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畅
吉林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吉林省长春市,130000
摘要:德育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德育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所培育人才的道德品质高低,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然而,目前学校的德育教育大多还停留在专门为思想品德或学术道德规范而开设的课程,通过课程的评价也是由考卷和分数决定的。这种方式效率低,很难使学生真正领会德育的真正内容。德育教育这是一个重大课题,是时代的德育理论与实践发展需求的产物。一方面,德育的社会化、本真化和深邃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走势。
关键词:学校教育;校园暴力;德育
校园安全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但如今暴力事件频频发生,校园暴力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依照相关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每年大概有两个多亿的学生受到校园暴力的侵害,这个数据占到了学生数的百分之三十。
校园暴力给孩子照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第一,大多数校园暴力的实施者与受害者为同校同学,甚至有时在同一个班级,这样就会使受害者要长期与暴力实施者生活在一起,从而带给受害者巨大的身心影响受害者因遭受长期的暴力与欺凌,导致自信心的严重缺乏,进而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照成孩子的恐惧、消沉、忧郁、忧虑、厌学,甚至还有自残、自杀的倾向;第二,在长期的欺凌下,会影响受害者的脑智力发育,孩子的自尊长期受挫、自信长期受损,长期的欺凌与暴力行为,会不断加深受害者心理伤害的程度。同时受害者的精神状态也会出现问题,此时极容易出现过激行为。很容易对现实的世界不信任,甚至会有报复社会的想法。因此,校园暴力对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影响他们的健康发展,甚至影响他们的人格发展。
校园暴力对于施暴者而言,当他们欺凌他人的时候,自己也并不能获益,也并不能体会到快乐。反而在接受错误的言论与思想之时未经纠正,将偏激暴力的思想以行为作载体,错将旁观者的眼光与议论当做暴力欺凌以后的自我肯定,并将不断以此种方式寻求快感,以慰藉自己。形成以我为中心的霸气和狂妄,把这种自私的个人主义当做畸形的英雄主义,从而会道德失衡、人格扭曲。这种思想极有可能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温床。
校园暴力事件中,还有另外一大部分人群,他们是旁观者。这部分人群,因为没有参与暴力事件中而被大家忽视,其实,校园暴力事件对他们的心理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他们可能因为不能帮助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也可能因为看到暴力事件而产生恐惧与不安。有一些可能会成为校园暴力的麻痹看客,对校园暴力冷漠对待,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有一些可能会叫好助威、煽风点火,甚至还有参与拍摄、传播,从而未无法在他们中树立朴素的正义观。
由此可见,校园暴力俨然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恶化校园环境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立足校园,通过德育解决校园暴力问题研究,是十分迫切也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使用价值澄清理论构建一套整体的德育建设架构,另一方面使用知识点与德育例子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使其道德修养、道德观与价值观一并提高,全面增强培养人才的质量。
一.道德的功能
道德具有调节人与人关系的功能。道德是调节的人行为规范准则,也是对人评价的最低底线,它将永远与人类共存。德育通过对人的解读,从最根本上讲,就是让人对人的理解、尊重,把人的发展摆在首要的位置上,通过德育教人认识人、认识自我、认识他人,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尊重人。德育把人们从不正确的价值观念解放出来,这句是德育最重要的功能。
道德具有导向功能。德育可以通过发挥好的作用,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有利的影响,从而进行引导。
规范的引导就是通过灌输规范的意识,在拥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后,利用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会对人的行为具有定向作用。
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转换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是紧密结合的,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依赖。道德认识是产生道德情感的前提,总是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而产生,道德情感的强度取决于道德认识的厚度,道德行为是由主体在具有一定的道德认识后,根据自己道德情感所采取的行动。只有提高了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才等于形成了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要实现知行合一,就要将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合理的、有机的结合起来。
只有提高了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才等于形成了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就不必费力去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了。要想使受教育者有良好的道德行为,首先要确立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发展的德育目标,把握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的发展规律,以情施教,知情互促。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要实现知行合一,就要将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合理的、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德育活动的过程中有认知的教育过程,我们要将认知教育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二者互补互充的关系。德育活动性课程要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放在首位,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为宗旨。
三.德育要抓住关键期
校园暴力多发于12-18周岁的青春期,这段时期的青少年正处于身体与心理的飞速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发展的主要特点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矛盾。
青春期的学生学业负担很重,但是学校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环境,积极帮助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渐融入到社会中去,让学生找回被尊重感和成就感,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社会经验和道德规范,加强自我的自律意识,提升自身素养,从源头上预防校园暴力和欺凌的发生。
学校还要做到联系学生实际,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德育教育的内容要参照社会实际情况,结合初中生的具体状况,一是开展传统德育观教育。德育教育以个人素养为中心,个人素养的提升又生要很好的继承发扬传统道德文化。二是加强法制观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推动学生树立法治和遵守记录的意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能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德育的思想是存在是源远流长的,早在我国古代封建时期,孔子认为德育服务于人的一生,服务于社会理想,是使人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孔子的德育是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的德育。孔子的德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人生教育和人格教育。孔子把人性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知之者和困而不学民斯。认为外界环境和德育影响人性,其中德育对人的发展比环境的影响更重要。孔子还认为道德教化可以感召和纠正错误,让人们耻于为恶。而卢梭非常重视对青年的道德教育。他认为道德教育的任务主要是激发善良的感情,养成正确的判断力,培养坚强的意志,从而抵制社会出现的不良影响。因此,学校的德育教育一定要立足于一个正确的方向,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正确地评价生命的价值,从而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尊重。学校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德育环境,树立一个正确的德育导向。
参考文献
[1]王立仁著.德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中国)何珊.德育理论探新丛书 德育时机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3]王立仁.传统“德治”的意蕴——兼论德治与法治的关系[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04):98-104.
作者简介:
高畅(1997-),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就读于吉林外国语大学 ,研究方向: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