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文静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第二幼儿园 650000
摘要:随着国家、社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不断提高,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的价值也得到普遍认同,关于本土资源融入幼儿教育也越来越被关注。作为众多实践者中的一员,我从生活的地域着手,以本土的“三月三耍西山”为例,开展了本土文化融入幼儿教学的初步尝试。
关键词:本土文化 幼儿园教学
正文:幼儿是民族的希望,也是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承者,在幼儿期获得的经验对其终身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3-6岁是幼儿学习的基础阶段,对幼儿进行本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树立崇高理想,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文化自信。
一、“三月三 耍西山”的概念
“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的这一天,云南多地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在昆明,有着“三月三,耍西山”的传统习俗。“三月三,耍西山”这一习俗是集民俗文化、艺术、风俗、美食、风景名胜、名人古迹为一体的本土传统文化活动。以这样的传统民俗活动为载体开展有层次的主题活动,使传统民俗文化通过活动延展,让孩子从小更好地感受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二、“三月三 耍西山”融入幼儿园教学初探
“三月三耍西山”是昆明特有的民俗活动,以民俗活动中的景、传说、“耍”(多种文化活动)、茶马花街美食为载体有层次的开展主题活动,让幼儿在自主玩耍和快乐体验中感受本土文化的有趣、丰富,萌发对家乡的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一)景
昆明西山,主要景点包括: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 龙门、聂耳墓以及山麓的普贤寺、杨升庵祠等名胜,是文物古迹、名胜风光、自然风光兼备的风景名胜区,独特的条件为教育提供了天然的场所。通过亲子制定游览计划——游览实施——探索发现——记录发现,让孩子们在游览的过程中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及热爱家乡的情感,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变换的四季,丰富的植被,多样的生物物种为孩子们的感受、体验和探索提供了天然的材料和场所,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欲。历史悠久,各具特色的名胜古迹,承载了昆明的历史和文化,是孩子们了解昆明历史、西山的历史,解读昆明文化的重要渠道。
(二)传说
昆明这座千年历史名城,在时光长河中不断发展变化。那些口口相传的美丽传说却在岁月中得到沉淀,为这座古城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昆明西山承载着这座城千年的文脉,见证着昆明从远古至今的岁月变迁。关于西山美丽的传说,一代代相传,为这座山,这座城,增添着无限的魅力。选择具有文化代表特色的“鲤鱼跃龙门”“真武传说”在园开展谈话、故事讲述、故事复述等教学活动,进行亲子共读活动,感知、探寻昆明西山的美丽传说,领略千年昆明城的历史文脉。
(三)文化活动
“三月三,耍西山”是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一项群众广泛参与、知名度高、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活动。农历“三月三”一大早,各族人民身着盛装,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奔向西山景区,爬山、游春、祈福、娱乐、野餐赏景。在花草繁盛、景致极佳的景区平地上,各类文艺演出应接不暇,自弹、自唱、自舞、崴花灯、说快板、对山歌、耍龙、舞狮…….满山小调山歌,欢声笑语,热闹异常。西山风景区内举办的糖画、吹糖人、藤编、刺绣、面塑、剪纸、木雕、蜡染、硬翅风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技艺展示,以及精彩纷呈的滇剧名家名段、花灯、二胡独奏、扬琴独奏等文艺演出异彩纷呈,让市民大饱眼福。
半山腰的玉兰园内,人们或唱山歌、对小调,或耍花灯、跳左脚舞,围成一个又一个圈,热闹非凡。
这些昆明本土特色文化活动具有原发、自然的特性,与幼儿教育的主体—孩子,有着天然的合一。作为教育者,通过挖掘本土特色文化中的教育内容和价值,将昆明本土的特色文化—山歌、花灯、剪纸、面塑等带入到幼儿的教育中,运用文化共享、目标研讨、实践探索等多种方法和途径将昆明本土特色文化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不但让幼儿了解了家乡的文化特色,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审美能力,还丰富了教育的内涵,萌发了幼儿的文化自信和爱家乡的情感。
其中,主题为“耍西山”的区域游戏活动,教师和幼儿共同设计活动,一起进行情境创设并制定规则和玩法,让幼儿感受昆明民俗活动的有趣,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健康活动:《爬西山——跑、跳、平衡》,把运动技能学习与情境创设相结合,幼儿通过“爬西山”的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强健体魄,还能养成不怕困难,勇敢坚强的优秀品质;剪纸、泥塑、编织、耍龙、舞狮、崴花灯、欣赏滇剧等艺术活动,可以根据幼儿兴趣和需求,通过集中活动、区域游戏活动、亲子活动多种方式让幼儿感知民族民间艺术,感受美、喜欢美、表现美。激发幼儿热爱家乡、文化自信的情感。
(五)美食
在西山脚下的茶马花街,凉米线、豌豆粉、洋芋粑粑、臭豆腐、羊肉米线、牛汤锅、木瓜水等琳琅满目的昆明地方小吃让人大饱口福。这些地方饮食文化是昆明人在经过历史岁月的沉淀,形成的以食物为物质基础的人类精神文明,承载着昆明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是昆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取茶马花街的具有看明天送的部分美食为体验内容,通过“茶马美食一条街” 情境设置,开展角色区域活动。和幼儿共同探索昆明传统小吃的做法,可以做可以吃,还可以角色扮演过桥楼、鲜花坊、小吃摊等,引导幼儿感受昆明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认知活动《云南名茶》,带幼儿了解云南名茶的种类、泡茶礼仪,家园配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泡茶饮茶体验活动,幼儿对茶文化有了初步感知,培养幼儿良好文明礼仪;认知活动《以花成名》:昆明四季如春的季节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花文化”,特别是鲜花运用在饮食中更是别具一格,花可以做成点心、饮料、菜品、甚至菊花过桥米线也是在别的地方找不到的一道美食。让幼儿在与食物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发展多种感官,对地方饮食文化进行感知和体验,从而潜移默化地对食物和劳动者产生感恩之心, 激发热爱家乡,为家乡自豪的情感。
(六)民俗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域的族群以生活习俗为纽带,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形成默契、产生共鸣,特有的族群归宿感的生活文化。加强民俗文化教育,带孩子参与民俗活动,在传承民俗文化的同时,学会自觉遵守习俗的规定,理解最基本的文化指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维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方式。
昆明本土文化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可参考资料。需要先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走访调查来搜集资料,还要不断地探寻昆明本土方言、节日、饮食、艺术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在这种不断的研究和探索过程中,教师的社会交往和合作能力得到了有效地锻炼。在教学的实践中也总结出有用的经验:即在设计活动时,教师要针对幼儿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宜的、有价值的内容,将其渗透到主题活动或环境创设中,同时还要研究幼儿,分析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表现能力和表现方式,让每个幼儿在活动中都有所发展。教师通过持续的反思研讨和多次总结提升,不断探索将昆明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方法途径。这样的教育实践既有利于地方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更有利于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但也发现存在问题。在今后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将不断思考解决出现的问题,真正把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树立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将地域文化引入幼儿园课程的思考》.教学教改1674-1676(2016)05-0060-03 陈海燕
[4].《庆阳地域文化与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有效整合》.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研究2017.18 孟丽君 柴玲玲
[5].《建水紫陶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文教资料》2016年第30期.李文锦
[6].《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行动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黄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