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兰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市实验小学 福建 福州 350299
摘 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新课程提倡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理念为核心,努力创设条件,创造机会,创新教法,营造实用、有效的数学课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的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释放,能力得到健康、持续、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学生发展;和谐课堂;激励评价;创设情境;实践机会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条件,创造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各种数学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构建和谐课堂,使学生敢于表达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为此,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积极、宽松、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舒展天真活泼的个性,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目:科技小组制作飞机模型,机翼的平面图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组成的(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
我让学生先独立练习,再交流反馈。一个学生汇报:“我是先求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求出2个梯形的面积。所以列式是(48+100)×250÷2×2。”我及时地予以评价:“你能正确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计算,很好!”又有一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我觉得算式中‘÷2×2’可以相互抵消,不用写出来,只要(48+100)×250。”我充分的肯定了这个学生:“你真是善于思考的孩子。算式中‘÷2×2’,在计算时可以省略,不必再计算这一步,能够巧算就应该巧算。但列式时要不要写上‘÷2×2’呢?请孩子们仔细想一想。”孩子们有的颦眉苦思,有的与同学轻声交流着……“我觉得列式时必须写上,要不然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就说不清楚了。”一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我微笑地看着孩子们,“你们觉得呢?”大部分孩子赞同这个学生的看法。我仍微笑地鼓励孩子们思考:“有不同的想法吗?” 这时,一个学生坚定地站起来:“老师,我觉得列式中可以不写‘÷2×2’。因为机翼两边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我们可以按照推导梯形面积公式那样,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平行四边形的底是(48+100)mm,高是250mm,面积就是 (48+100)×250。”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保持着愉悦的心境,以平和的话语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心情愉悦,无拘无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大胆地发表不同的意见,阐述不同的见解,很好地落实了《数学课程标准》在修订版中加入的关于数学表达的内容:“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注重激励评价,使学生乐于倾听
善于倾听,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反思时下课堂教学,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小手林立,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性高涨。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结束,其他同学就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我来”“我来”的叫声此起彼伏,可见,他们只顾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并没有倾听别人的发言;还有课堂上老师头头是道地讲解知识,而有的同学却在干别的事,或发呆,或摆弄文具盒,或乱涂乱画什么,好像不关他的事。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怎样的,我们可想而知。其实,认真倾听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数学课程标准》在2011年版中就作出修订,提出“认真听讲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要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正确适当的激励性评价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我们要让学生品尝到认真倾听的甜头,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给学生们上第一堂数学课时,我故意说错一个数字,一个女生怯怯地说:“老师,错了!”正是她给了我良好的机会。当我把一张“认真倾听小标兵”卡片送给她时,全班同学都表现出无比的惊讶和羡慕,这样子就能成为认真倾听小标兵啊。于是,我郑重其事地告诉孩子们,倾听是很好的学习方式之一。我把一个大大的“听”字写在黑板上,同时,也深深地写进了孩子们的心中。
又如,一次,我请一个学生回答问题,这个学生的发言有些错误,还没等他说完,很多同学都高高地举起小手要纠正补充,唯独有一个学生始终认真地听完他的发言,然后才举手要求发言。我抓住机会,及时表扬了这位学生:她在听别人发言时,全神贯注,不东张西望,不随便插嘴,而是等别人把话说完,然后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从她的发言中,我知道她不仅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而且还有自己的思考、见解,多棒啊!同时我告诉孩子们,在别人发言时,要认真倾听,这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是最起码的礼貌问题。其实,在课堂上,只要我们多一些激励性的评价,如“这么一点小错误都被你听出来了,你真了不起”,“你听得可真仔细!”……一句赞扬、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都能鼓励学生认真倾听,持之以恒,就能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三、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勤于思考
思考是数学学习认知过程中的基本活动,是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技能和能力的必要途径。《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地提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见,没有数学思考,就谈不上数学学习。著名科学方法论学者源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去思考”。因此,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一个以问题驱动的学习环境,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老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些笔筒、易拉罐、圆形纸片、直尺、绳子、剪子等东西。老师首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学校逸夫楼的前面有一个圆形花坛,现在准备在花坛的四周围上篱笆,需要多长的篱笆呢?请各小组的同学利用手中的学具,探索圆周长的计算方法。”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行动起来了,有的把圆形纸片放在直尺边上滚动;有的用绳子沿笔筒底面绕一周;他们积极地交流着、操作着、思考着……在汇报方法时,同学们争先恐后。有一组:我们是把圆形纸片立起来放在直尺边上滚动一周,就可以知道它的周长。老师充分肯定了这组同学积极动手、动脑思考,同时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那老师现在要求圆形花坛的周长,能用你们小组的方法,把花坛立起来滚动吗?同学们都笑了,笑声过后,他们又进入了思考。这时又一组学生代表汇报:我们这一组认为可以用绳子绕花坛一圈,再测量出绳子的长度,就是花坛的周长。老师微笑着点头,表扬了这些同学,随后老师指着教室里的吊扇问道: “那吊扇旋转时形成的圆,这个圆的周长,能用绳子绕吗?”刚刚建立的认知平衡,又一次被老师的问题打破了。全班同学再一次进入沉思中……这时,老师告诉学生:“用滚动法和绕绳法都能求出某些圆的周长,但都有局限性。那我们能不能探索出一种求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呢?”学生渴望求知的神情溢于言表,思维的高潮又一次迭起。在这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都在努力地营造一个个问题情境,不断地激起学生的思考,在主动参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自主构建,同时也让学生养成了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四、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善于操作
操作是一种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活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更有利于激起创造区的活跃,从而促进他们积极思考和创新意识。因此,数学教学应以“动”为载体,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探究活动中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首先我通过数方格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并且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从而让学生自己猜测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 ‖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猜测出公式后,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公式的正确性和普遍性。这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进行剪拼,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知、感悟,在动手实践中思考、发现。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深刻地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也让学生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领悟到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创新教法,营造实用、有效的数学课堂,把目光关注到课堂的真正主人——学生身上,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生动活泼的释放,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健康、持续、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