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亚雯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 成都,611756
摘要:科技发展的浪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迫切的国情需求对高校学科建设和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文科背景下思政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如何有机结合,是外语专业学科发展和教学创新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 新文科 德语专业 思政教学
一.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习近平,2016-12:1)。教育部于2020年5月28日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旨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这既是新时代新文科背景下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将世界科技水平推至新的高度,为我们带来巨大的历史机遇和挑战,迫切的国情需求对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人文社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专业以其授课内容的交际性和实用性以及语言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紧密联系的特征,在高校思政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外语专业是学生接触国外时政信息与科学知识的窗户,也是国家对外交流、应对国际事务的人才储备资源库。在高校外语课堂中,如何实现思政培养与语言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满足新时代国情要求下的复合型外语人才需求,正是当下外语专业努力探索和实践的方向。
二. 外语专业的挑战与契机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习近平,2016)这为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科建设指出了清晰的发展方向。我国目前的外语高等教育模式中,外国语言文学细分为外国语言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翻译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5个学科方向。但在新文科思想的引领下,学科专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走向交叉融合。外语专业也意识到打破学科和专业壁垒,创新求变的必要性。语言教学既要充分保证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又要兼顾学科交叉,扩充授课知识面,在课堂中科学平衡外国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对中国特色以及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体会。
三.高校本科德语教学的思政融入
国内高等院校德语专业本科教学一般以语言文学方向为主,基础学习阶段主要以外语习得为首要目标,从词汇、语法、篇章等角度,培养学生外语听、说、读、写的基本语言能力。在打好语言基础以后,会从德语国家历史、文学、国情方面,丰富学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了解。然参考新时代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要求,德语课堂在学科交叉和思政教学方面,还可从以下三方面进一步改善。
1. 扩展学科视野,用“共同体”思维面对他国文化和思维差异
作为世界第六大语言,德语学习涉及到德国、奥地利、瑞士东部、列支敦士登和卢森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民俗文化以及社会现状。这门外语中所蕴含的的文化属性和思维特征,在数字化的信息时代已不再是遥远的、孤立的抽象概念,而是与我们自身所处的科学环境与文化氛围互联共存的具体现实。不少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已经有了与相关内容接触的机会,并非从完全的“零起点”开始专业学习。外语学习初期对于异国文化的“陌生感”正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消弭。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外语课堂不应再局限于教师单方面输出介绍型授课,而要观察学生既有知识储备,做好意识引导和知识教授的结合。
杨金才教授曾谈到,就外国文学教学而言,在讲解西方理论概念时,融入中华元素,可以使学生通过中外比较的视野认识西方文化,在加深了学生对西方理论概念的印象的同时提升了其对自我文化的认知能力。(杨金才,2020:50)在报刊阅读及国情时政等课程中,外语教学更要注意甄选符合事实、紧随国际时政热点的学习材料,培养学生理性、客观、爱国的学习意识,合理认识国内外状况,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2. 丰富授课层次,显性语言教学辅以隐性意识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习近平,2019)与其他专业不相比,德语学习有其独有的学习规律,复杂的语法规则学习和词汇量的积累需要长时间和反复的练习。所以课堂教学中,德语专业教师更应该注意采取隐性教育发方式,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和语言能力练习结合,避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培养是课程思政内容体系的重点,外语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中外比较方法的指导作用。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成坚曾强调外语课程思政立足外语学科属性的重要性,并提出“以中外比较的视角,挖掘跨文化历史素材,培养文明互鉴的文化价值观。”(张杰,2021)德语课堂的思政实践,并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生硬地强加政治教学内容,而是将思政元素结合时政新闻等语言基础学习的方面,把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和练习,激发学生对时政国情的自主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不把外语教学囿于书本和字典的樊篱,而是把外语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的思考和阅读中,同时又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当中,培养出正确的国际格局意识和文化自信。
3.提高科技、信息素养,紧扣新型外语人才培养需求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外语专业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邓世平,2020:135)的具备符合时代信息素养要求的新型外语人才。目前我国高校的德语专业设置,主要还是植根语言和文学两大传统方向。在学科交叉发展的大趋势下,德语专业本科教学应注意教学内容在基本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兼具一定自然学科知识,丰富外语学生的综合知识储备。若学生趋向语言学、文学、跨文化日耳曼学等理论学习权重较高的专业方向,那么可以在基础阶段学习之上,辅助以自然学科常识类阅读,如国别与区域、国际贸易、外交外事等方面的知识,扩展知识面;若学生趋向实践语用等专业方向,则进行匹配的课程优化和配套课堂调整,如商务德语、科技德语、工程德语、外交德语等具体的方向,辅以文史及思辨素养教学。如此分类分步,达到培养如博雅型外事人才、复合型经贸人才等人才的目标。(崔国鑫,2020:38)
结语
课程思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教学观,德语专业仍要应对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材开发等多方面的挑战。推进德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结合信息时代科技发展的现状,将知识传授,价值引导和综合素质培养合理安排,寓教于思,融思于教,从教学一线做起,提升高校德语专业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综合型外语人才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崔国鑫.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思考与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4}(10):37-42+77.
[2]邓世平,王雪梅.探索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新路径——新文科背景下的“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论坛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2020,41(02):133-135.
[3]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Z].教高[2018]2号,2018.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01).
[6]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N].人民日报,2019-03-19 (1)
[7]杨金才.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之我见[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0(4):48-51.
[8]张杰.探索外语课程思政实践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6-18(001).
作者简介:马亚雯(1990.10)女,回族,辽宁沈阳人,讲师,学历:博士,研究方向:德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