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奕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北辰,300134
摘要:作为文化自信的践行者、引领者和承载者,高校应始终把文化作为立校传承与发展创新的重要根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仅是一个时代命题,也是高校落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战略任务的重要内容。高校应当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方面充分挖掘、传承和弘扬学校的校训、文化传统和学校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师生的责任感、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用独具特色的学校精神和创新文化引领学校发展与社会进步。
关键词:文化自信、思想引领、思政教育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高校要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总体来说,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研究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一、文化育人的基本内涵
1、要把握正确的育人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培养人、全面提升人的素质的实践活动,因此需要一定的载体和故事性才能更好地实现其效果。大学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必须立足国情和实际,坚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形势、准确 辨别是非、正确认识自身责任,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育人过程中,在青年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青年学生用实际行动坚定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青年学生书写好人生的每一 笔,确保育人方向不移、航迹不偏。
“文化的价值就在于交融感性与理性、信念与实践等诸多因素,保障人的发展,进而形成互生互补的有机生态系统。”[[[] 刘克利:《高效文化育人系统的构建》,载《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12期,第8-11页。]]文化育人,就是要求用文化来培育、培养人。与政治、经济组织等一般社会组织不同,大学作为相对独立的特殊社会组织,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随着各种社会思潮的层出不穷及西方媒体的文化渗透,导致当前我国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样的特点蔓延到高校,正在侵蚀着主流校园文化,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要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以优秀的大学文化涵育修养、培养人才。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
2、要领悟文化育人的精髓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受到外部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立的社会文化形态,是大学积淀和创造的大学精神文化、大学物质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和大学环境文化的总和,是人类文化中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具有传承性、多元性、批判性和前沿性,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办学和承担重大社会责任的根本。”[[[] 王冀生:《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载《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10期,第5-10页。]]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加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的宣传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欲信人者,必先自信。
中华文化既包括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包括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实践。要切实的领悟和践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最重要的就是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文化自信的主要内涵和精神本质,并以此为“骨架”充实校园文化建设的“血肉”,以坚定文化自信为主脉搏和主旋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要明确文化育人的目标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文化育人作为高校育人的主要方式,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大学文化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及大学校园里开展的科学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为大学提高科学素质、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提供了支撑。”[[[] 孙雷:《论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实现途径》,载《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22期。]]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同时对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途径、效果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重要途径。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一个长周期的战略工程,需要持之以恒。建设特色文化体系,全面提升学校师生的文化素养。一是“厚植广种”:文化传承基础扎实,学校师生对精神文化的认同度高、归属感强,对文化传承的自信心强、自觉度高。二是“兼容并包”:文化内容兼容并包,随着学科发展、院系调整,学校文化不断丰富并相互催生出更深刻的精神内涵,呈现出很强的包容性。三是“潜移默化”:文化载体丰富多样,学校文化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虚实结合,文化从精神传达到物质表征做到“润”万物而无声。
二、文化育人的实施措施
1、把握学生特点规律,遵循文化育人原则
必须充分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把握地方文化色彩,结合本土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从激发单个个体的活力入手,进而形成整体的建设成果,推动全局建设校园文化;坚持“知行合一”的实践发展,通过载体育人、实践育人的过程,完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过程,通过文化实践调和青年学生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让其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陶冶精神、涵养心灵,从而达到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目的。
2、汲取传统文化养分,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加强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坚持古为今用,有鉴别的对传统文化予以扬弃与传承,要在认识自己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再创造、再发展;要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结合中国特色和历史文化的优秀精神,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案例,使传统文化、时代精神与专业教育水乳交融,真正在其中汲取养分和精华,烙上中国特色的价值取向和成就印记。
3、赓续红色文化血脉,培养合格时代新人
充分把握文化建设的鲜明时代特征,让青年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真正理解革命先辈的创业付出,进而牢固树立其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而奋斗的信念。让他们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感受“正能量”,坚持贴近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利用学生对于社会敏感点、思想困惑点和时事理论热点的关注度,让理论知识延伸到日常生活当中,引导学生探索、辨析和研讨实际问题,让思政课更有温度和深度。
三、结束语
“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力量,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教育部党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作者信息:
杨奕,男(1988.01—),汉族,山东日照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党建、法治校园建设]]高校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融入中华优秀文化精神,筑牢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努力把他们培养为可堪大用、能担大任的新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