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娑罗巷幼儿园 213000
摘要: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必须根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生活是很好的教材,显示教育的成效就要面向现实生活。我们发现无论哪一个年龄段的幼儿对生活区域都富有极大的兴趣,参与生活区的活动往往成为他们乐此不疲的事。区域活动就是让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自由、主动的学习,并在老师的指导中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而且,生活区活动是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最直接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有利于各种能力发展不一的幼儿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提高。
关键词:
幼儿 生活区 行为观察 心理健康
正文:
从陶行知教育理论中我们了解到“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必须根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生活是很好的教材,显示教育的成效就要面向现实生活。幼儿园的生活区可以说是幼儿园中现实生活的微缩版,也是最贴近幼儿日常生活的区域。
区域活动作为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幼儿园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园所和教师的重视。我园以“蒙特梭利教育理念”为园本特色,在我园以“食育”作为主动发展项目和区级课题《儿童视角下生活区的评价与改进研究》双重背景下,针对生活区中幼儿行为的观察记录与分析会相对偏重一些,基于此,生活区的游戏故事油然而生……
故事起源
新学期开学没多久,一次区域活动时,咩咩撅着小嘴走到我面前告诉我:“大家都不喜欢我,我一个朋友也没有,我觉得自己很失败,什么都做不好。”这突如其来的一句自白让我很是吃惊。因为,在我的认识里,咩咩是个活泼开朗,热情善言的孩子。小班的时候更是幼儿园的“小名人”,自来熟、小话痨、管家婆是老师们对她的印象。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开朗外向的孩子说出了如此“丧气”的话,这背后又是什么原因呢?依次为契机,我展开了对她的跟踪观察。
一、怎么了:在游戏中发现咩咩的变化
在咩咩向我表达了她的消极情绪后,我在她经常参与的生活区中,对她的行为表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连续观察。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观察中,我们发现咩咩都选择了她最喜欢的“小厨房”游戏。由于人数的限定,同时有另外两名幼儿和她一起游戏。但咩咩每次都会先“占据”灶台的位置,然后自说自话的安排另外两名幼儿去洗菜、切菜。但在第二次观察中,矛盾出现了,其中一名幼儿(甜甜)提出她也想做厨师,不想去洗菜,咩咩则一口拒绝:不行,我要炒菜的。甜甜反驳道:每次都是你炒,不公平。于是,两人就到底谁来炒菜产生了矛盾。后来,来了另外两名小女孩,她们也觉得每次都是咩咩当厨师,很不服气,三个人一起和咩咩争吵了起来。咩咩生气地离开了小厨房,选择了生活区另外一个游戏“扎头发”。
在接下来的第三次和第四次观察中,咩咩都是一个人默默的在生活区玩“扎头发”的游戏。通过这两次观察我们发现,从咩咩熟练的固定—编—扎等一系列连贯的动作来看,可以分析出她有扎头发的经验。从使用皮筋到编头发这些动作上,可以看出咩咩手指灵活,手眼协调,动手能力强。但从游戏时的表情来看,她的情绪不高,即使是向老师展示她设计的发型时,也显得比以前开朗的模样腼腆了很多。以前的她总是会兴致冲冲的向我们展示她的“成果”,身上总闪现着自信的光芒。而今,好像变了一个人,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老师的主动关心也显得可有可无。和小伙伴们的互动更是少之又少,常有状态就是一个人在某个区域角落里兴致缺缺地玩着。
二、为什么:在观察与对话中寻找原因
通过一个月的观察,我们一共形成了6次观察记录。同时,相继和她爸爸妈妈进行了3次电访,以及不时的在微信交流。结合她的行为表现,我们分析出了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个体原因:
