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芝
上海外国语大学尚阳外国语学校 200333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不仅要深入人心,更要活用在课堂实践里并进行反思,不然会走入误区。本文以《恐龙无处不有》这篇课文为例,进行教学实践的优化。
在“问题引领,层层深入“的教学理念之下,原教学活动的实践中,老师提问主导,一问一答式,一来使得学生按照老师的的思维“引诱”式作答,老师早已预设好答案,不利于学生大胆创新思维;二来造成问题过度零碎化,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也零碎片段化,不利于学生的完整性深入性思维锻炼,和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在理清作者论证“恐龙”无处不有有力地支持了地壳运动这一结论的推究思路这一过程中,老师在实录中提出以下提问:
①.恐龙化石的发现和大陆漂移之间有什么关系?同学们默读⑧-?,用笔圈划出和答案相关的信息,比如能将大陆漂移和恐龙相联系的关联词语、指示代词、总结性词语等。
②.第⑨段中指示代词“那时”指代什么?
这种零碎化的教学活动可以改进为:
活动一:根据文章信息活动环节:PPT呈现三幅打乱顺序的地球板块运动演示图,请学生排序,并说明排序理由,以下会出现两种预设。
问题1:恐龙化石的发现和大陆漂移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将这三幅图按照本文说明内容排序,借此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预设①: 泛大陆→大陆分为四大板块→大陆形成现在的七大洲(说明理由)
预设②:大陆形成现在的七大洲→泛大陆→大陆分为四大板块(说明理由)
(1)活动指导:根据两种排序完成表格:
问题2:综合两张表可以得出哪些信息?(同学之间交流得出自己的观点,老师进行补充。)
预设:1. 表一可以明确看出地壳运动导致恐龙灭绝,恐龙化石的发现是支持地壳运动的有力证据。
2.表二可以看出作者先写当前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目的是为了引出下面板块构造和恐龙化石无处不有之间的关系。
3. 表一按照时间顺序,表二按照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线的逻辑关系。
4. 板块构造和恐龙生存状况的联系实际是把地理学和生物学联系在一起。
活动一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主动探索。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和过程,然而同样的问题,与其让教师问,不如让学生主动探索,如让学生排序,给自己寻求探索的机会。其次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需要教师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如学生根据排序的内容填表,并根据自己总结出来的表格提炼信息,总结归纳答案。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子,动手。教师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比如在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上做指点。这一点上,老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指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比如推究思路(说明顺序),比如和第一段内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相呼应等。
活动环节二:对教学环节补充,以检测本堂课学习成果(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即给《恐龙无处不有》取副标题。给学生相应提示提示(副标题是全文主旨的补充说明,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借鉴上一学期学过的一篇课文《“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这篇课文的主副标题。
预设:1. 恐龙化石的发现是支持地壳运动的有力证据
2. 地壳运动导致恐龙灭绝
3. 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联系的。
4. 善于发现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的联系
……
学生对不同的答案进行评选,并说明理由。
活动二旨在对照教学目标,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检测。检测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设疑质疑和解疑的能力,并要关注学生集体参与度,尤其要照顾后进生,课堂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这项活动里,既要鼓励后进生勇于说出自己的副标题,在评价他人的标题时,也要积极参与讨论。这既达成分层教学的目的,也使得传统意义的单向问答形式变成多项问答形式。不同学生问,不同学生答,老师针对争论不休的问题或者偏差的答案及时给与指导,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最佳氛围。
一堂理想的语文课要让学生“动”起来,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这需要合理适用的教学活动。老师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习,由一对一问答式改变为集体参与式,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1.语文的设计活动既要符合教学目标,又要以文本为平台,活动本身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活动一的设计旨在达成教学目标:理清作者论证“恐龙”无处不有有力地支持了地壳运动这一结论的推究思路。三幅图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和判断,通过探索得出答案,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 教学活动设计需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上最有价值之处不是学生找出正确答案,而是能让学生暴露出错误的答案,是教学生所不会的,而不是学生已经会的。老师需要在对文本充分理解和充分备课的情况下,设计“圈套”,引导学生“误入”和“突破”。活动一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排序方式,就是引导学生跳入自己的“圈套”,等待他们说出排序的理由。活动二写副标题学生自主判断并阐述理由,这个活动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现场生成各种问题,活动有了共生性和交互性,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立场,这样学生的收获更大。
3. 问题设置要指向性明确,不能让学生无所适从。教学活动的设置,需要明确提出具体要求或者明确的提问,避免歧义问题或者语言表述的不准确造成学生对问题的误解。其次需要明确学生怎么做,要求什么样的学习成果,否则学生只会盲目活动,产生大量无效答案,引发老师不断就问题本身进行解释,使得课堂教学零碎繁琐效率低下。比如,活动一中的排序,提示学生结合文章的地理知识,明确学习成果即根据三幅图阐释恐龙化石无处不由与地壳运动之间的关系。活动二中起副标题,提示学生副标题的作用,并给到学生示范《“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的主副标题,这样,学生就能明白该怎么做,课堂活动才能顺序进行。
4. 教学活动必须着眼群体,设计有层次性。课堂上发生的单向问答式容易让课堂陷入单调的教师为主的课堂,这样并不是真正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教学活动要能让所有同学能参与,任务根据学情让所有同学 都能完成,活动才会“活”起来。比如活动一的排序问题,难度较大,有利于培养优等生大胆思维,用于创新等科学思维能力。表格的填写和分析是在排序和阐述理由的技术上做信息的总结,对于中等生和后进生是可以参与期中,进行讨论交流的。活动二兼顾了后进生,让他们也大胆写出自己的答案,并积极参与讨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教学活动犹如一把钥匙,很小,但能打开课堂知识的大门,让学生们在其中自由徜徉,并有兴趣越探索越深入。不需要很多,只需要最适合的一把。一个人的探索是孤独无趣的,众多人的参与探索才能让气氛活跃,碰撞出创新和新奇的火花,让每个人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