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网络行为的教育引导机制创新探究

发表时间:2021/8/16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11期   作者:江肇钦
[导读]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江肇钦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广东茂名  525200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出现了一些新特点,这主要表现在:网民规模扩大,低龄趋势明显;设备方便快捷,娱乐游戏盛行;使用深度增加,安全意识减弱。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可从网络法治、网络文化建设、网络理性教育、家庭引导等方面入手,构建全新的网络教育引导机制,通过多措并举,让青少年走出迷茫,回归正轨,快乐学习,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行为;教育引导机制;创新探究
        
        
        引言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其负面效应也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对新时期青少年的日常行为进行观察分析,我们发现,网络中嘈杂纷乱的信息已迅速充斥着中小学学生的言行举止,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何有效地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进行教育引导就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青少年网络行为特点剖析
        互联网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青少年。一项调查显示,93.5%的中小学生表示对网络感兴趣,其中还有11.4%的学生认为长时间不上网是难熬的。这表明学生对网络的依恋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令人担忧。
        (一)网民规模扩大,低龄趋势明显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网民规模逐渐扩大。从调查资料中我们可看到,2007年、2015年、2020年我国青少年网民人数分别是1.07亿、2.87亿、3.49亿,13年间青少年网民数增加了近两倍。另一方面,互联网普及率在未成年人中也持续增高,网络使用的低龄化趋势较为明显。2009年、2015年、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人数分别是0.7917亿、1.34亿、2.19亿,11年间未成年网民数也增加了近两倍。
        我国青少年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低龄化的发展趋势告诫我们,关注青少年认识网络和使用网络的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启发诱导刻不容缓。
        (二)设备方便快捷,娱乐游戏盛行
        随着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家庭成了上网的重要场所,青少年在家就可充分利用电脑、pad等便捷式终端上网,查阅各种资料。据统计,2007年、2015年、2020年我国青少年上网率分别是57.2%、89.9%、90.1%,13年间在家上网率几乎翻了一番。而智能手机由于携带方便、容易接入网络、适用各种场合更受青少年青睐。据了解,2008年青少年网民使用手机、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是49.7%、28.7%、89.6%;2015年三者的比例分别是90.0%、39.5%、69.0%;2020年三者的比例则分别是94.2%、42.6%、62.8%。可见,手机上网越来越普遍。
        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娱乐、玩游戏,他们使用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的比例都高于网民的总体水平。2020年,青少年网民这四种娱乐型网络应用的使用率分别为84.1%、45.7%、63.5%、72.6%,分别高于总体网民7.3、2.1、9.8、3.4个百分点。
        而在网络游戏、动漫、电影的迅猛发展下,二次元文化异军突进,成为青少年追捧的潮流。若青少年长时期沉浸于二次元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则会产生错误的思想认知,进而抵触厌恶真实的社会,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1]。
        (三)使用深度增加,安全意识减弱
        近年来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使用深度在不断递增,主要表现在上网时长逐年增加和对网络的依赖感逐渐增强两方面。就上网时长来说,青少年平均每周上网时长2008年是14.6小时,2015年是26.1小时,2020年则为32.4小时,且远高于网民总体上网时长的平均水平。而另一方面,因为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一天不上网他们就觉得度日如年。2020年数据显示,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非常依赖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为8.6%、10.7%、18.5%,这表明大学生的网络依赖感更强。
        通过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进行分析可知,青少年网民对互联网比较信任,甚至充满期待,而他们对网络空间的复杂性缺乏认识和研判,安全意识薄弱,防范措施不力,使得他们在上网过程中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如钓鱼网站、不良广告、病毒链接等,青少年一旦中招,则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影响。
        二、青少年网络行为的教育引导机制创新探究
        针对上述情况,为有效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保障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必须创新机制,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合理的教育引导,通过多措并举,让学生走出迷茫,回归正轨,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一)创新法治教育机制,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鉴于青少年的网络法治意识和网络安全意识较为淡薄,必须加强其网络法治教育。这可从三个方面进行。
        其一,从观念层面进行教育引导,促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