从几次观察中我发现,区域活动时,咩咩总喜欢“指挥”同伴,当别的小朋友不听她安排的时候,就会产生矛盾,她就会赌气一个人呆在一边。几次下来,她就不愿意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了,而是选择一个人玩。
这是由于:
(1)从蒙台梭利31个敏感期去看,4.5岁—6岁正处于人际关系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幼儿在探寻如何交朋友,以及感知什么是真正的朋友的阶段。
(2)另一方面是由于4-5岁的幼儿自我评价能力增强,对外部的情感体验也更加敏感。咩咩的性格是比较强势,是明显的多血质气质。在家里是老大,管妹妹习惯了,因此也喜欢用这样“管人”的方式和同伴相处,但到了中班,其他幼儿的“自我”意识也在逐步增强,即出现了“不服管”的现象。那这样的相处的方式就会引发矛盾,从而造成她“孤立”的局面。
2.家庭原因:
从和家长的几次对话中了解到,妈妈生完二胎逐渐回归工作,爸爸今年开拓了新事业,对她的陪伴与关注明显减少,使她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落差。同时由于是家里的老大,父母对她的要求比较高,希望她给妹妹做好榜样,有时候犯些“小错误”耐心不够,批评较多,这也就造成了她性格上的一个偏执。
三、做什么:在支持与陪伴中寻找策略
为了帮咩咩找回朋友,恢复往日的开朗,我们做了以下3个方面的努力:
1. 浸润式的心理辅导
以鼓励为主的方式,将重建自信渗透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去。以言语、表情、眼神、肢体等媒介将“你很棒”这一暗示传递给她,帮助她形成积极的社会性情感体验。
在发现了咩咩扎头发的出色能力后,每一次她设计作品我们都会用照片的方式记录,并贴在“扎头发”游戏的位置,作为图示供其他幼儿参考借鉴。从后来的观察中我们也能慢慢发现咩咩的细微变化,如展示自我作品时不再那么腼腆,逐渐自信了起来。
2.轻松愉悦的环境支持
根据她的兴趣特点,我们进行生活区环境布局和材料的调整。
我们将原本半封闭的扎头发区域进行了改造,力求创设一个宽松的人际环境:(1)将区域范围扩大,并增强区域的开放性。
让她在区域内活动的同时可以看见同伴,也能让更多的小朋友看见她,通过环境缓解她的“孤立”状态。
(2)丰富了游戏材料,创设了更加真实的场景。
增置了更加有趣真实的美发专区,添置了梳妆台、梳妆镜、美发工具等等,让爱美的她在区域里感到自由愉悦。
3.温馨友善的游戏互动
为了促进她和同伴之间积极有爱的交往,我们将扎头发的游戏材料从一份增加到了四份,让更多感兴趣的幼儿和她一起游戏。并不是每个女生都和咩咩一样会扎头发,有经验,于是我们赋予擅长编发的她“美发达人”称号。请她教其他幼儿扎头发,还让她在美发专区为女孩子们设计发型,在良性互动中进一步增强信心,引导她与同伴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建立正确的交友观。
咩咩回来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观察和努力,我们欣喜地发现,那个熟悉的咩咩又回来了。清晨又能听见她在教室门口甜甜地问好声、看着她自由愉悦的在各个区域中自主创造地游戏着,让我们更加坚定发现儿童、观察儿童才能更好地助力儿童的成长。同时,我们也因此获得了家长的认可,家园工作也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为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成人应为幼儿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这也是为什么《指南》会将健康领域的目标放在五大领域之首。
在蒙特梭利教室裡,生活区是一切后续活动的基础,也是影响日后学习成就和人格养成的重要关键。孩子爱好日常生活区的活动,不仅因为他从中学习到独立自主的生活技巧,并且充分享受到安全感、自信心、成就感和参与感的氛围;更因他在这些有意义有创意而真实的活动中得到真正的乐趣。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区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关注幼儿在生活区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及身心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只有健康的身心才是一切的基础!
作者简介:
王翔、女、汉族、1989年9月、江苏常州、常州市天宁区娑罗巷幼儿园、本科、幼儿园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