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合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普及问题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1期   作者:郭青青
[导读] 特殊教育的教学对象是身体上有残障的人,对于这一主体来说,由于身体上的缺陷,在生活中可能存在较多的不便,还容易遭受到异样的眼光,形成自卑的心理
        郭青青
        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  621000
        摘要:特殊教育的教学对象是身体上有残障的人,对于这一主体来说,由于身体上的缺陷,在生活中可能存在较多的不便,还容易遭受到异样的眼光,形成自卑的心理,最终将导致这类人群在社会上生活质量远低于正常人。为了让残障人士能在平等的环境中享受更好的教育,我国针对这类人群建立了特殊教育学校,这种做法有利有弊,好处是能让他们在平等的环境中接受和学习知识,弊端是缺少了与社会上其他人的沟通。而社会融合教育就能解决这一弊端,本文就针对在特殊教育学校中推进社会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展开研究,希望能供专业人士参考。
        关键词:社会融合教育;特殊教育;特殊学生
        
        近几年,社会各界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不仅是普通教育,对特殊教育的重视也在逐步加深,目前特殊教育已经成为了八大教育发展任务其中的一项,国家还对此修订了《残疾人教育条例》,该条例的落实有效提高了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同时,社会融合教育模式也得到了推进和普及[1]。但是在特殊教育学校推进社会融合模式时还存在一定问题。为了促进特殊学生的发展,让他们接受高质量的教育,针对社会融合推进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融合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推进存在的问题
        (一)随班就读落实难
        随着国家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出台,认为想要在特殊教育中落实社会融合教育,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跟随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也就是说在残疾儿童达到学习年龄时,安排他们与其他儿童一起进而到普通学校学习知识。目前随班就读已经延伸至了我国众多地区。但是相关调查显示,虽然随班就读得到了较大的推广,很多残疾人士与正常人一般接受了相同的教育,但是其学习到的知识却少之又少。例如,2014年肖秀萍等人针对广州地区的随班就读情况展开了调查,大部分人认为随班就读的教育方式对特殊儿童的教育难有成效。随班就读主要是针对残障程度不高且行动便利的特殊人群,但是其听力、视力和智力有一定缺陷。在传统教育中,会带有异样的眼光看待这类特殊学生,教师对这类学生也持有不重视的态度、加上班级中学生人数较多、普通学校内特殊教师较少等众多原因,致使随班就读没有让特殊学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2]。
        (二)送教上门操作难
        对于一些行动不便或者残疾较为严重的学生,其教育一般情况是采取当地的特殊学校送教上门或者是家庭看护的形式,部分地区没有特殊学校时,采取的就是普通学校送教上门的方式,但是在实际的送教上门中,存在较多问题。由于普通学校内没有专门的特殊教师,加上对课程没有目标和规划,在送教上门教学中,教师容易无从下手,不知道该采取何种教学方法,甚至在对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的掌握情况等方面容易出现茫然现象。除此之外,部分家长认为家是一个非常隐私的地方,会拒绝政府提供的送教上门服务。
        (三)特殊学生出路难
        目前,特殊学生主要是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既没有学前教育也没有高等教育,由于其受教育水平低,加上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学习内容是文化知识和基础知识,并未涉及到技术,致使这类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其竞争力较低[3]。听力和视力有缺陷的残障人士就业相对容易,而智力缺陷的残障人士很难就业。特殊学生在接受完教育步入社会后,只能保证自己的基本生活,离开学校之后便很难被其他人公平正常对待,加上步入社会之后是独自一人,无法再回到学校中的群体活动中,这一差异会让残障人士的心理和生理感到较明显的落差,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其障碍程度。除此之外,目前社会中各行业的竞争本就非常激烈、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是获利、自身的缺陷和自卑的心理等,都会导致特殊学生无法融合到社会中。


         二、社会融合教育在特殊教育学习普及的对策
        (一)加强融合教育理念的宣传和推广
        加强理念的宣传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开展:其一,家庭层面,加强对特殊学生家长的思想教育,让家长勇于面对现实,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学校对特殊学生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要用看待正常人的眼光看待孩子,尽量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同时还要对家长展开相应的培训,让家长能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开展家庭教育。对于普通学生的家长也要展开培训,教会他们使用正确的态度和眼光看待特殊学生,并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学会接受特殊学生。其二,班级层面,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加上班级学生众多,在教学中教师可能会不自觉地忽略特殊学生,对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发展同伴教育,让普通学生能积极帮助特殊学生,形成一个互帮互助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能一起发展和成长[4]。除此之外,社会对残疾人越来越重视,班主任还要积极关注国家政策,帮助班级内特殊学生争取最大的福利。其三,学校层面,在校内要多开展一些残障人士宣导活动、障碍体验活动,多播放一些正确对待特殊学生方法的影片。其四,社会层面,通过影片和海报等形式宣传特殊学生的受教育资格及其特殊学生家庭的辛苦、生活的不易等,让社会各认识都能正确认识残障人士,在社会中给予其相应的帮助和尊重。通过这四个层面的宣传和引导,可以为特殊学生形成一个大的教学氛围,能通过随班就读有效提高特殊学生受教育的水平。
        (二)创新送教服务模式
        目前送教上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目标不明确,加上家长观念落后,想要提高送教上门的质量,就需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可以根据特殊学生实际的情况,制定家庭签约教师、医生等,安排固定且专业性强的教师和医生有目的地开展送教上门服务,既能让教学有目的的开展,还能打消家长的顾虑。除此之外,针对行动不便,但是智力、听力和视力等都没有问题的特殊学生,可以将信息技术利用起来,创建一个共享平台,让特殊学生能通过线上学习模式学习更多知识。
        (三)统筹残疾人职业教育
        特殊学生的教育体系过于单一是较大的一个问题,需要先完善其教育体系,不能一直局限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政府部门要针对特殊学生投入大量的资金,从教育、心理、康复及其社会几个层面建立完善的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还要重视特殊教师的队伍建设,需要针对特殊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等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针对特殊教师的能力进行相应的考核,并制定对应的奖惩机制。要不断丰富其教学体系,让特殊学生不仅仅能学习义务教育,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等都要面向特殊学生开展教育[5]。政府还可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技术培训机构等,加强对残疾人的技能培训,让特殊学生能有完善的学习通道。特殊学生毕业后将会面临就业问题,对此还需要加强就业培训,将特殊教育和就业衔接在一起。
        
        结语
        综上所述,各层面和各阶段的教育都受到了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在对普通教育不断改革的同时,教育部门也没有忽略特殊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针对特殊学生来说,由于自身缺陷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毕业后就业非常困难,其中社会融合教育理念就能一定程度上将特殊教育和社会衔接在一起。但是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加强融合教育理念的宣传,创新送教上门模式,完善特殊教育的教学体系才能将社会融合教育理念落实到特殊教育中,促进特殊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勇.推进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构建特殊教育新发展格局[J].现代特殊教育,2021(01):1.
        [2]胡官兴.探寻融合教育之路  点亮特殊儿童“心灯”[J].基础教育研究,2020(22):17-18.
        [3]赵忠伟,陈莹,于彩凤.融合教育背景下残疾人教育职能的转变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9):201-202.
        [4]肖晓慧.特殊学校融合教育教学问题及对策[J].当代家庭教育,2020(26):33-34.
        [5]张文杰.特教学校社会融合教育模式的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03):13-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