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东
新疆大学 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摘要:
谚语贴近生活,又高于生活。劳动类谚语更是反映最朴实基层民众的生活,对我们学习了解文化有很大的帮助。目前汉维谚语对比研究类的文章有很多,但是没有专门将劳动类谚语归类出来进行对比分析,本文通过对词汇、修辞的对比研究,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有一定的帮助。更是希望能从中获得对今后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有启迪的经验和道理,弘扬积极向上的劳动观
关键词:汉维语;劳动类谚语; 对比;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马俊民,维汉对照维吾尔谚语,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劳动类谚语是谚语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大量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通过谚语的对比看出该民族得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下面本文通过词汇、修辞和二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一、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类文章和应用文,是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维吾尔语谚语中常用的有比喻、夸张、对比等。劳动类谚语看似单调,但当与各类修辞手法巧妙地结合时,就极大地丰富了人们表达情感的手段和方式。而在这其中,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修辞偏好,对不同修辞手法的使用频率侧重又有所不同。下文将介绍汉维劳动类谚语中常用的几种修辞方式。
(一)比喻
比喻是通过打比方说明道理,借助另外一个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是
比喻相对于夸张、对比、对偶等其他修辞手法在汉维劳动类谚语中使用较少,但是也是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从中发现汉语劳动类谚语:暗喻大于明喻;维吾尔语劳动类谚语:暗喻小于明喻;明喻对比:维大于汉;暗喻对比:汉大于维。
(二)夸张
“根据情感抒发、事物描写的需要,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 事物形象或某种性质、程度.借以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通常对夸张的分类都是从意义的角度来分为扩大夸张、 缩小夸张等”[金普. 浅谈夸张修辞格[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3).];按照构成标准又可以分为直接夸张(句子中自带对某事物的夸大或缩小,不需要去借助其他修辞手法等)、融合性夸张(结合性的夸张,融合其他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进行夸张)。如:(1)遍地是黄金,单等勤劳人(直接夸张);(2)人养地,地养人,锄头底下出黄金(直接夸张);(3)一滴汗珠万粒粮,万粒汗珠谷满仓(直接夸张);(4)自己的手就是大自然的统治者(融合性夸张);(5)人勤地有恩,黄土变成金(融合性夸张)。汉语劳动类谚语中直接夸张占大多数,如:遍地都是黄金、锄头底下可以挖出黄金;流一滴汗珠可以收成万粒等都有直接夸张,并且是扩大夸张,强调劳动可以有收成,可以创造好的生活;也有部分的融合性夸张,自己的手就是大自然的统治者,把自己的手放大夸张为大自然的统治者,其中也存在一种比喻;人勤劳地就会感恩,黄土都会变成金子,极大的夸张中存在比喻的修辞手法。
维吾尔语劳动类谚语中,融合性夸张占大多数 “干了活粮满仓,不干活的饿断肠”干活与不干活对比,夸张地表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直接性夸张占少部分,直接将茶树夸张为黄金、劳动挣的钱比一座山还要厉害。
(三)对比
对比是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将双方放在一起对比,从而突出词义特征,增加表达的效果。在汉维劳动类谚语中也是如此。如:
(1)懒惰促人老,勤劳可延年;
(2)懒惰易生病,勤劳可健身;
(3)勤人过山易,懒汉动指难;
勤劳的人成就事业,懒惰的人虚度时光。
在汉维劳动类谚语中使用很频繁,并且可以发现多为反义对比,反义词、对立的事物出现,如:勤劳—懒惰、易—难、生病—健身、短—长、饱—饿、成就事业—虚度时光等。汉维民族在对比修辞手法上很相似,没有大的区别。通过对比弘扬正面,摒弃反面。
二、词汇
谚语口语性强、
