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引入时政教学之我思

发表时间:2021/8/1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1期   作者:张金梅
[导读] 在我国新课改下,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顺应教育改革和时代发展的趋势,发挥着辅助教学和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优势,促使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人生观得以正确树立。
        张金梅
        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贺昌中学 山西 吕梁 033300
        摘要:在我国新课改下,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顺应教育改革和时代发展的趋势,发挥着辅助教学和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优势,促使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人生观得以正确树立。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际教学内容比较抽象。目前,大部分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仅停留在死记硬背上,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更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时政教学;策略探究
        引言
        在全面推动法治建设的大背景下,法治教育在我国各个阶段、各个行业迅速普及。初中学生刚刚步入青春期,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入、透彻,缺少相应的法律知识,法治能力尚有欠缺。提高初中学生的法治素养和能力,能够大大降低青少年犯罪的几率,能够促进初中学生更加阳光、健康、全面发展和成长。初中生法治能力的培育主要集中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
        1深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意义
        课程改革任务的推进,对于各个学科都提出了全新的开展要求。道德与法治学科不仅会关系到学生的成绩,更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以及未来的生活。在素质教育环境中,教师不能单纯地对学生实施理论教育,让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中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成绩,更应该注重借由道德与法治课堂转化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因此,深化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创新教师教学理念、手段十分重要。
        2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式的传统性
        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理论性、抽象性较强,很多学生觉得自己离政治很远,对课程内容的兴趣也不太强烈。课堂上,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听课,教师处于完全主导的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体现出来。教师的教学是对教案的严格遵循,以“照本宣科”的模式向学生灌输,对教材知识的延伸相对较少,对具体理论的阐释也较少,更不会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同时,由于比较重视理论的讲授,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培养被忽略,学生很少有机会去感受、去观察、去比较,不能学以致用,长时间发展下去,使得很多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也影响了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有的效果。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则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的开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2缺少正向的法治教育导向
        《青少年法制教育纲要》明确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总体目标,即通过普及法律知识,使初中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制度,在社会生活中尊重和遵守法律;通过培养法治观念,增强初中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并学会用法律维护权益;通过参与法治实践,促使初中生实践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念,自觉维护法治。由《大纲》可知,法律常识、法律知识的掌握是初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使学生形成守法意识、培养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等价值引领,这同样也是法治教育的关键。我们不仅要给初中学生传授相关的法律知识,还要做好法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二者缺一不可。但是由于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往往更注重传授学生法律知识,忽视了法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使得学生对部分法律知识有所了解而未真正树立法治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也难运用法律知识约束自己的行为,有的做出一些违反法律的事情。


        3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时政教学的策略
        3.1精心筛选生动鲜活的时政教学素材
        时政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起引导作用,其前提是精心筛选时政信息,选好生动鲜活的教育素材。首先,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国内外时事,搜集最新的时政教学材料,时刻关注国家重要会议的进展和领导人在不同场合的最新讲话,并且聚焦与初中生紧密联系的社会新闻事件,丰富教学内容。其次,教师要合理应用时政材料。时政材料是教材内容的丰富与深化,要与教材内容契合度高,关联性强,才能实现学生理解的深化和知识面的拓展。最后,选取和应用的时政信息不应该全部是正面意义的信息,负面的材料可能让学生更加印象深刻,更能激发学生的所思所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
        3.2深化教学内容,达到引入时事政治教学目的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深化教学内容,抓重点、抓细节,将时事政治与知识点进行整合,由一个小内容能够让学生的思想提升到新的层次。而课堂教育是中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我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要从生活中出发,从细节中入手,“细微之处见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对爱国主义的高尚之举随处可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生活和学习中的小细节做起。在新时代德育教育工作理念的影响下,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是因为良好的爱国情感可以使学生树立党国一体的政治思想,从而形成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高度认同。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色彩鲜明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例如,在讲授“守望精神家园”一节时,在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更注重“用事实说话”,借助信息化网络平台,向学生展示了我国在世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使学生形成纵横两个方向的对比:在横向上对比自近代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进程,了解我国不断发展的社会实际,深化学生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基本文化道路的认知;在纵向上对比现阶段世界各国的文化发展现状,使学生认识到党的指导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对比方式,使学生形成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且坚定自身的社会主义信仰,从而达到引入时事政治教学的主要目的。
        3.3构建和谐关系
        在深化教学效果的过程中,与学生之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教师应重点开展的一项任务。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较高的敏感意识,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过分地关注自己的想法地位,而忽视学生,那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疏远,甚至两者会存有剑拔弩张的状态。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需,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上共同展开学习活动,以此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升华教学效果。并且,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出现问题,也应尽量将问题转移到课后,私下与学生处理,而不是当场与学生形成冲突,既影响了两者关系,也延误了教学进度,影响教学效果。此外,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也应该注意在课下与学生构建和谐关系。例如,可以多多地与学生交流生活,交流想法。比如喜欢的明星、喜欢的歌曲、喜欢的游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也可以成为他们的朋友。在这一和谐的关系下,学生会爱屋及乌,喜欢上道德与法治学科,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结语
        总之,时政教学能够恰到好处地将课堂理论与实际案例相互结合,使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同时创设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彰显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活力。教师将时事新闻与教学内容相互融合,逐渐步入常态化模式,学生通过对时事政治的理解,能够更容易地接收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新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冉林发.试论时政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教育:文摘版,2016(8):16.
        [2]张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的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19:31-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