网络属于法治管理范围,在网络运行过程中,法律可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与约束。青少年在使用网络娱乐时,由于高度娱乐化的思潮影响,使得其娱乐思维冲破了网络法治的约束,导致其网络行为我行我素、任性自由。通过法律手段,可控制网络文化的随意发展,不断强化青少年的网络法治观念。
        其二,从情感层面进行教育引导,促使青少年形成强烈的责任共识。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好坏,与其网络情感密切相关。如果没有产生情感责任认同,仅依靠强制的法律法规约束,很容易激起青少年的叛逆心,进而出现事与愿违的局面。为此,必须从青少年的情感认同领域入手,使得青少年认识到自己的网络文化建设责任,自觉主动抵御网络中的不良信息。
        其三,从行为层面进行教育引导,促使青少年形成较高的道德风尚。青少年是网络发展的主力军,对其网络行为,要不断突出正能量的社会风尚引领,促使他们正确认知互联网,科学安全使用互联网,并在互联网应用过程中承担更多责任,以充分发挥出网络法治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二)创新文化建设机制,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基于网络游戏、动漫电影、二次元文化对青少年的较大影响,必须不断净化网络环境,为青少年营造风清气爽的网络空间 [2]。
        首先,在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机制创新工作开展阶段,应当突出顶层设计,界定网络文化建设目标、管理方向、网络文化的功能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应当突出正能量、丰富多元、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建设,使得网络文化成为青少年身心成长的滋养源泉。
        其次,则需要加强网络内容的建设,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容纳网络发展中产生的新兴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熏陶,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再次,在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时,应当突出网络空间的管理,对不良信息进行主动屏蔽筛除,为青少年营造清爽明朗的上网环境,避免青少年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
        最后,则需要突出青少年网络文化的建设,围绕青少年的身心成长一般规律,契合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与精神追求,给予青少年创新空间与平台,打造更多青少年文化精品,让青少年学有典范,做有榜样。
        (三)创新理性教育机制,发挥网民主体作用
        鉴于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特殊变化趋势,应当不断提升青少年的网民主体性,给予青少年自由发表言论的空间与平台,推动青少年网络理性教育引导机制创新改革。 [3]。
        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引导青少年了解网络的发展脉络、互联网的本质、互联网与人的关系、互联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互联网与国家发展的关系。通过网络理性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指导,使得青少年正确理性的认知互联网,而非单一从互联网中获取简单的感官刺激,以满足浅层的精神需求。通过网络理性教育课程的开设,充分认识网络理性教育引导机制的运行价值。在现实网络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对青少年网民的理性教育抓实落细,促进青少年正确利用网络技术,助推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创新家庭引导机制,形成网络教育合力
        基于青少年第一时间接触网络场所的变化,必须突出家庭教育的主体性与重要性,使得家庭网络教育成为青少年正确认知网络的第一堂课[4]。
        父母是青少年网络启蒙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在每个家庭,父母应当做到言传身教,通过自己良好的网络行为,为子女树立上网榜样,引导子女向自己学习,逐渐启迪青少年的网络意识,以避免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另一方面,为有效提升网络安全教育效果,家庭引导绝不能单枪匹马,应当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多方联动机制,以增强网络教育合力,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网络成长环境。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互联网使用的最大群体,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可从网络法治、网络文化建设、网络理性教育、家庭引导等方面入手,构建全新的网络教育引导机制,为青少年创设良好的身心成长环境,以避免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侵蚀,全面提升未来接班人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吴月华.网络游戏对青少年道德的影响机制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8(04):71-84.
        [2]祝春兰,江黛苔.社会工作介入网络文明治理的价值与空间——基于对青少年工作者的调查[J].社会工作与管理,2020,20(01):66-71+81.
        [3]姜永志,白晓丽.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的教育引导——基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整合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9(06):65-70.
        [4]朱秀凌.青少年网络安全的预警与引导机制探究——以发展生态学为视角[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2(03):135-141.
        作者简介:江肇钦(1963年1月出生),男,汉族,广东高州人,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科研处处长,副教授,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文学教育研究
        课题基金项目:关于青少年网络行为的教育引导机制创新探究》(项目编号:2021GMYSKT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