这些词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中随时用到的,贴近群众;可能有些词在使用上稍显粗糙,但是话糙理不糙,是人们的真实写照。所以在汉维劳动类谚语中也是如此,大量使用口语词。
(二)常见事物词
谚语出自生活,贴近生活,又服务于人们大众;所以在取词选词上有一定的规律特点,在汉维劳动类谚语中也有这样的特点。
(1)汗水流到地里,幸福来到家里。
(2)劳动是个宝,人生不可少。
(3)男也勤,女也勤,门前泥土变黄金。
(4)地是铁,肥是钢,粪堆就是粮食仓。
(5)麦种深,谷种浅,荞麦芝麻盖半脸。
(6)三月田中水,贵如篓里油;田埂要扎紧,不让一滴流。
以上汉语劳动类谚语中的常见事物词汗水、宝、黄金、粪、小麦、水、油、粪筐等,在这之中有劳动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小麦、水、粪肥等,也有将把劳动、粮食、水等比作宝、黄金、油,由此可以看出在那时黄金、宝物是最为珍贵的东西;也有一些带有动物事物词和劳动工具事物词的谚语,这些用词与汉民族的农耕文化有密切的联系。
以上维吾尔语劳动类谚语中的常见事物词水、黄金、宝物、小麦、棉花、汗水、馕、坎土曼(维译上述标黄处),与汉语劳动类谚语中的是一样的,有农作物以及种植不可缺少的水、肥料等等;但是可以发现维吾尔民族对馕的使用很多,从这点也可以看出馕在维吾尔民族中有很高的地位;还有劳动工作坎土曼,这是与汉民族不同之处,可以看出这与两个民族之间的饮食文化,农耕文化有关。
(三)数词
数词可以说在我们生活中是随处可见,随处可用。在谚语中也是如此。数词的用法大多分为实指和虚指,也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作用和含义。在汉语劳动类谚语中:
(1)一选二晒三浸种。
(2)一滴汗珠万粒粮,万粒汗珠谷满仓。
(3)种子田,好经验,忙一时,甜一年。
(4)三月雨,贵似油;四月雨,好动锄。
(5)田底一寸肥,田面九寸穗
(6)三铲三耥,粮食满仓。
(7)六月下连阴,遍地出黄金。
(8)六畜兴旺肥源广,五谷丰登粮满仓。
从上述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汉语劳动类谚语中数词的使用很多,涵盖了一到十、百、千、万等等,其中实指和虚指都有;比如:一滴汗珠万粒粮,万粒汗珠谷满仓。这就是一个虚指“一”滴汗水就有 “万” 粒粮,这当然不是只有一滴汗水的;还有三铲三耥,粮食满仓。也是典型的虚指,“三”是一个虚指,粮满仓需要很多的辛勤等等。但也有实指,比如三月雨,贵似油;四月雨,好动锄。就是指三月份,四月份;还有一选二晒三浸种。就是实指选种子的步骤,“一、二、三”。值得注意一点数字“三”是使用尤为的多,在上述例子中“三”实指虚指都有,大多情况下“三”虚指较多,这个也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放在文章语境里面看。
从上述维吾尔语劳动类谚语中可以发现,使用数词很普遍,但是相对汉语劳动类谚语,维吾尔民族多使用“一、三、六、十”(维译上述标黄处)等,这里面也都存在实指与虚指。比如:地耕三遍似黄金中“三”就是虚指,指“多”;一串麦穗,万滴汗珠。中“一”是虚职指“多”;叫懒虫干活,六月天也冻手中“六”实指具体六等等。这点上与汉民族是一样的。
结语
谚语是语言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去认识世界,所以在认知里肯定存在异同。通过上述的汉维劳动类谚语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两个民族人民在劳动类谚语表达里选用修辞手法上有各自的侧重点,在同一修辞上也有异同:在词汇方面也是如此,相同之处词汇的选用贴近生活、口语化、简洁易懂。不同之处是在词汇选取和表达上,这与两个民族的习俗和文化有关联;本文希望能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有一定的帮助,加深我们对劳动观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在工作学习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马俊民,廖泽余.维汉对照维吾尔谚语[M].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7
[2]厉振仪.常用谚语分类词典[M].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7
[3]张红雨.汉维谚语对比[D].西南大学, 2010
[4张勇.维吾尔语谚语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 2005
[5]高鲜菊. 汉泰语谚语对比研究[D] .广西民族大学, 2010
[6]金普. 浅谈夸张修辞格[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3)
作者简介:陈寅东(出生年份1998年6月),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新疆塔城,学历:在读研究生(新疆大学),单位:新疆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单位所在的省市:新疆乌鲁木齐83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