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明
绍兴文理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摘要:中国社会发展至今,越来越多的传统运动项目被淡化,外国体育文化入侵,我们一边有容乃大的接受着各式各样的新型的体育项目,一边对外来项目进行彻底的“中国化”,中国化让这些项目更加适用于推广和传播,但有的时候也让这些项目失去了原来的味道,对抗性就是被严重中国化后缺失的东西,一个建筑设计失去了原有的初衷,自然是一个失败的设计。对抗可以被规范,但不该被削弱,尤其是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在编排和设计一些活动的过程中,要保留体育活动的对抗性,同时也要附着活动一定的教育意义,这样才能进一步发展学校体育,完善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对抗意识;中学体育课;可行性
引言
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国家政府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及体育课程设置提出了大量的政策法案,但是相关政策的落实并没有伴随着相应可观的效果,一方面政府法规落实到地方学校其力度大大下降,另一方面体育教学过程仍存在不足,亟待发现和解决。对抗能力是竞技体育中非常重要的实战能力,它由体能对抗能力、战术对抗能力、身体对抗能力、心理对抗能力等诸多因素构成,对抗意识属于心理对抗能力的范畴。
一、在中学体育课对抗意识培养现状
(一)教学实践中中小学生对抗意识的缺失
作为一所中学体育教师,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工作中不难发现,青少年比较调皮喜欢打闹,他们还保存着原始的对抗冲动,而且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一些竞技性比较强的活动来引起他们的兴趣,为了活动的安全,我们在选择活动项目后,对项目进行设计和编排,在不抑制他们好斗天性的基础上,规范他们在活动中的行为,好比现在我们很多中小学在开展橄榄球的运动项目,在活动过程中我们为了避免运动伤害的存在,我们去制定一些规则(直接伤害行为不被允许),或者穿戴一些装备和场地保护措施。这些行为是保留橄榄球其原有对抗性,同时防止运动伤害的发生,但是,在国内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大程度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将各类运动项目的直接身体对抗全部削弱,同时减少间接身体对抗的强度,致使学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从小就缺失身体对抗。但是项目的对抗性好找回,但是学生缺失的对抗意识却是从小就在学校体育系统中磨灭了,这对于今后参与运动,参加工作和踏入社会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二)在体教结合下提高后备人才培养质量
同时我们放眼竞技体育,中国在各项技巧类项目或者隔网对抗类项目中都有着全球瞩目的成绩,但涉及强对抗的项目,大多数都不尽如人意。很多专家学者在竞技体育中已经有了相当的研究,并且表明中国在对抗性项目中对抗能力,对抗意识相较国外运动员要逊色很多。自从国家提倡体教结合以来,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大跨步的相结合,从学校体育中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而对抗意识的缺失和养成事关学校体育的氛围,并且学校体育中对抗意识的培养势必将影响中国体育后备人才的质量。所以培养对抗意识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亟待进一步的研究。
(三)体育教学大纲与新课标的延伸及应用
2001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关于体育课堂教学任务有这样一些要求“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增强意志力,树立现代体育意识,把健康与生存、学习、生活和自身的发展联系起来,在体育活动中树立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团结合作的意识”。2011年国家颁布的体育新课程标准中水平三与水平四要求掌握一定的技战术能力,同时发展身体速度,平衡和灵敏能力。对抗能力是技战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速度,平衡和灵敏等身体素质是发展对抗能力的必要条件,培养中小学生对抗意识从制度上讲是不违反《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等要求,并且在有关教学任务和 水平目标中有一定的切合。
二、在中学体育课对抗意识培养的意义
(一)能够补充小学体育兴趣化,中学体育多样化体系
2011年国家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体育兴趣化,中学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小学生比较调皮喜欢打闹,他们还保存着原始的对抗冲动,而且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一些竞技性比较强的活动来引起他们的兴趣,对抗意识的培养必将围绕对抗相关的游戏、训练和比赛,这将很大程度上提升体育课程的参与度和乐趣。中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身体条件,在体育多样化的指导标准下,对抗意识的培养将作为多样性的一个元素,对中学多样化进行补充。
(二)能够丰富学生技能储备,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对抗意识作为技战术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运动成绩和比赛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一项运动的成就感也会跟随其运动成绩而提升,成就感的提升从而激励学生进一步参与和从事该项体育运动。简单来讲,对抗意识的培养将激励学生学习和参与体育运动,从而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
(三)积极营造运动对抗氛围,提升体育后备人才质量
我们放眼竞技体育,中国在各项技巧类项目或者隔网对抗类项目中都有着全球瞩目的成绩,但涉及强对抗的项目,大多数都不尽如人意。很多专家学者在竞技体育中已经有了相当的研究,并且表明中国在对抗性项目中对抗能力,对抗意识相较国外运动员要逊色很多。自从国家提倡体教结合以来,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大跨步的相结合,从学校体育中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而对抗意识的缺失和养成事关学校体育的氛围,并且学校体育中对抗意识的培养势必将影响中国体育后备人才的质量。所以培养对抗意识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亟待进一步的研究。
三、在中学生对抗意识培养的方法
(一)教学活动的竞技化
为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学校、区、市各级比赛联赛并不少见,我们将比赛中的竞技性引入课堂教学,积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竞技性,如,班级内部的分组赛,男女对抗赛等,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内部驱动,主动参与、积极提升、全力拼搏、有效对抗,在激活学生对抗意识的同时,发扬力争上游、决不放弃的精神。
(二)身体对抗的规范化
身体对抗其实并不可怕,学生能够在对抗中更加专注,体验成功的愉悦,很多时候我们一味的削弱体育活动中的身体对抗,对孩子来说其实是减弱了活动的趣味性,我们只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好身体对抗的方式,在部分项目的教学中要求主动寻找对抗,并且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对抗的强度,一个规范的教学活动设计能够规避学生在身体对抗中的风险,对抗可以被规范,但不能被削减。
(三)对抗意识的理论化
大多数时候学生将体育运动中的对抗认为是单纯的肉体互搏,其实不然,对抗的形式多种多样,而对抗意识就是集结身体,心理、技巧、战术等综合博弈的基础意识,可以将对抗意识的教学融入体育理论课中,让学生从理论层面先建立起良好的博弈意识,让学生接受体育活动中的对抗,帮助学生形成在理解下学习,在实践中体验的良好循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身体发育并未成熟,身体上的对抗比较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但是精神和意识的塑造却无关身体发育程度,而且越早开展精神意识的培养越好,现在关于对抗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竞技体育中。
参考文献
[1]黄铁梅,高志.发展青少年体育运动的社会生态学模型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06):114-116.
[2]王震.青少年体育训练探究[J].青少年体育,2020(11):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