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喜平
五华县双华镇虎石小学 514433
摘要:21世纪是教育的时代,教育作为国家之重,对于培养青少年的教师和班主任的培养才是重中之重。班主任作为教师和班主任的双重身份,在核心素养提出后,应具备不同方面的素养:知识层面素养,组织与管理素养以及应急能力素养。且应不断学习和提升个人的不同层面的素养。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核心素养;教育
一、班主任提升核心素养的意义
伟大的近代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俄国的政治学家斯大林,也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老师是一个要求极度有责任心和值得被尊重的职业,而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具有教师和班主任双重身份的人。其作用不言而喻:在学校要起到沟通联系班级各门学科老师的作用,协调班级管理与学校作用,在校外还要及时有效的与家长沟通,形成家校合力。所以,班主任的个人素养和专业素养以及职业道德等各方面则显得至关重要,那么一个合格的,甚至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呢?本文将结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来进行阐述。
二、班主任所必备的核心素养
1.知识能力核心素养
班级是一个群体集合而成的集体,他的行程是有一定的规律和过程的。需要班主任在此过程中进行各种活动的组织,让初始的散乱、没有凝聚力的班级,逐步变成一个稳定的集体,最后形成一个团结,尤文良好班风的班级。那么在班集体的建立中,班级活动的组织和参与尤为重要,而其中的组织者,班主任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班主任还应该具备良好的组织与管理能力与素养。
2.组织与管理能力核心素养
班级是一个群体集合而成的集体,他的行程是有一定的规律和过程的。需要班主任在此过程中进行各种活动的组织,让初始的散乱、没有凝聚力的班级,逐步变成一个稳定的集体,最后形成一个团结,尤文良好班风的班级。那么在班集体的建立中,班级活动的组织和参与尤为重要,而其中的组织者,班主任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班主任还应该具备良好的组织与管理能力与素养。
3.交流沟通能力核心素养
班主任要经常对学生进行的寓教育,而小学生大多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如何对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他们,能听懂你讲的话,并且按照,班主任要求的来做,班主任在此过程中的沟通交流能力才显得尤为重要。
而且无论哪个阶段的学生,都有特殊和心思,叫细腻敏感的孩子,这个时候班主任的沟通以及以及交流语言艺术要充分发挥,所以班主任还应具备的非常重要的就是交流沟通素养。
4.应急处理能力核心素养
班级在班主任的学校组织与领导下,大多数情况下会维持正常的校园和班级秩序。但是课堂中或者课间甚至校园外总会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也是难以避免的,特别是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更容易出现各种一些意外突发情况。那么出现问题,学生都会找谁呢?自然是班主任,那么班主任如何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才能给学生和学校造成最小的影响,班主任的应急处理能力素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二、班主任应提升自身核心素养
1.班主任应不断提高知识素养
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俗话说教室只有有一桶水才能倒给新生。所以老师始终践行学到老,学到老老的理念,在大学所获得的知识,自己的基础上断的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断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渊博的知识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其实途径有很多,可以阅读教育专业书籍,可以进行培训,可以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而应对班主任工作。
2.班主任应不断提升班级事务协调管理素养
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要有基本的原则性和方法,比如要最小危害化解决学生间的问题,而不是表面的解决问题,看不到事情的本质。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做到不伤害所有小学生的尊严和自尊心。所以班主任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技巧,在实践与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班级管理与协调能力。让每一个孩子在自己的班级都能健康茁壮成长。
3.班主任要做学校、家庭与之间沟通的桥梁
班主任是学校学生老师以及家长之间的联系纽带,所以班主任应该使家长学校与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关系,形成家校合力,助力学生更好的成长与学习。现如今沟通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使手机QQ微信等等线上方式,也可以打电话,还可以直接面谈。但无论使用哪一种方式,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班主任要及时向家长反映,也要及时收集家长,对于学生在家里的表现。
三、结束语
21世纪无疑是教育的世纪,国家出台了科教兴国、教育兴国等方针政策,而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以作为灵魂工程师的班主任教师,理应了解和关注作为新时代的班主任所应必备的核心素养,从而按照目标和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和能力,让小学生们能在校园里健康快乐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牛翠平.幼儿教师的核心素质探讨[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 05) : 109-111.
[2]李伟健,汪磊,武俊儒. 论教师专业的核心素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 18) :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