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剑珊
广州市南海中学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劳动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初中阶段的劳动教育,通常借助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来实现。在本论文中,将对劳动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策略进行探讨,以此提升初中阶段劳动教育成效,及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成效。
关键词: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深度融合;策略
2020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当前我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问题,从多个维度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倡导通过劳动教育构建更加完善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这些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对我国各阶段学校劳动教育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本论文中,将针对初中阶段的劳动教育情况,从劳动教育的时代背景入手,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策略进行探讨,希望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一、初中阶段劳动教育的时代背景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1]。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医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第一次明确将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强化了劳动教育的地位。随后,在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其中提到,劳动教育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劳动、体育、美育教育一直属于短板,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要针对这些短板项精准发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可见,劳动教育是国家育人的一个重要目标,它既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又能培养孩子自立、自强、自信的良好品格。但是当下很多孩子从小就被娇生惯养,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勤劳勇敢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下,我们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正需要这种优秀品德。
基于此,我国各地学校开始深入挖掘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发展特色,通过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劳动实践内容,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学校劳动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科教学来实现的,其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可以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使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同时促使其在大量的劳动实践中,实现自身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
二、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深度融合策略探讨
(一)明确课程劳动教育的目标及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质上是一门品德培育、法治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课程,是初中阶段强化中学生思想意识和远大志向、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劳动教育是其不可或缺的内容[2]。因此,教师首先应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并在目标的引领下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深化劳动教育。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本质。可以通过创设情景的方式,通过系列问题的追问引发学生对该问题的思考,例如劳动是什么,哪些活动属于劳动,哪些活动不属于劳动等。在此基础上,引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即“劳动是人们运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作用于生产对象,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劳动是一种财富创造活动[3]。同时,可以将劳动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知识点当中,例如在讲解“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公民可以通过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并依法占有和使用,获得收益和进行处分”这个内容时,可以举例“小偷偷来的钱”是不受法律保护的。这时,部分学生会产生质疑,因为小偷在偷钱的过程中也是花费了时间、精力、体力的,这一行为应该属于劳动的范畴。这样的观点事实上反应出学生对于“劳动”认知的偏差,没有理解劳动是一种“创造性”成果,也就是说劳动所得成果与窃取得到他人成果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同时,应让学生了解,劳动行为和劳动收入属于合法行为,而盗窃属于非法行为。
其次,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劳动的目的与价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他们通过主动感受,切身体会劳动对于自身、家庭、社会、国家、全人类的重要价值,深化对于“劳动”的情感。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认为劳动对于国家、社会、家庭都很重要,但这是其他人应该承担的事,自己不需要劳动。这样的思想表明这部分学生对于“我的劳动”、“我的成长”的价值缺乏深刻感悟和体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融合,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让其充分认识到自身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一课“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内容时,可以适时让学生懂得:新时代是奋斗的年代,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一代又一代人民辛勤劳动换来的,是艰苦奋斗的结果,因此必须树立四个尊重的意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劳动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劳动情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价值观。
(二)开展课程深化劳动教育的理论学习探索
劳动教育的目标与知识,应以学生的深度学习活动为路径,并通过劳动实践,将劳动知识转化为内在美德。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在明确劳动教育目标及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研究通过深层次处理劳动教育相关内容,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此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促使其通过劳动实践,提升自身的劳动素养。
从深度学习方面来说,应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地思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对教学内容进行巧妙设计,将劳动知识鲜活、生动地呈现给学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例如,在学习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劳动成就今天”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生活实际,全面梳理劳动对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家庭幸福、个人成长的意义,深入理解劳动的价值[4]。
从理清关系,构建体系方面来讲,由于初中生的思维方式存在片面性和表面性,即使经过深度学习,也很容易出现认知偏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探究,引导其厘清相关认识间的关系,构建出科学的认知体系。例如,在学习八年级道德与法治“劳动成就今天”这节内容时,提到“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都是国家的建设者,都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这句话强调职业平等,倡导尊重每一个行业和每一位劳动者。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很多“就业歧视”的问题。如,有的学生家长在督促学生努力学习时,会对孩子说如果学习不好,以后找不到工作,就只能去扫大街。学生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很容易出现对“劳动的价值”与“个人所期待在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目标”认知不清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引导其通过合理的思考、思维的碰撞,对这个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劳动实践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一文指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要“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要“形成协同育人格局”[5]。在劳动教育中,教师应秉承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强化自身对于劳动的认识,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自身的劳动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发掘劳动教育与其他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将劳动教育充分融入道德与法治这个学科整体当中,寻找更多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与集体共成长”这节内容时,有同学指出在班级卫生值日过程中,有同学存在偷懒行为。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并总结班级集体建设的要求,促使其认识到打扫卫生,保持班级内部干净整洁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在班级卫生值日过程中,对课堂讨论所得出的观点进行实践。这样,可以将书本知识及时应用于生活实践,实现劳动教育和集体建设的契合。又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敬业精神”内容时,可以向学生展示各个领域里的模范人物,如大国工匠、时代楷模、劳动模范等,通过讲好榜样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只有勇于承担责任,热爱本职工作,坚守自己的岗位职责,脚踏实地,精益求精,才能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还可以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最美劳动者”,体会普通如快递小哥、公交司机、老师、医生、父母等人,也是以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服务社会。让学生懂得不论是伟人还是普通劳动者,只要有梦想,肯努力,都可以用汗水和智慧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实现人生价值。
除了课堂教育以外,教师还应积极拓展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并将劳动教育延伸到课堂以外。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让家更美好”这节内容时,可以与家长取得联系,充分挖掘学生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引导学生通过为家人做菜、打扫卫生、清洁家居用品等方式,积极参与家庭劳动,增进与家人的互动,并记录劳动过程自己的感悟以及家人的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家人的辛苦和不易,以及劳动成果的珍贵,还可以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和艰辛,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庭责任,形成良好的劳动观念,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
此外,教师也应将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养成亲社会行为”和第三单元“承担社会责任”这些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暑期社区社会实践活动、参加文明城市宣传活动、到博物馆、图书馆做志愿者等,将教学内容延伸到社会劳动当中,丰富学生的社会体验,并在社会体验过程中对其进行劳动教育,让其了解亲社会行为的意义,理解亲社会行为的要求。同时,学生在各种活动的开展中,用自己的劳动回报其他劳动者,提高了劳动的实践能力,磨炼了意志,培养了担当意识、责任意识、感受到劳动的样子是最美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劳动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深度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载体,不断深化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明确自身劳动的价值,促使其主动投身于各种劳动实践当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劳动技能,发展劳动精神,塑造优秀人格,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玥.劳动教育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机融合的实践研究[J].辽宁教育,2021,(9):44-48.
[2]徐玉红.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入劳动教育路径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6):4-5.
[3]朱晓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深化劳动教育的路径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20,(29):40-43.
[4]吴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分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19):59-60.
[5]陈亚专.劳动教育的“讲学创”[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1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