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钰雯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摘要:何占豪先生创作的筝协奏曲《临安遗恨》一经面世,便在当时引起的巨大的轰动,并引领了一股民族乐器音乐创作的新浪潮。何占豪先生在音乐创作中,一直秉持着民族音乐现代化的创作原则。本文从音乐创作的视角,分析何占豪先生代表作《临安遗恨》。
关键词:临安遗恨、音乐创作、何占豪
一、前言
1840年后,西方音乐文化加速传入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到西方音乐影响的中国作曲家们,为祖国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而这些作品,大多以西洋乐器作品或声乐作曲为主,涉及到中国乐器的作品相对较少。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音乐的创作才逐渐成为我国音乐创作的主流,为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创造了契机,筝协奏曲《临安遗恨》便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作品。
筝协奏曲《临安遗恨》由何占豪先生根据古曲《满江红》改编而成,乐曲融合了岳飞精忠报国的历史故事以及作曲家的情感基调,使其更具感染力且震撼人心。
二、筝协奏曲《临安遗恨》的创作
(一)《临安遗恨》的创作背景
《临安遗恨》最初是中阮演奏家林吉良创作于1990年的一首中阮独奏曲,但由于中阮在演奏中缺乏应有的力度与爆发力,因此在1992年该曲被何占豪先生先后改编为琵琶协奏曲和古筝协奏曲。而因古筝音色更加厚实且深沉,故使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更具表现力,也更为世人所知晓。
何占豪先生创作的筝协奏曲《临安遗恨》,其创作灵感来源于话剧《岳飞》,乐曲的旋律取材于传统乐曲《满江红》。描绘了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征战沙场“笑谈渴饮匈奴血",却奈何皇帝昏庸、佞臣陷害,最终遗恨于临安的故事。乐曲旋律朗朗上口,曲式结构精密严谨, 音乐感染力极强,使听者不由心生震撼。
(二)《临安遗恨》的曲式分析
何占豪先生在创作《临安遗恨》这首乐曲时,选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曲式结构结构与发展方式。其曲式结构为自由曲式,但乐曲呈现的7个组成部分(引子、主题和对主题的四次变奏、主题的变化再现)整体呈现三部结构原则,故可将乐曲段落划分为A-B-A'。
1、引子
在乐曲开头,乐队伴奏先以极强的力度奏出乐曲悲壮的基调。悲壮的旋律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听者袭来,表现出了英雄人物岳飞悲壮的人生。紧接着古筝声部的出现,如泣如诉,充分表达了岳飞在面对突如其来的陷害时,内心的满腔悲愤。
引子将传统曲目《满江红》的部分基调作为动机,垫定了乐曲悲壮的情感基调,交待了创作的故事背景。
2、主题与变奏
何占豪先生在创作《临安遗恨》的乐曲主题时,运用了传统乐曲《满江红》的音乐旋律。这一乐段的速度较为缓慢,正如主人公心中的无奈之情。
第一变奏。古筝用十六分音符与较快的速度,展示出如疾风般的旋律,而伴奏乐队采用大量快速和弦式前八后十六节奏,营造出紧张的气氛,宛如千军万马正在沙场上奋力拼搏、与敌人殊死搏斗。使听众眼前浮现出英雄岳飞率领将士,保家卫国、浴血奋战最终击退敌军的壮烈场面。音乐在情绪达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队伴奏以极弱的音响引出古筝的第二变奏。
第二变奏的音乐旋律与第一次主题显现有部分相似,但伴奏的织体、节奏与音色产生了变化。该乐段生动形象的表现来岳飞在狱中对家人的思念。
第三变奏乐曲速度由中板逐渐加速至快板、急板。展现了岳飞对曾经自己少年英雄、意气风发的美好回忆。
第四变奏速度上渐快再渐慢,不免透露出岳飞满腔愤怒却又无可奈何。在这一变奏结尾处,乐队伴奏通过对前面古筝旋律的变化与重复,使音乐的悲怆愤慨之情再一次得到强调。
3、主题的变化再现
乐曲最后一个乐段是A乐段的变化再现。乐队伴奏首先奏出“遗恨”的主题,段首古筝平缓进入,乐队伴奏与古筝的清弹形影相随,好似后人对英雄悲惨遭遇的怜惜,对英雄丰功伟绩和高尚品格的无限追思。
在全曲最后一个乐句中,力度随着音乐情绪变化而逐渐加强,在最后两个小节中,大量柱式和弦的运用与重音符号的标记,将乐曲推上了高潮,使英雄岳飞的故事深深地铭刻于后人的心中。
(三)《临安遗恨》的转调手法
