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初心、使命和担当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1期   作者:闫云
[导读] 立德树人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前沿工作者和骨干力量,肩负着光荣的时代使命。
        闫云
        神木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榆林  719300
        摘要:立德树人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前沿工作者和骨干力量,肩负着光荣的时代使命。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具体投射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变化。新时代辅导员如何更好地把握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完成“新时代育新人”的时代使命,成为亟待进一步探索和解答的时代命题。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辅导员;初心;使命;担当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及“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四个服务”思想。辅导员作为立德树人最前沿的工作者,须将“四个服务”思想贯穿于“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何实现”的动态转化过程。实现这一动态过程转化,除了辅导员个人需要相应的知、情、意结合的担当外,还需要从内外部两方面促进“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动态转化,既要从职业认知、价值取向、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加强内部优化,还要从引导性制度、融合性资源、系统性培训和发展性评价等方面增强外部支持,在内部优化和外部支持中探求个体意志内化的价值期盼和群体意志外化实践追求的有机统一。
        一、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初心、使命和担当
        (一)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初心
        初心诠释的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初心表现为做某件事“最初的愿望”和“最初的原因”。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初心承载着信念,使命蕴含着责任。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初心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意志体现,是“本我”遵循现实原则的产物,但又融入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年的期盼及历史对青年大学生的期盼。辅导员工作的“根”和“魂”就是团结凝聚青年大学生坚定自觉地听党话、跟党走,辅导员自身有“鲜明的立场”是开展工作的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新时代的高校辅导员的初心应紧密围绕这一根本问题,把握“德育为先”的原则,结合“新时代育新人”的时代诉求,追寻个人和集体价值的完美结合。在当前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背景下,辅导员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首先要明确辅导员的初心。明确初心后即是坚守初心,这是一个动态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提高和升华的过程。
        (二)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使命
        使命诠释的是“到哪里去”的问题。新时代的辅导员需要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目的性”的价值引领和“规律性”的存在方式上进一步探索。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工具性使命和价值性使命的统一。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工具性使命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上。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是社会统治秩序的合理性依据,而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如何落地生根就关乎“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坚守“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目标,这是时代赋予的现实工具性使命。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价值性使命主要体现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自然人”“自在人”“自为人”是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中人的三种状态。

“自为人”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学生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客体从纯自在形式到自在形式再到自为形式的闭合发展过程。作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在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角色转换中,引导学生处理好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及小我和大我的融合。
        (三)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担当
        担当诠释的是“如何从此到彼”即“如何实现”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也跟随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即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日益增长的思想道德需求和思想道德客体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面对这一转变,如何更好地“承担并负责任”,成为高校辅导员必须直面的问题。
        党为人民服务的效果取决于党员干部是否具有担当精神,因此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承担起历史和现实赋予的政治担当、历史担当和时代担当。从知、情、意三个层面分解,“知”主要是担当意识,“情”是担当精神,“意”指担当能力和担当行为,要培养自觉担当的意识、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善于担当的能力。对于辅导员而言,为学生服务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和辅导员的担当意识、担当精神、担当能力和担当行为的有关,担当意识决定了辅导员工作的宏观方向,担当精神是辅导员工作的主体支撑,担当能力和担当行为直接决定辅导员工作的效率和效用。
        二、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初心、使命和担当三者的关系
        在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指引下,辅导员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直接实施者,这一职业的社会期待和从业者要求相对较高。新时代辅导员初心、使命和担当三者关系的把握,是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初心是个体意志内化的价值期盼,使命是群体意志外化的实践追求,从一定程度上讲是一种理想化的群体目标导向,担当是个体和群体的融合,是精神和行动的统一。其中的担当意识、担当精神、担当能力和担当行为对初心的实现和使命的完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的高校辅导员要在个体内在意志和群体外化目标中寻求平衡。
        辅导员的职责主要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九项内容。在具体实践中,辅导员要坚定“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以“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为宗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神圣使命的履职者”。辅导员的初心和使命,贯穿以上九项工作内容,指导具体实践。新时代,辅导员要做到“辅”之有道,“导”而有方,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用工作实绩书写新时代辅导员的职责和使命。
        新时代辅导员的初心、使命和担当三者关系,展示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何实现”的动态过程,是个人意志向群体意志转化的过程,也是内在目标向外在目标递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融合的过程。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形势下,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服务的前沿工作者和骨干力量,要正确把握初心、使命和担当的关系,处理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和“如何实现”过程转化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目的性”价值引领和“规律性”存在方式的有效融合。明确职业初心、使命和担当,厘清三者的关系,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要完成新的历史方位下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的前提和基础。
        参考文献
        [1]洪小英.“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与思考[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11):80-81.
        [2]李元元.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现代交际,2020,{4}(19):113-1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