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练习化倾向的表现形式与破解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1/8/1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1期   作者:田得强 杨俊芳
[导读] 我们通过研究自己和他人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课例,结合新课标,总结出在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习题化倾向大致有如下几种表现
        田得强  杨俊芳
        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白璧镇安阳县实验中学,455112
        我们通过研究自己和他人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课例,结合新课标,总结出在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习题化倾向大致有如下几种表现:
        1.轻诵读欣赏重强化记忆。
        语文课堂上诵读时间少,形式单一,少诵读技巧方面的指导与训练,少在反复的诵读中沉浸涵咏。背诵记忆成了诵读唯一的任务。反之,不要求记忆的语段、篇目则泛泛读之。久而久之,学生诵读兴趣不高,技巧不够,习惯没能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感的提升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2.轻品味习得重展示结论。
        关于阅读教学,对文本语言的品味与感悟是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升语文素养、培养语感的重要方式。有些课堂以展示现成结论代替学生品味感悟,以强化训练代替学生个性思考、语言习得的过程。这样的课堂看似实用高效,展示频繁,竞争激烈,气氛活跃,实则学生阅读能力没有提升,思维方法没有掌握,是一种伪高效、伪活跃。
        3.轻整体感知重局部解析。
        对作品的整体意境、感情基调、中心意旨、整体语言风格、表现的社会风貌、人文精神、个人风骨、人生感悟等不注重涵咏品味、欣赏评价,或一言带过,而看重对文中一人、一事、一段一句一词的解析;设计问题时不注重内在联系,课堂上不注重各环节之间的过渡衔接,课堂结构显得松散而破碎。
        4.轻拓展重课内。
        语文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点,要“从阅读中学会阅读”。叶圣陶老先生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例子”的作用就在于举一而反三,将在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在课外的自主阅读中巩固、发展与提升,将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学到的语言、写作方法等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形成技能。有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教材文本的解析上,不注重对课外阅读的延伸,课标规定的自读篇目也变成了需要背诵的一个个习题;作文训练也与阅读教学脱节,不能把文本中的语言形式、独特体验和写作技巧等及时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技能。这种现状同样也影响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赏析文本的兴趣。
        5.轻熏染重应试。
        “语文素养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不仅包括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能力、思维能力,还包括品德和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即语文课的人文性。而提升人文素养,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它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老师对语文学科的满腔热情、独特而精彩的示范、个性而深入的解读、充满智慧的点拨、富含期盼的鼓励、平等氛围的营造、对个性体验的尊重以及情境的巧妙设置、多媒体手段的合理运用等,无一不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起着潜移默化的熏染作用。
        让学生喜爱语文,让学生在美好而自然的浸润中得到熏染、得到提升,这样必然是持久而牢固的。

而充满功利性的以应试为目的、以高强度练习为手段、以单纯记忆为主要任务的语文教学,效果是暂时的,同时也是低效的,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爱好与热情也必然是不会持久的。
(二)针对以上五种表现,我们提出了五种应对策略:
1.充分注重朗读
古人云:“观书须先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只有充分朗读,才能真正理解文本,才能使语文课上洋溢着语文的气息。
        首先,新课标要求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朗读直接对话的基础;其次,富有感情的声音会引领学生陶醉于美的意境当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兴趣;最后,文本中的思想感情,会随着优美的朗读流入心田,激荡胸怀,陶冶性情,自然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非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音乐之美、气势神韵并形成语感。只有充分重视朗读,才能实现语文课堂的真善美,才能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
        2.重视语言品味和习得过程,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感悟和表达。
        在反复的语言品味中获得感悟,在不断的尝试实践中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在个性感悟和表达得到肯定之后而获得自信、兴趣和方法,这才是培养语感和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过程。已有的结论只能作为一个规范表达的参照而非唯一的标准。只有学生能够自行品味赏析文本,能够对文本做出正确的、个性化的解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才真正得到了发展,创新性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提升。因此,我们需要去探索一个语言品味与习得过程的范式,培养学生思考、品味与积极尝试的习惯。
        3.整体感知文本,整合课堂环节
        语文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即着眼于文本整体,综合调动已有的语文知识储备和语感,对文本进行宏观的把握并表述自己的理解; 避免东鳞西爪、盲人摸象式的琐细解读。
        整体感知的内涵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作品的整体意境、感情基调、中心意旨、整体语言风格;作品中表现的社会风貌、人文精神、个人风骨、人生感悟等。当然,不同的文本应当有不同的侧重点。我们致力于将局部解析与整体感知的有机结合,使课堂结构与感知文本都体现出整体感。
        4.重视阅读拓展,重视与文本相关的句式训练、片段训练。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与训练时间,做好阅读篇目的推荐工作,组织好拓展阅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善于适时链接背景资料和其它相关材料,适时拓宽眼界;善于从阅读文本中寻找语言范式进行句段练习,善于从学生生活实践中寻找题材进行片段训练实践文本中的写作技巧,从而实现能力的迁移与提升,兴趣的互补与综合。
        5.用智慧引领智慧,用激情点燃激情。
        老师良好的示范、洋溢的激情、巧妙的点拨,学生静静的思索、小小的争论、会心的微笑,让学生在浸润中陶醉,在思索中感悟,在玩味中升华,在尝试中进步,这才是语文阅读学习的真谛之所在。营造氛围的技巧、点拨的技巧、引领学生思考品味的技巧都应当作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我们在探究过程中做了大量实际工作,科研意识与能力均得到了一定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语文素养也得到了真正提升,达到了一定效果。由于理论水平不足,所以研究成果多为总结,缺乏理论的提升。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探索提升学生语文思维品质的具体操作方法等,还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