材与部编教材的无缝对接,就在这不起眼的以旧引新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又唤起学生对“矛”和“盾”的认知,课伊始明确“矛”和“盾”的对立关系,为新课寓意的揭示埋下伏笔。
        师:在三年级上册,我们学过一篇课文《矛和盾的集合》。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你能根据这句话说说矛和盾各是怎样的兵器吗?
        生: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自卫。
        师:是的,不难看出,矛是一种进攻的兵器,而盾是一种自卫的兵器,它们之间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矛和盾的文言文。
        ……
二、方法为主,咬定青山不放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文言文在小学阶段的出现仅仅只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这种文学形式吗?我觉得让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内容的方法应该是主要的。如何让小学生和文言文亲密接触,进而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呢?
        1.读文读注释通文意。
        (1)读文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只有通过反复读才能有所得,有所悟。朗读不仅可以达到正音、断句的目的,而且也是初步了解课文语言、感情的过程。我教学生这样读文言文:首先,借助注音通读课文,做到读得正确;其次,去掉注音朗读,做到读得流利;再次,做到停顿得当,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最后做到速读无误。
        (2)读注释。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教材对大多数文言课文作了浅易而详尽的注释。注释中包含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介绍,还有大量的注释是关于字词的注音和解释,是帮助理解文言文大意的凭借。学生只要认真阅读,就能自己解决生字、理解词语,初步达到了解课文内容的要求。平时我要求学生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同时发扬自主合作精神,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文言文翻译的常见方法有增、调、留、换。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结合“语境”去揣摩,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我教给学生的口诀是:古文翻译,自有规律,借助注释,从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增调留换,符合文意;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如《书戴嵩画牛》中的三句话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这句重点借助注释理解“锦囊玉轴”,再把注释带入原文的句子中,去理解相应的句子。“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此句借助注释理解搐、股、乃、掉、谬,再对照图画理解“搐入两股”,“掉尾而斗”,最后说说整句话的意思。而“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则联系生活经验来理解。当然,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能根据注释疏通文义即可,对文中所涉及的某些古汉语知识,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不必深入掌握。
        2.疑思解惑明主旨。


        (1)学会质疑,解决难点。古时候的文化和现在的文化有着诸多的不同,学生无法站在古人的时代和立场去思考问题,所以要会对文中的一些不理解之处和知识点质疑。然后,在听教师对知识点讲解过程中释疑。如学《古人谈读书》时,就有人质疑“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中的“断”什么意思?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展开讨论,学生明白了这里的“断”和现在的常用义不一样,应该解释为绝对、一定。句子的意思是:有了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古文的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2)全文把握,领会主旨。一些学生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时,只注重词语解释和句子的翻译,而忽略了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这种做法显然不妥。要知道能否正确理解一篇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是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核心和基础,因为主要内容往往融合着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弄清主要文意,才能准确地翻译句子、解释词语,否则就可能出现偏差,甚至会出现与作者原意背道而驰的理解。要重视对文言文的整体把握,要领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方法,例如事件、说理、思想感情等。
        3.想象说写促理解。
        透过文字进行想象,有助于加深对文字的理解。让人能凭借自己的想象构筑出超越于物理现实的空间,这是文言文的魅力。以丰富的“想象”为依托,对文本的语句、空白点进行想象,或说或写,使内容情境更具体、人物形象更丰满,从而推动对文言的理解。
        (1)想中说,丰满故事。如《书戴嵩画牛》一课,教师先引导学生抓住故事中的“拊掌大笑”“笑而然之”这两个细节展开想象:“拊掌大笑”是一种怎样的笑?(嘲笑、无所顾忌的笑、天真可爱的笑……)会有怎样的动作?(仰天大笑、拍手、手指着画……)他一边笑一边会怎么说?而“笑而然之”是一种怎样的笑?(尴尬的笑、赞许的笑……)会有怎样的动作?(捋胡子、摸牧童脑袋、拱拱手……)其次尝试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创意讲故事。创意讲故事大量的想象跨时空式地拉进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是想象,让文本更加有厚度、更加有画面、更加有情节;是想象,让学习更加有方法、更加有趣味、更加有效率!
        (2)想中写,变化理解。把文言文作为练笔的材料,呈现的方式可以是改写或扩写。成功的改写是对文言最深入的理解,我们熟知的《公输》就被鲁迅改变成小说《非攻》。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保持原作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通过改文体、改结构、改人称等方式把文言文改成白话文,由此实现由文言文向现代文的写作,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等语言形式的理解与运用,提高写作能力。如改写《自相矛盾》时,可以引导学生先在头脑中想象楚国人叫卖盾与矛时的情形,再想象路人和楚国人的对话时的语言、动作、神态,构建起鲜活的画面,最后揭示文章的寓意。
        在上述抓细节想象编故事或依文言文改写扩写的过程,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方面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了有效发展。
        三、拓展为佳,静听幼竹拔节声
        在教学中有心的老师会发现学生在初次接触文言文时读不懂,很正常。首先学生对文言文是陌生的,毕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是白话文,其次学生缺乏对文言文中的字、词意思、词类活用等作用以及语法的了解。我想这需要一个知识积累并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个过程的有效途径就是阅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读多背多积累。因此,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文本内容在课内某一环节进行相应的拓展,如学习《自相矛盾》补充拓展《南辕北辙》;可以结合学生年级特点选用王崧舟老师主编的《文言启蒙课》中的篇目进行系列拓展,如五年级拓展学习《道韫咏雪》《太丘二子》《南辕北辙》《惊弓之鸟》《卧薪尝胆》《塞翁失马》……由此,在多读多背的积累中,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将经典的文言文纳入知识储备,经过溶解消化,使之沉淀为自己的语文素养,从而提升文化品味,完善语言结构,提高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是一个攻坚克难的过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小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的提升,为夯实良好的文言文学习基础不断助航。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