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1期   作者:张芳
[导读] 民办本科院校是我国高校队伍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高校教育中也承担了很重要的角色和作用。
        张芳
        武汉文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民办本科院校是我国高校队伍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高校教育中也承担了很重要的角色和作用。随着国家、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也逐渐扩招,也有不少综合性院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生人数的增长对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需求也逐年增长。但是如何做好教师队伍建设也很关键,尤其是以应用型为主的民办本科院校。鉴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
        根据《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发布》结果,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从2018年的48.1%,到2019年的51.6%,再到2020年的54.4%,从这些数据能清晰看到,每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都是逐年递增的,而且增长速度很快。这也表明,我国高等教育也已经从大众化阶段进入到度普及化阶段。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依旧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如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发展,这也是高校需要解决的问题。“双师型”教师也逐步成为各校在建设教师队伍时考虑的内容,对于以应用型为主的民办高校也不例外。
一、研究背景
        2016年是二胎开放的第一年,从2019年开始,二孩开始陆续入园,2020年到达入园年龄的幼儿将增加431万,师资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更艰巨,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说的,2020年将有190万幼儿园教师(含保育员)的缺口。为解决幼师的缺口,不少幼儿师范专科学校都进行扩招,也很多综合性高校陆续开设学前教育专业,不少民办本科院校也陆续开设学前教育专业。所以,如何培养优秀的有教育情怀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我国幼教事业添砖加瓦,俨然成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但是民办高校教师大多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擅长于理论研究,再加上很多专任教师没有在幼儿园从事过实践等相关工作,所以很多教师所掌握的学前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理论水平往往高于实践水平。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也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应用型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提出进一步指示,要求要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院所有的“双师型”教师占在职教师的比例应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1]。在社会各界普遍和国家大力支持和发展学前教育以及三孩政策背景之下,学前教育发展也迎来了蓬勃的发展时期,这对各个院校以及教师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学校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质量,才能吸纳和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也才能满足国家、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需求。提升教育质量,关键是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打造“双师型”教师,是提升民办本科院校师资水平的必由之路,而“双师型”教师也将会成为民办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
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原国家教委1998年制定的《面向21 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也首次明确提出“双师型”的概念,从理论上讲出了“双师型”教师是指“职教教师应该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性教学,是工程师或技师[2]。”虽然“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在以往职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背景之下提出来的,但是除了职校,对其他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也有启发意义。
        民办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对象是幼儿园教师、早期教育教师、幼儿园课程研发等,对于人才的培养主要强调知识的运用能力,包括设计、撰写、组织和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幼儿园班级管理和园所管理的能力、幼儿园课程设计和编写能力,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任教师在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融合在学前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依次形成理论性、师范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民办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定位是教学型院校,进行的是应用型本科阶段的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以此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能否培养出一批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关键看是否有一支属于自己的优秀的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中,如何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建设和培养一批既具有良好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俨然成为民办本学院校在“十四五”规划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驻园学习,增强实践能力
        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提出,积极引领高水平大学和企业共同打造“双师型”教师校外实训基地,研宄“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具体实施办法;建立教师轮流培训制度,专业教师每五年去企业参加实践时间累计至少要6个月[3]。其中,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时可以优先将幼儿园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与学校周边优秀的幼儿园进行合作,除了成为学生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的合作园,同时也成为教师的实践学习的基地。


        高校学前专业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园的资源,深入幼儿教育一线,通过驻园实践,跟岗学习或顶岗学习,跟岗学习可以是短期,比如一周或者一个月,主要是去了解幼儿园一日活动以及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顶岗学习可以是一个学期,主要是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高校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不断丰富教学经验,反思课堂教学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教学时,能够结合实践及时调整专业课程内容,对教学理论和技能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此外,幼儿园也能与高校建立密切的联系,互助互利,共同成长。比如,幼儿园在保教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高校教师可以通过专业的理论进行剖析,也可以基于问题和幼儿园一起进行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对策,帮助幼儿园提升保教水平,整体提升幼儿园教师的理论专业水平和科研水平,这样就将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都能得到很好的融合。高校学前教育教师驻园学习,这对于高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互惠互利,达到双赢的局面。
(二)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
        目前,职称评聘权利已由省级和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下放到了各高校,民办本科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只有教师职称评聘上制定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破除唯论文主义的倾向,要向“双师型”教师倾斜。我国本科高校在对教师进行职称评聘的时候普遍注重教师的学术成果,比如发布核心论文、参与省级、国家级课题等。当然,如果放在研究型、学术型的院校,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民办本学院校是应用型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对教师的培养也应该注重“双师型”教师,兼顾专业理论和实践指导能力。所以一味地将研究型、学术型高校的凭聘要求运用到民办本科院校,显然是不适宜的。
        民办本科院校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即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强调对学生职业综合素养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实践性和技能性都比较强,需要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到实际案例中。比如《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这门课程,需要学生了解幼儿园五大领域之一“语言领域”的相关知识点,包括活动设计、教案撰写、幼儿园语言活动的开展等,同时也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这些都需要学生学习理论之后,能够运用到实际中。这也要求教师真正到幼儿园,观察幼儿语言的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才能言传身教。因此,民办本科院校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同时在职称评聘的时候也要有所倾斜,不能唯论文课题论。不然专业技能强的教师评聘时会没有优势,也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或者让老师们为了评职称时满足院校对于科研水平的硬性要求,而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发表文章和课题上,从而忽视自身实践能力和技能的发展,这对于院校以及学生的发展都是无益的。
(三)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激励制度
        2002年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强调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指出要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建设,鼓励教师进行产学研学习、专业技术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已有教师团队的技能素质;另外还要大力提倡从企业或单位引进既有工作实际经验、又有较深的理论知识的高级专业技能人员加入教师队伍,学院对获得“双师”素质的教师应在职务晋升和提髙工资待遇方面应予以倾斜[4]。良好的激励政策能够有效地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促进学院的发展,与此同时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也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很多民办本科院校关注到“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在招聘的时候也倾向于具有实践能力的教师,但是在待遇方面,“双师型”教师和其他教师无异,也没有相应的奖励政策。“双师型”教师为了提髙自身的专业能力去参加培养学习并通过考试获得专业等级证书,这个过程肯定要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任何的奖励机制,显然会打击教师的积极性,长远来看也不利于院系的发展。关于激励政策,我们也可以参照其他做得比较好的院校,比如:参加职称或者资格考试,可以凭证书报销考试费用;在评优评先或者评职称时作为加分项等等。具体的细则需要学校人事和院系结合具体情况统筹规划,制定比较科学合理全面的激励措施,加强实施力度,落实到实处。不然,学院提供的福利待遇在周边的高校中没有竞争力,也会就会引起部分教师跳槽,增加教师的流失率,进而导致“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稳定,这是非常不利于民办本科院校长期发展的。反之,如果教师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时所付出的时间和努力被学院承认和认可,并得到一定的奖励,这会提高教师积极主动性,从而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技能。
        总而言之,“双师型”教师,首先具有相应专业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的,需要掌握教育教学所需要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的知识。其次,应该具备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的实践能力。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需要厘清“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定和奖励机制,同时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
[2]高宇光.“双证制”的保证体系,职业技术教育,1996,3.
[3]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2015,11.
[4]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厅(2002)5号.
作者简介:张芳(1987.3),女,汉族,硕士,助教,籍贯为广西贵港,研究方向为儿童语言、早期阅读、幼儿园课程。
本文系武汉文理学院2020年校级教(科)研立项项目“非师范类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师范性”缺失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20xk09)的研究成果之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