调式调性的转换,是音乐创作重要的手法之一。古筝以五声音阶为主,在传统筝曲里较少出现一曲中多调性转换。在何占豪先生的《临安遗恨》中,运用了大量的转调手法:B羽-E羽-B羽-E羽-B羽-A羽-E羽,从而使乐曲在不同的乐段中展现出不一样的音乐情情绪。
在乐曲主题后半部分中,乐曲的调式调性进行了首次变化。在原本B羽调式的基础上,旋律向上方四度即B羽调式的下属宫系统进行了转换,成为了E羽调式。转调之后,音乐情绪由原本改变,为下一乐段中岳飞的回忆做好了铺垫。
乐曲第二变奏部分,乐曲的调式调性回归到了B羽调式,将听者从第一变奏部分岳飞征战沙场、英雄气概的回忆中拉回到了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第三变奏中,作曲家再次将调式调性转换为E羽调式,更像是岳飞对于自己曾经凯旋归来的过去深深怀念。
乐曲第四变奏的调式调性依旧回归到了B羽调式,音乐在较快的速度中,乐段中对旋律重复与模进的作曲技法,彰显了凝重的气氛,控诉了英雄命运的不公,强调了英雄的悲愤与冤屈,将音乐情绪推向了高潮。
在乐曲再现乐段中,作曲家巧妙地将调式调性转换成了A羽,与A乐段B羽做出了变化。正如我们故事但主人公岳飞,此时但心境和情绪已由悲愤变为了满腔爱国之情却无处可使、壮志未酬却付诸东流的无奈。乐曲最后的最后一个乐句,让调式调性回归至E羽,刚劲有力的力度使音乐在高昂的情绪中戛然而止。正如岳飞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又如后人对英雄的无限思念与缅怀。
作曲家在记谱时,并没有改变调号或是使用临时升降号来记录转调,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以不变应万变。这样的转调手法使乐曲更加流畅自然,避免了因转调突兀而造就的不和谐。
三、筝协奏曲《临安遗恨》的创作特色
(一)匠心独出的题材选择
《临安遗恨》在选材上来说,是非常成功的。《临安遗恨》的主人公岳飞,是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一句《满江红》中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更是成为了许多老师教育学生不要荒废时光的名言金句。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这悠久历史长河中所孕育的音乐,却因诸多原因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临安遗恨》的创作,取材于传统乐曲《满江红》。熟悉的历史题材,以及在传统乐曲中的继承与发展,都使《临安遗恨》这首乐曲在富有深度的同时又通俗易懂。
(二)音乐创作的交响化萌芽
在筝曲《临安遗恨》创作之前,筝曲始终保持着独奏或是与其他民族乐器进行合奏重奏。何占豪先生的协奏曲《临安遗恨》,率先将中国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相结合,以古筝为主奏,管弦乐队为伴奏辅助,从而开辟了一种新的配器方式。在筝协奏曲《临安遗恨》中,古筝演奏着乐曲的旋律,乐队烘托背景、营造和声效果、并为乐段之间做好了衔接。
因为筝只有21根琴弦,且常规的定弦只有do、re、mi、sol、la五个音,故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民族乐器在音乐表现力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中国乐器具有浓郁的“个性”,其独特的音色是世界音乐中所不可替代的瑰宝。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民族区别,中西音乐的表现与审美也有所差异,于是古筝协奏曲与西方乐器协奏曲有所不同。筝独特的音色与西洋管弦乐队的完美融合,都使听者感受到了筝协奏曲的与众不同。筝协奏曲《临安遗恨》在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音乐巨大魅力的同时,也成为了中西音乐相融合的成功典范。
随着时代的进步,音乐形式多样化发展必将成为发展的趋势,而何占豪先生的大胆创意,正是人类在音乐创作时不断前进的观念。受何占豪先生筝协奏曲《临安遗恨》的影响,当代不少作曲家也致力将中国元素融入于中国音乐的创作之中,把中国音乐逐步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盛秧.何占豪的英雄“情结”一古 筝协奏曲《临安遗恨》与《西楚霸王》评析[ J ].乐器学堂. 1997.
[2]赵毅.古筝创作曲精选[ 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