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筱炆
福建省建瓯市芝华中学 353100
摘要: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后辈既不可能离开先辈留下的历史遗产,一无所有地去生活和创造,先辈也不可能不给后辈留下一定的遗产,供后辈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启动基金”。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在历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 ,转变历史教学观念的问题突出而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历史教学观是历史教学地位观、目的观、内容观、过程观、方法观、评估观等的集合体现。要引导学生用心学史、感性体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管教,管学/ 交流、合作 / “配角”、“主体” /课堂主人
俗话说:“与其给学生一车猎物,不如给学生一杆猎枪。”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传授知识,授之以法。”既要管教,更要管学,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奠定坚实的基础。
《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历史教育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应是“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历史教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真正价值在于树立信仰,塑造精神,完善品格,可见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工作,成为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中的深层次内核关键环节。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现在的中学生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自主意识强,思维日益成熟,若再把他们看作小孩子,随意支配,不仅不能激发学习兴趣,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而新课程则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历史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人文社会科学。它不仅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之间,而且也和某些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既互相交叉又互相渗透的密切关系。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历史教学的课堂更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课堂。
一、课堂,不是教师在表演,而是学生在交流与合作
叶圣陶先生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领着学生去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去学习,成为思维上的懒惰者。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例如《辽阔的疆域》教学中,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计算中国东西、南北的跨度,利用班级里几个外地借读生这个资源,让他们用不同的方言来表演,从中懂的得中国地域辽阔,语言文字的地域差异很大及感受到说普通话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找出邻国,关注时政,关注国际关系,并且为实现祖国统一献计献策。又如《沟通与理解》教学中, 教师如以讲为主,内容不多且枯燥,让学生看,知识又很简单,又不能很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自编自演反映代沟问题的小品,同时模拟心理咨询现场,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懂得了产生代沟的原因及表现,学会怎样与家人沟通。
二、课堂,不是教师一言堂,而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
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学生首先是作为一个生命个体而非一个被动的“物”参加到课堂教学中来的,课堂教学活动对每个学生而言是学生生命活力被焕发,生命价值不断显现的活动过程,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环境的形成,离不开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新教材要求教师必须营造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鼓励学校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学生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不求讲课讲透,而是讲七分留三分,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去探求。
三、课堂,学生不在是“配角”,而是活动的“主体”
有这样一句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到了就理解了。”现代教学不再是老师单纯地教知识,而应是老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发挥。我尝试着让学生走上讲台,担当老师的角色。学生要当好“教师”,就必须围绕教学内容去收集有关资料,与同学讨论,与老师交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收集社会生活中,校园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述说讨论,用小品等形式来呈现,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
四、课堂,历史教学不再是说教,而应注重文史结合。
新课堂历史教学不再是说教,而应注重文史结合。巧妙进行学科渗透与穿插,有效发挥,整合教学资源。自古常言,文史不分家。广博的历史知识可以促进语文教学,反之,深厚的语文知识也可以促进历史教学,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样的结合,自然要比历史教师纯粹地说教更形象、更生动。
历史教学中还应注重以史为鉴,深挖教材,服务今天,面向未来的原则。历史教学乃至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通俗地讲,无非就是想使被教育者了解历史,感悟历史,理解历史,从而在历史经验中能够看清现实,面向未来,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历史教师在讲南京大屠杀这一人类历史上的灾难的时候,都会以义愤填膺的态度去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形成我们自己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对历史事件的讲解上升到这一点是稍显不足的,我们更应在学生的情感教育方面,将生命价值推到新的高度,使学生理解到人的最基本的权利是生存权。
新课堂的历史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课堂中生命的意义,在于使每一个生命感到新的成长和发展。历史与社会课程以全新的面容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它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它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自由遨游于历史长河之中,重新整合了历史知识体系,淡化处理了一些学生难理解的理论和概念,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双方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所以,要培养学生用心学史,让学生在课堂上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性格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做到“以史为鉴”,“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