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落实语文要素,传承革命精神——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狼牙山五壮士》为例

发表时间:2021/8/16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11期   作者:邓悦 王瑶
[导读]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构成了统编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
        邓悦  王瑶
        四川天府新区华阳实验小学
        摘要: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构成了统编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学习这类课文,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要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在落实语文要素的基础上,渗透革命传统教育,传承革命精神。
关键词: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  语文要素   革命精神
一、定义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
        在统编教材中,有这样一类文章:它们讲述了革命时代无数“先行者”抛头颅洒热血,救贫苦大众于水火,用英魂铁骨,铸今日之盛世,教育青少年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的故事。这类课文内容真实,描写生动,情感真挚,人物形象丰满。在本文中将此类课文称为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
二、学习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重要意义
        学习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还能在潜移默化中,铸就他们积极向上、不懈奋斗、追求理想的优秀品质,更能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上起积极主导作用。
        如何在实际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中落实语文要素和传承革命精神,本文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狼牙山五壮士》为例,做一些粗浅的探索。
三、如何教授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
        《狼牙山五壮士》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6课。课文讲述了八路军某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连队主力以及群众转移,毅然将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棋盘陀继续痛击敌人,最后壮烈牺牲的故事。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表现了五位壮士面对强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
(一)落实语文要素,点面结合写场面
        统编教材“双线组元”,本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根本还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还是应当在落实语文要素的同时,再兼顾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即其中的革命精神。
        1、巧用课后习题,选择重要场面。
        在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时,先引导学生初读文本,完成课后习题第一题,了解到这篇课文是按照“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的顺序写的。接着请学生勾画让他印象深刻的场面在哪个部分,尝试朗读。
        一般学生印象深刻的场面主要有两处,第一处是 “痛击敌人”,描写出五位战士战斗的场面;第二处是 “跳下悬崖”,描写出五位壮士的英勇无畏。
        2、反复朗读,了解点面结合。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学生朗读“痛击敌人”这一场面,学生会发现作者描写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两位小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分别写出每位战士的表现,这就是“点”的描写。同时,也整体描写五位战士痛击敌人的情景,场面群像,也就是“面”的描写。
        教师就可以相机总结,像这样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也就是把“点”和“面”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方法叫做“点面结合”。学生可以继续朗读“跳下悬崖”这一场面描写,深入感知“点面结合”这一写作方法。
        3、实践训练,尝试点面结合写场面。
        学生亲历言语的体验过程,学习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不能只简单的停留在了解上,要继续向语言运用进军。在此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对老师出示的图片上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场景描写,进行实践训练。老师对此练习的要求不宜过高,只要学生能将“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的理论简单的运用即可。


(二)关注人文内涵,感受英雄形象
        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先生强调: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要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寻求教材在语言文字、育人价值与教学取向之间的结合点和着力点,以及体现国家意志与学科自身规律之间的平衡点。在《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五壮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也是依托于文字传递,要从文本中去感受,要从语文要素中去体悟。也就是说,“人文内涵”需借助“语文要素”来感知,二者不可割裂。
        1、“痛击敌人”——多点罗列,展现多种英雄形象
        在“痛击敌人”,描写出五位战士战斗的场面中,作者首先描写班长马宝玉——从“沉着”一词可以看出他的机智勇敢和指挥若定。其次描写副班长葛振林——从“大吼一声”这个词当中可以看出葛振林对敌人刻骨的仇恨。接着描写的是战士宋学义——从“抡”这个词可以看出,宋学义在与敌人战斗时拼尽全力、不死不休。最后描写的是两位小战士——从“全神贯注”这个词中,可以看出他们奋勇杀敌时的专注。作者通过对战士们动作、神态的个体描摹,寥寥几句,分别写出每位战士的表现,这是“点”的描写。多点罗列,将他们英勇无畏、奋勇杀敌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又各有特点。
        2、“英勇跳崖”——场面群像,描摹整体英雄群像
        在“英勇跳崖”,描写五位壮士跳下悬崖的场面中,作者先描摹了狼牙山五壮士的群像图——“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佑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再描写“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又一次对战士们作了群像的描摹。突出了五壮士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
(三)补充相关资料,填补认知鸿沟
        受时空距离所限,学生学习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时,难免会与课文本身产生认知鸿沟,学生脑袋空空地接触此类文本,会使学生在情感上难以形成联结。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拉进学生与时代的距离,拉进学生与人物的距离,是促进学生与文本展开有效对话的前提。
        基于此,在进行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时,要适时、适度地选用一些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突破时空壁垒。比如,可以适时组织学生观看《狼牙山五壮士》的电影片段,选用一些其他描写五壮士的文学作品,选取适量历史资料等等,保证选材的多样性,全方位的了解五壮士,避免盲目的将五壮士的形象直接塞给学生,或者是将人物形象纸片化、单一化。而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五壮士由“战士”到“壮士”的转变,以及他们由普通人向奉献者,再向守护者的转化,层层递进,深化人物形象,感受他们身上所展示的革命精神。
(四)拓展阅读篇目,感受革命精神
        革命文化题材可以分为四个领域,即国家、政党、榜样和民族精神。这四个领域的具体表现为,国家包含:国旗、国歌、国土等;政党包含:革命领袖,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榜样包含:英雄、模范等;民族精神包含: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
        本课的拓展篇目,可以推荐不同版本教材中关于革命精神又兼顾场面描写的文章,统编教材中《开国大典》,北师大教材中《飞夺泸定桥》,西教版教材中的《翻阅大雪山》,鄂教版教材中的《沿着红军走的路》,这几篇文章都是革命文化题材篇章。翻阅这些篇章,能让学生再次感受“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英勇的革命者无论在革命斗争的哪一个阶段,他们都有着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四、结语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教授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时,要注重语文要素与人文内涵的高度结合,让学生学会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更要依托文本,感受人物形象,体会革命精神,让学生心灵有触动,思想有启迪。于无声中,将传承革命精神的种子根植于心,为外化于行奠基。
【参考文献】
[1]沈惠芳.让传承革命文化与落实语文要素有机融合[J].教学月刊·小学版,202.03:9-10.
[2]吕华明.紧扣单元双线,凸显主题教学[J].读与写,2019(36).
[3]陈先云.“文道统一”原则下教材选编特点及教学建议:以统编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为例[J].江苏教育,2019(73).
[4]袁灿英.重温革命岁月 聚焦场面描写[J].小学语文,2020(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