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明
甘肃省静宁县红寺初级中学 甘肃省平凉市 743415
[摘要] 楚汉之争和国共之争作为中国历史舞台上精彩卓绝的两幕,引人深思。本文从全新的角度,将楚汉之争和国共之争进行了对比,从战争力量对比、战争性质、用人方面等多个角度对两者之间的异同加以分析。通过对战争双方成败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以史为鉴、以人为本的历史观。
[关键词] 楚汉之争;国共之争;以人为本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绚丽多姿的发展历史,总会在其中有一些值得回味、引人深思的发现。古人云:“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历史总是伴随着“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交替现象。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但不会简单地重演。本文结合史实,将秦末楚汉之争和现代国共之争加以对比,提出一些观点。
首先,从战前的力量对比看:楚汉之争的刘邦、项羽,双方实力旗鼓相当。公元前207年,项羽以破竹之势打败章邯所部秦军主力,使其不得不归降。次年,刘邦率部攻占咸阳。刘邦占领咸阳以后,审时度势,明令立即废除严苛的秦律,与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得到关中人民的普遍欢迎。而这时的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为争夺帝位,刘、项进行了长达四年多时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结果项羽四面楚歌,无可奈何之下 “上演”了一出精彩而悲壮的霸王别姬,饮恨而终;而刘邦则“谈笑凯歌还”,稳坐龙榻,终成正果。
相比较而言,在现代历史上,经历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十年血海较量的国(民党)共(产党)双方,在共赴国难、驱逐倭寇出中华的旗帜下,第二次实现合作。八年抗战,艰难岁月不堪回首。抗战后期躲在峨眉山上的蒋介石尚未完全驱除十恶不赦的倭寇,就急不可耐地扑下山来,妄图驱共产党人而独享胜利的果实。这一“聪明”“朴素”的愿望理所当然地被毛泽东所拒绝——“抗战胜利的果实究竟该属于谁?”,这掷地有声的铮铮质问令蒋介石极为恼火,他早按捺不住心中直窜的邪火,首先拿中原解放区开刀,想三个月内全部吃掉毛泽东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不成想,有美式装备、飞机加大炮的国民党军,就是打不过小米加步枪的人民解放军。气得吹胡子瞪眼、甚至吐血的蒋介石,频换战场主帅,也难挽大厦将倾之势。而不计一城一地得失、用兵如神的毛泽东,指挥人民解放军,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蘑菇”战、运动战、阵地战、城市攻坚战——“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歼灭战,令蒋军闻风丧胆、全线崩溃。三年多的解放战争(又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使蒋介石“赔了夫人又折兵”,“既折谷子又折米”,输光了家底,葬送了八百万军队,最后只能灰溜溜地如丧家之犬仓皇逃往台湾,憋死在台湾——其结局比项羽略强一点。
其次,从战争性质上看,楚汉之争的目的是争“龙椅”、争王位。刘邦由于有“约法三章”,收拢了人心,因而在项羽不知不觉间扩充了实力,等其有所察觉已为时太晚。垓下一战,败局已定,不得不“自觉”退出历史舞台。因此。霸王别姬,看似偶然,实为必然。再说国共之战的意图也是“谁主天下沉浮”。蒋介石一向刚愎自用,老谋深算。把由红军改编成的八路军三个师(番号是原东北军战败已裁撤的三个师)派往山西前线,妄想假日本人之手,剪除自己毕十年之功而未能除掉的心头之患。而以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为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由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及时调整策略,由以前的“反蒋抗日”转为“逼蒋抗日”;由以前的“打土豪、分田地”,没收地主、富农的一切财产转变为“减租减息”。
不久,在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很快站稳了脚跟,打击日寇,除奸反霸;反“扫荡”、反渗透、反磨擦,建政权,取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八路军、新四军由抗战出征前的5万多人,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已扩展到120多万(不含200多万武装民兵);至1949年蒋介石败逃台湾前,人民解放军已发展壮大到500多万。1948-1949年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后来的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北、大西南的大进军,差不多一个作战的解放军就有两三个心甘情愿、倾其所有的民工,跟随运送粮弹。所以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手推车推出来的”。此话可谓肺腑之言,一语中的。
第三,从用人方面来看。项羽、蒋介石都有唯我独尊、刚愎自用、对别人不放心的一面。而刘邦、毛泽东恰恰宽宏大量、人尽其才、用人不疑。因而,其内部从上到下,团结和睦、同心同德。比如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及后来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毛泽东均赋予战场主帅自行决断权:“情况紧急时不必请示,一切均由你们临机处置。”其对将帅的信任、尊重由此可见一斑。以首战黑土地为例,毛泽东与林彪因先取锦州还是长春,函电穿梭,争论数十天,最后事实教育、回答了林彪:拿下锦州,如同关门打狗;一盘棋即可走活。在战机稍纵即逝之际,毛泽东并未临机换帅,依然信赖林彪,让他率领百万之众,“横扫千军如卷席”,烽卷黑土地,为共和国的建立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将帅在外用命,最怕最高统帅动辄掣肘。而蒋介石恰巧有此“特长”,对谁都不放心。战场上,主帅率军厮杀,他却派特工跟踪监视,随时打“小报告”;而且,指挥官稍不合己意,即换主帅,全然不顾战场形势;动辄越级直接指挥。难怪曾有人戏言:蒋介石的军事才能充其量就是个小小的排长……如此一来,将帅各是各的调,各吹各的号;保存实力,见死不救,离心离德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悉心聆听历史“于无声处”的回声,项、蒋的教训值得汲取,刘、毛的经验尤需借鉴。当然,刘邦和毛泽东不可同日而语:前者是封建帝王,后者是无产阶级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杰出领袖,是举世公认的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思想家,更是杰出的书法家、诗人,是无与伦比的千古第一人。但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两人有许多相似之处,更有许多值得后人学习、借鉴的地方。
“以史为镜,可明得失”。对比楚汉之争和国共之争的成败方不难发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顺民心者保天下。这些人人皆知的朴素真理就是历史铁的法则。国家也好,集体也罢,都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因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民主”来回答黄炎培先生关于中共能否跳出历史周期律的疑问。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领导人同样注重人民群众这个历史周期律中的决定因素。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以史为鉴、以人为本,这应该是我们学习和对比这两段历史最为直观的感悟。
参考文献
[1]杨小平.楚汉之争刘胜项败探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05):75-76.
[2]颜岸青,张金铣.关于楚汉之争几个问题的新思考[J].安徽史学,2014(04):164-168.
[3]肖敦理.楚汉之争在人心民力上的得失——兼论项羽的悲剧[J].党校学报,1988(03):71-73.
[4]苏咏喜.抗战后期国共两党意识形态主导权之争——以《中国之命运》的论战为中心[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7,36(05):45-51.
[5]张秀熟 ,向以武.读孙倬章先生评国共之争[J].毛泽东思想研究,1986(04):114-117.
[6]邓野.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六年间国共力量的“平衡”与政争[J].中国社会科学,1993(03):167-188.
[7]李玲波.浅析国共两党关于“联合政府”之争[J].楚雄师专学报,2000(01):124-128.
[8]文世芳.第二次国共合作谈判中的政权之争——以陕甘宁地区称谓演变为中心的考察[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6(01):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