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媛
沧州师范学院 河北沧州 061001
摘要: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为全方位育人奠定良好基础。高校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融入高校课堂教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全方位育人;高校
高校全方位育人,需要使学生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加强大学生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必然对此起到积极作用。如何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规范和精神要义,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将文化基因与精神血脉厚植到大学生灵魂深处,是摆在大学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论文以沧州师范学院为例,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融入现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的路径进行探索,提出合理的建议,丰富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困境
根据对沧州师范学院的教师、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全方位育人的水平不高,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文化底蕴不足,无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极高的广度与深度。想要将其融入高校育人工作,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较高的文化解读能力。但一些大学教师专业知识较强、文化积淀较弱,不具备应有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因而无法找到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恰当的结合点,做不到在课堂上自然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融入本专业的课堂,就会出现牵强附会、生硬空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灌输,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2)课程之间没有形成联动,存在割裂与重复现象。随着文化自信建设不断深入,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因而都会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的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布局,有些较浅显的传统文化故事反复被引用和讲解,而某些有深刻意义的较难把握的内容往往被有意忽略。因此,各门课程之间没有形成较合理的系统联动,而是各自为政,无法将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大学生的育人全过程。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媒介运用能力不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大量历史故事、时代变迁、风土人情孕育了广博的传统文化,其融入高校育人的过程需要不同媒介的辅助,各种新媒体、短视频等呈现方式具有即时性、浓缩性,非常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积极从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有些教师对新兴媒体平台主观上不接受,或者客观上运用技术不娴熟,都会影响学生的接受程度。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精神滋养,潜移默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选择。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过程中有积极的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高校全方位育人存在一致的内在目标。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全方位育人工作均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道德色彩,而大学育人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帮助大学生提升道德水平和修养。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全方位育人工作均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忧患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普遍存在类似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忧患意识,几千年来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谛造着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再次,高度的责任意识和积极的进取精神。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华民族沉淀下来的优良传统,这种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紧紧相连,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全方位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形成高校全方位育人的优质校园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使校园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下,成为全方位育人的新途径与有效载体。
高校应找准校园文化的定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和监控机制,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育人工作得到贯彻落实,在高校内形成全方位育人的优质校园文化。
(3)在高校全方位育人背景下,传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与血脉,传承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激励着华夏儿女向上向善。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被多元多样多变的文化深刻影响,其价值观的培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入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之中,从多个层面加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和讲述中国发生的正能量故事,从而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始终贯穿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过程,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精神滋养,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实现高校全方位育人。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合理的融入路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实习实践等高校育人的各个环节,发挥其不竭的文化力量源泉。
(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融入高校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学校应做好顶层设计,使公共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加强协作,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等元素,系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潜移默化的增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想要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作用很关键。应加强高校教师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促进教师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涵养师德,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道德典范,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积淀文化底蕴,加强高校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辨别力和传承力,教师能够守正创新、正本清源,进行全面的课程思政,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大学生每天生活在校园中,校园文化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独特育人方式,它会逐渐改变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校园内,通过传统文化的符号、仪式,如举办拜师礼、成人礼、传统服装展演、传统节日庆祝、传统运动项目的竞技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通过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举办国学经典诵读、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征文比赛、传统礼仪研修、国学沙龙等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竞赛活动,让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文化认同感,找到自己的文化根源。
(3)线上线下混合式融入,以多种形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媒体方式进行教学与传承,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新媒体平台主要包括学习APP、网络化共享平台以及网络社交媒体等。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慢慢积淀的历史遗产,但我们只有用贴近时代脉搏的新形式进行弘扬与传承,才能起到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效果。新媒体平台既可以传承传统文化,也可以弘扬传统文化,甚至在此过程中创造出新的文化。高校可以挑选传统文化题材的微电影、网络文学、网络音乐、动画片等,拓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线上渠道。应开设一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线上课程,整理出经典的书籍目录、绘画作品、历史人物、专家解读等内容,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各种形式,更生动直观立体地传播传统文化,使大学生全方位更直观地接收传统文化。充分调动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在线上学习中价值观得到培育。
参考文献:
[1]蔡向阳,郑柏松.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3(02):72-74.
[2]陈敏俊.新时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J].今古文创,2021(17):103-104.
[3]高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年文化自信建构机制研究[J].社科纵横.2019(02):140-141.
[4]胡子鸣.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领路径研究[J].北京青年研究,2021,30(02):102-107.
刘海媛(1985-),女,河北沧州人,沧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语言学,教育学。邮编:061001。
该论文为2021年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高校全方位育人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转化成果,课题批准号:202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