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延伸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1期   作者:李小华
[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学习
        李小华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特殊教育学校  72350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教学中教师既要善于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体会、感悟语言,还应该设计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课程教学过程具体按照导入、整体感知、深入研读、拓展延伸、小结作业以及贯穿整个过程中的板书设计来完成,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与其相对应要解决教学目标的任务。在拓展延伸环节,是要求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文本传达出来的情感进行“再加工”,拓展学生学习的视野和知识面,很好的利用所学来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拓展和延伸,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情感得到升华,更会让学生大有收获。然而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存在着一些误区,使拓展延伸成了不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了它的色彩。而如果老师对一篇文本的理解度还远远不够,不知道要拓展什么?到了该拓展的地方没有条件反射式、主动性拓展的意识,很多情况下是到了拓展环节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拓展,为了拓展而拓展。在深入研读部分已经拓展的很充分了,在拓展延伸环节是否还要进行再次拓展?在此,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我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一、了解拓展延伸环节设置的用意,避免光追求形式,忘其根本
        课程理念的第四条明确要求教师: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就是要求教师改善以前以知识讲解为主体,采用应试教育的方式,能够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把语文学习内容从课堂上解放出来,能够与生活、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联系,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建设真正具有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可以说拓展延伸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的趣味性,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丰富的学习和生活的空间。
        有些拓展延伸是为了追求一种形式。比如学习写人的文章,当体会出人物品质后,教者通常会让学生回去找一些相似经历的人,在班会上开个故事会之类的作为拓展。如《海伦·凯乐》,大家就会想到张海迪之类的人,讲述其故事却忘了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我上过一堂《音乐之都维也纳》,对于这堂课的拓展,自己上完之后才发觉是不合适的。上这课是第一课时,为了突出“音乐之都”,我在课件中设置了多首古典曲子,还穿插了有关维也纳的视频。当学完第四自然段后,我让学生欣赏了视频片段。遗憾的是,这个视频大多出示的是维也纳的建筑,所以学生在说感受的时候只是提到“维也纳很美”、“维也纳的建筑气势宏伟”等,这与音乐毫不搭边,也无法回到“音乐之都”这个主题上。另外,到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小导游的环节,让学生介绍一些有特色的城市,这里安排也是不合理的。因为还没学完这课,维也纳的特点还没介绍完。所以这个环节的设置太早了些,应放在第二课时,让学生开阔眼界,锻炼说话能力。


        二、了解拓展延伸具体可作的内容,避免脱离实际,硬塞硬给
        刚刚我们已经了解了拓展延伸环节是应建设“大语文”学习观而生,那么哪些内容是可以进行拓展?大体可以按照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维目标分为,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比如:相关书籍、名家名篇、电影、网络、戏剧表演、博物馆等这些课内外的资源都可以进行开发和利用;还可以进行比较阅读,尤其是对待一些古诗文阅读、名篇阅读等;可以将同时期的作品作比较,也可以将同一作者不同阶段的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横向和纵向上体会不同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感受不同的同时找出规律,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全面的认识,还可以进行读写结合,面对优美的语言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默写……
        《水》这篇文章以不同寻常的角度写出了水的珍贵。一次,我去听《水》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教者教态自然,刚开始上课,教室的气氛就非常活跃了。理清文章脉络之后,教者先重点讲述了“挑水”。不能否认,该老师抓住了文章的重点词句来让学生体会中心,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可以说是非常热闹。到最后,作业出示“围绕‘挑水真难’写自己的一次挑水经历”。看到这个作业,我心里一惊。现在城市里的孩子,有谁会拿着扁担、水桶去挑水呢?难道刚才上课时表演的挑水就算是真的挑过水了吗?难道这样就能写出挑水的滋味了吗?相反,另一堂也是《水》的课,教者没有过分注重去活跃课堂的气氛,而是把重点放在字词句的揣摩上,讲到大人小孩在雨中洗澡后,自然地出示了一些地区缺水、干旱的图片让学生说感受。课后作业是“选择其中一幅图,围绕‘干旱缺水’写一段话”,这样的作业就让学生有话好说,也同时能够想象作者所处的环境,理解“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的含义。
        三、对于拓展延伸教学的建议
        (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拓展。贯穿整个深入研读部分及时进行拓展。也就是说边讲边拓展。学到新知,就会让学生及时进行练习。例如:学到生字词,就让学生联想到和它形近的字、音相同但意不同的字;学到修辞手法,就让学生及时仿写仿造句子;学到诗歌特定意象,就让联想还有哪些诗歌用了这个特定意象;学习了文章中的真、善、美,就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指导自己该如何去做等等。
        接下来,我以老舍先生的《草原》为例进行讲解。在《草原》这篇我们明显的可以看出作者利用两条主线:1.风光美,2.人情美;来突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主题,在具体的深入研读环节中,往往也是按照这两幅画面来授课。第一幅画面——作者通过优美的词语、语句着力描写草原的风光图,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来为我们呈现出一副美好的草原风光图,所以老师在深入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美的同时,还要进行优美语言的拓展,比如:学习了文章中的比喻句,就要让学生练习造比喻句的能力;学习了用多种修辞描写一幅美景的表现手法,就可以让学生当堂写出他们身边熟知的另外一幅美景等等以达到讲练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最后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画出自己心目中草原的美丽景象。这主要是从知识与能力这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出发,也渗透着对学生审美视角的培养;其次第二幅画面——作者描写的侧重点放在了对蒙古族人民接人待物的热情上,那这个时候就可以给学生进行我们祖国56个民族大团结情感的拓展,这样就不只是局限于学生单纯的去理解文本中作者与蒙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而是要延伸到自己,培养对其他民族同胞的关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主要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维目标出发。因为在深入讲解环节已经把教学目标拓展的特别充分了,就没有必要单独再次进行拓展延伸环节的展开。
        (二)要联系实际课后拓展,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大部分的老师还是会采用这样一种拓展延伸的方法,因为此时课程已经到了尾声阶段,此时老师可以选择将课上的知识进行拓展,也可以本着发散学生思维的原则进行拓展,当然二者也可结合,比如在学习季羡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的时我的拓展就是查阅季羡林的《留德十年》看看还有什么有趣的故事,积累一些优美的句子,可以是写景的也可以是写人的。我设置的这样一个拓展延伸就既满足了拓展延伸的趣味性又满足了拓展延伸的知识性,达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总之,好的拓展延伸就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对于课堂效果就更不用说了。认真设计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会让语文教学达到一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美妙境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