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玥含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257000
摘要:信息化时代网络新闻的报道速度越来越快,从今日新闻今日报已变为现在新闻现在报,新闻传播已进入“秒”时代。网络新闻记者要有自觉清醒的从业素质、有职业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意识、有甄别信息和掌控全局的能力、有较强的采访和写作能力、要兼具人文关怀和交流沟通的能力。笔者希冀提出此“五要”勉励新闻工作者,在为公众记忆中留下熠熠生辉瞬间的同时推动传媒事业的跨越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记者;新闻传播
引言:随着信息高速建设得越来越完善和成熟,网络新闻报道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信息传播的数量呈几何倍增长,新闻传播进入“秒”时代,即某一事件刚刚发生,关于这一新闻的报道便会出现在网络上。在更加要求新闻时效性的网络时代,呼唤新一代的网络记者秉持原则改变策略,适应网络新闻的采访和写作要求。笔者在本文提出“五要”,希冀网络记者能提升自身的思想水准和综合业务能力,推动传媒事业的跨越发展。
一、网络新闻记者要有自觉清醒的从业素质
记者的首要任务是揭示真相、惩恶扬善。新闻是需要沟通情感的,而不是对万事冷漠,拒感情于千里之外的。因此从业人员需永葆善意和仁慈之心,竭力揭示世界的全貌。需警惕的是,记者虽需要在新闻报道中注入情感关怀,但这不意味着只按强弱黑白分明世界,呼喊激昂的言论、挥舞着拳头站在某一事件的对立面。记者需保持对不同言论的警惕性,探寻真相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又不断重建,要避免让自己成为偏见或流言的附庸,保持观点和人格独立。
新闻记者最重要的是呈现出判断事物应有的思维,而不是让某一个人成为人人批判和谴责的对象。因此其要时刻保持自觉、清醒的工作意识,秉持真实性的第一原则,以开放包容的眼界去看待万事。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记者需要明辨是非善恶,用事实说话,记者就是“记着”,只刻意求新,为赋新词强说愁,就会陷入矫情虚妄的泥沼,力量也在于真实的市井人性,真实自有万钧之力。互联网的时代环境需要记者拥有清晰的工作思路,要熟知信息的传播的基本规律,为新闻信息划分萌芽期、成熟期、衰退期,按照每一阶段的特点制定不同的传播策略,切忌从宏观层面全貌概括事件,给读者大而不精的感觉,可以抓取新闻的重要关节,切中肯絮,有的放矢,发表独特新颖的观点,掌握舆论的主导权。
二、网络新闻记者需要强化职业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意识
较之传统媒体的审校制度,网络把关人机制并不完善,这就需要网络记者时刻提醒自己,警惕利益和包庇,强化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客观是对新闻及当事人最大的尊重。记者需胸怀包容,不要只站在弱者的立场上发声,渲染公众情绪,而是给采访双方同样的说话空间,将更完整的真相呈现给公众。宽容的基础是理解,理解的基础是感受,即使世界上没有完全的感同身受,也要尽可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感知。
网络记者不能只停留在“新闻民工”层面,简单地转载其他报纸和网站的信息,更要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和思想内涵。“根锁水而入地,叶追日而升天”,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就没有动力,要去扎根汲取深层营养,静下心去补充知识,不要只是迎合受众,而要去提升受众,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开阔眼界,慧眼识珠,拥有发现美、捕捉美的眼睛。新闻记者是一个没有专精领域的职业,优秀的从业者首先要有一颗旺盛的好奇心,有着“勤能补拙”的心态,要以人和为贵,关心社会、时代和文化的动向,深入实地去观察和探访,写出贴近民生、深度与宽度兼具的新闻稿件。
三、网络新闻记者需有甄别信息和掌控全局的能力
网络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模糊了新闻发布者和新闻受众的界限,此外发布者容易出现“选择性传播”、受众容易出现“习惯性屏蔽”的问题,导致新闻的可信度大打折扣。部分信息发布者以博人眼球赚取流量和利益为目的,污染网络的清洁环境。网络上发布的信息或收到的读者提供的信源需要记者花费时间和去实地调查、采访、取证和分析,对海量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记者在做跟踪报道和深度报道时,需要结合民众最关切的热点以独有的角度挖掘价值,给受众以独到、准确、深刻的感觉,为新闻增值,为平台赋能。
当今社会,只要连接网络,成千上万条信息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这些信息包含着世界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传统媒体对信息分割和封锁的手段已不适用,这就需要网络记者紧绷政治红线和政治底线,适度选择报道什么样的新闻和如何报道新闻,要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掌控全局的能力,从宏观角度谋划,认识到偏见的、狭隘的、带有意识形态性的报道已经不适合当下的传播要求和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拥有平等对待的权利。因此,网络新闻传播事业需要有具有国际意识,全新思维模式的记者,把握核心竞争力,以“真”“快”“准”赢得受众的好评,以致不陷于生存危机。
四、网络新闻记者需有较强的采访和采写能力
真实和准确是新闻的骨骼,鲜活和生动是新闻的血液。要想获得一手材料发布独家新闻聚集流量,就要亲临现场访谈人物捕捉细节还原真相,这是在网媒竞争白热化时代发布原创信息提升竞争力的首要选择。今日新闻今日报早已变成现在新闻现在报,而且几乎是无时差立即报,这是网络时代的魅力。记者的报道要兼具同步性与现场感,注重人物的采访,要和多种多样的人打交道,研究他们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这样在采访中才能使受访者卸下心房,直击问题的本质获取有效信息。
记者同样要掌握科技手段,新闻的本质是内容,如何以多种形式呈现和制作内容是网络记者亟需斟酌考虑的问题。相较文字,图片和视频传播效率和接受率更高,当前的记者已经不单单是采访和写作,需要介入新闻策划全流程,成为一种“全能传播者”和“内容工艺专家”,要善于运用图片、音频、视频、H5等,根据受众群体斟酌表现形式,打造精品,在民众的记忆中留下熠熠生辉的瞬间。
五、网络新闻记者要兼具人文精神与沟通能力
当记者真正去关心事件中的人,才会忘记自己,才会遵从跳动温热的心用笔争取正义和公平。当前网路媒体热衷于“抢首发”,不尊重采访对象的隐私权,不顾其心理承受能力,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关怀只停留在简单的马赛克和起用化名层面上,甚至忽略最起码的职业原则,直接暴露采访对象的信息,给他们和家人带来伤害。新闻的一面是刚性,代表公平正义,另一面则是柔性,代表着善良和温润的心灵,这两端并不冲突。记者在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要饱含人文关怀,窥见心灵深处的美好。
网络受众还要有与受众平等交流和探讨的能力,要尊重受采访者。好的访谈是一刀一刀把一个人的灵魂深处剖析出来,这里面蕴藏着环环相扣的逻辑递进。采访的实质是不赞美不为难也不可怜和惋惜,只是了解和认识事件过程即可。如果带着强烈的预设和反感去交流沟通,就没有办法真正了解受采访者和事件全貌,因此记者在采访前不能先入为主,给予矛盾双方相同的话语权,为读者争取最大的观点评判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蔡毅.以“闻”聚民 以“新”谋新——浅析现阶段纸媒新闻编辑的创新发展[J].记者观察,2020(23):42-43.
[2]李云.纸媒新闻记者技巧应用实践及艺术性阐释[J].新闻传播,2019(04):76-77.
作者简介: 刘玥含,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东省莒南县 学历:本科在读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研究方向:新闻对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