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晓斌
黄陵县店头镇中心小学 陕西 延安 727307
摘要: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数学将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符号、数字等,将生活中的一些计算问题简化,从而更高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也能够探究生活中一些事物的内在规律。因此,展开生活化数学教学,对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提升教学实效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在社会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而学科的应用价值也在不断凸显。在这一前提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数学教学实践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小学生思维发展能力有限,对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有着直观的感知,教师则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生活化教学方案。在生活化教学指导中,学生能够调动参与生活情境的主动性,能够通过迁移生活经验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能够提升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1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1.1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教育中实现高效课堂的基本条件。小学数学内容中,多数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知识难度较大,这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然而,在小学数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矛盾,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将书本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帮助学生学好课本知识内容的同时,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激发其求知欲,增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就感,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1.2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我国新课改的实施,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更多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简单地学习课本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对知识有独特的理解,勇敢地提出质疑。小学数学作为关键学科,对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必不可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自身为主导,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索知识,只有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才能加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实际生活合理融入书本知识中,让学生在不断探索和发现中独立解决问题。通过正确的指导,有效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1.3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意义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生活化教学,将数学知识正确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当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相关问题时,可以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有效解决。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生活化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2小学数学实现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2.1在题目中设计生活画面,促进学生积极融入课堂
有些学生觉得数学题目比较抽象和枯燥,难以快速理解和解答,从而无法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有些数学题目虽然也融入了一些现实情节,但是很多只是“教材中的生活”,脱离了学生生活的实际,完全没有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只能起到反作用。基于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可以对一些现有的题目素材进行再加工,在题目设计中融入更加丰富有趣、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生活画面,这样学生就会感觉亲切有趣,从而积极参与,集中注意力去解决这些数学问题。
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题目:假设我们要在教室铺设踢脚线,那么首先需要知道教室的周长是多少。然后基于这个问题,与学生一起现场测量计算,共同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就能够让学生走出“教材的生活”,从自己身边的生活画面出发,积极参与课堂,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2.2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
教师采用传统“填鸭式”教育方式,学生必然会对枯燥的数学理论知识失去兴趣,影响数学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学生作为主体,将教学的主要目标设计为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课程内容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教师通过指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你们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呢?教师提出这一系列问题,能够有效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不断动脑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真正沉浸在课堂中。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时,必须保障构建的情境具有合理性,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进行积极讨论的同时,又能对书本中的重点知识内容留下深刻印象。
2.3将生活化教学延伸到课后,鼓励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思维能力是多方面的,仅仅依靠课堂教学难以全方位落实,教师往往只能在课堂上起到一个启发性的作用,尤其是创新性、发散性的数学思维,更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后多思考、多发现。因此,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需要将生活化教学延伸到课后,让学生在课后主动去发现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充分调动自己的眼力、听力和思维能力。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并在之后的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感想和收获,实现课上课下联动性的生活化教学。
例如,在教学倍数与因数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找一找生活中的倍数,并在下节课为大家讲一讲,谈一谈自己观察之后的感想。通过这种进一步的交流沟通,学生会发现,生活中的倍数非常常见,生活处处有数学。教师则要在这个基础上去进行进一步的引导,让学生逐渐养成在生活中观察数学问题的习惯,与此同时,还能够逐渐形成多尝试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思维模式。
再例如,讲解了“圆”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仔细观察运动场中跑道的弯道部分,你会发现外圈比内圈要长,这是为什么呢?在问题的驱动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开课外互动,探究跑道中包含的数学现象,并探究起跑线的设计方法。在实践中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操场,分组合作亲自测量,记录跑道各个部分的数据,重点测量弯道部分的长度,然后学生结合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给出答案:因为环形跑道中,弯道的外圈的半径大于内圈的半径,圆的周长与半径成正比,所以弯道的外圈比内圈长一些。在这一实践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了综合的锻炼和培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促进学生积极融入课堂,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落实核心素养要求,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基于此,教师要在题目设计中融入更加丰富有趣的生活画面,并让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问题,实现深度教学。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课后发展,实现课上课下联动性的生活化教学。
参考文献:
[1]朱永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259.
[2]秦红军.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基本策略[J].花炮科技与市场,2020(03):245.
[3]余红艳.小学数学生活体验式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20(21):28-29.
[4]王菊连.小学数学问题的“生活化”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189.
[5]袁文虎.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2):193-194.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姜晓斌,男,汉族,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店头镇中心小学教师,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