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发表时间:2021/8/1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1期   作者:刘佩
[导读] 自学能力是人一生必备的能力,也是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
        刘佩
        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逸夫小学   711300
        摘要:自学能力是人一生必备的能力,也是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自学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娃娃做起、从小学做起,因而是小学语文学科的重要培养能力,是受教育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力。语文自学能力是激发小学生主体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发展各门学科的自学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新课标的要求、课程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能力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学科; 自学能力;培养方法
        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重教法轻学法”、“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这不仅导致学生学习方法匮乏,更严重的是导致学生的自学能力低下,以至于许多学生一旦离开教师便不知如何学习。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
        一、教给正确的自学方法
        正确的自学方法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基础。其最大的特点是学习需要教师“安排”,属于典型的“任务驱动型”。因此,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1.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条件进行预习设计,要全面,具体,可操作性强,应包括预习的内容、方法和要求。具体做法根据学生学情灵活调整,不应有固定模式。低年段以读为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中年段目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读懂大意、读出问题和理解;高年段目标:了解背景、解决字词。这种要求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使学生不仅养成预习习惯,而且形成自学能力。
        2.重视学法指导。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要提醒学生听课时注意自己在预习中遗漏的内容,理解有误的地方,存在的困惑,还要注意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或补充的内容,及时做好标注,对照反思。课文的自学可以采用“四步阅读法”进行: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通读顺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第二步,再读课文,理清条理。理解课文的组织方式,了解各段落间的关系。第三步,品词析句,体会情感。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反复品读,深入体会作者情感。第四步,设问答疑,拓展延伸。教师解决疑问,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另外,有的课文各段的写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有了正确的学法,学生的自学能力将很快得到提升。
        3.引导讨论学习活动。在学生的讨论学习活动中,教师的悉心指导至关重要。教师要循循善诱,在思维方法上给学生以启发引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智慧,让学生大胆思维、积极评议、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在讨论中,学生的自学能力自然而然会得到提高。比如,在进行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人教版)《匆匆》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读一些重点句子读出自己的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优良品质。

在进行本课实际教学中,教师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语速阅读本篇课文,使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问题,即“文中作者所说的‘匆匆’指的是什么呢?文章中哪些句子是表达‘匆匆’的含义呢?文中写作的具体线索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以前学过的关于时间流逝的诗句有哪些呢?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寻找合适的答案,并在同伴之间进行分析讨论,理清学习的思路,并解决这些基本的问题。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总结学习的规律,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叶圣陶先生认为:“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树立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完成”。[2]良好的自学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会使人终身受益。小学生的语文自学习惯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即教育学生在做作业之前先复习所学知识,然后再做作业;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即反复告诫学生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因此不可抄袭别人的作业,不能不懂就问,不能知难就退;专心做作业的习惯。很多小学生在作业时不太专心,在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伴随其他活动如边看电视边做作业、边吃零食边做作业等。这种不良行为不仅直接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后还会导致学习分心、错误百出。教育学生专心作业在家庭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极有必要;做完检查的习惯,即做完作业之后及时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错误,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五是按时交作业的习惯。这要求教师布置的作业量要适中,难易适度并且要及时检查督促,及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按时上交作业的习惯。第二,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一是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学会作笔记是一种重要的自学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运用不同的符合记笔记的方法如批注、圈点、划线,并定期检查批阅。二是养成记课外阅读笔记的习惯。教会学生摘抄、剪辑、读书卡片等方法积累课外知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的自学不限于课堂内,大量的还是课外自学,各种工具书和资料就是他们最好的助手。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各种工具书如字典、网络和资料进行学习的能力。
        总之,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既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又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耐心地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在课外作业中严格地进行习惯上的训练,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九俊,姚烺强.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李秉德.现代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程异.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江西教育,2010(Z3)
[4]李建青.浅谈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1(20)
[5]常冬梅.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7(1):25.
[6]高美.试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6(10),2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