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11期   作者:马仕考
[导读] 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数学概念拥有较好的理解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方便地学习数学。
        马仕考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布嘎乡白石小学  657002
        摘要: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数学概念拥有较好的理解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方便地学习数学。学生的数学成绩不高,归根到底是对数学概念的认识不够,而且越到高年级,数学问题就越来越抽象,如果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甚至出现错误,那就很难学好数学。基于此,以下对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的思考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思考
引言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掌握概念对于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丰富数学思想方法可以起到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概念的抽象性、概括性,教师认为概念难教,学生觉得难学。如何给予困惑中的教师一些有益的教学帮助呢?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困惑
        (一)数学概念数量多
        纵观整个小学阶段学生要掌握的概念有500多个,平均一学期40多个,一周2个,学生仿佛生活在概念之中。概念多无形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且数学概念之间相互关联性较大,有时一个概念掌握不好导致知识断层,将影响后续学习。
        (二)教师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采取忽视的态度
        现阶段,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内容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对传统数学教育模式的应用,自己在讲台前向学生讲解数学相关知识与概念,只是让学生听从教师的指导,并手动记录课堂上的内容,教学模式机械化特点过于严重,无法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学生对数学课程缺乏学习兴致,自然也对数学概念缺乏关注,因此很难获得优质的数学概念教学效果,最终导致学生学习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概念呈现方式多样
        概念呈现方式多样是小学数学概念区别于其他学段数学概念的一大特点。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教材很难呈现严格意义上的概念,小学数学学习的多是“模糊”概念,大部分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没有给出本质属性,只有一些简单的形象描述或基本特征介绍。这样认识“概念”,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难深入理解和掌握概念。
二、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的思考
        (一)因材施教,制订科学的教学方案
        一般来说,教师只有在课前认真备课,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教师不应随意制订教学方案,而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制订有效的教学方案。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教师就可以提高教学方案的难度系数,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所突破;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弱,那么教师就应该制订难度系数较低的教学方案,给学生缓冲的空间,让学生逐步击破重难点,深入掌握知识点。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课本内容的教学顺序,从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例如,在“小数乘法”与“小数除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先给学生分析小数乘法的学习法则,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乘法的运算技巧,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对小数除法进行探究。实际上,小数乘法与小数除法的运算技巧是相同的,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领悟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抓住本质,形成同化
        学生只有经历知识内化、概念的理解过程,才能准确地把握概念。教师要将时间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去探寻概念中的问题,促进他们对概念的内化。

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抽象性,使数学知识变得繁琐无趣,难以理解数学概念。教师要引领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并引学生深入剖析,这样才能从本质上认识他们。学生对于倒数概念的理解,只有抓住“两个数”“乘积为1”“互为倒数”这三个关键词,才能把握倒数的概念内涵,所以“某个数是倒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数学概念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只有引领学生细细辨析,才能避免混淆,促进他们对概念的深度理解。在数学学习中,很多学生往往将“除以”与“除”两个概念混淆,教师通过借助于实例向学生讲述这两者的区别,如在12÷4=3这个除法算式中,12是被除数,4是除数,我们可以用除数“除”被除数,或用被除数“除以”除数这样来描述,因而可以说12除以4等于3,或说4除12等于3。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会让学生去记忆概念,但仅靠记忆往往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要可以再让学生做一个相应的练习,让学生能明白概念的内涵。
        (三)组织学生参与到数学实践活动中,以此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记忆与理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想要促使学生对数学教学概念有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就要重点落实实践教学方式的合理化应用。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为学生讲解数学概念时,可以首先为学生演示数学概念的演变过程,适当地为学生创设情境。此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行感知概念的由来,以此深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小学数学教师针对平行四边形、梯形这部分数学课程内容进行讲解时,可以先为学生讲解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概念,之后,教师鼓励学生自行绘制平行四边形、梯形,以此加深学生对课程概念内容的理解以及应用能力。在后续遇到相关问题时,学生可以快速联想到本节课的概念内容,从而准确找出两种四边形分别具备的特点,更加迅速灵活地解决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
        (四)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
        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与加深的过程,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这是概念教学应达到的目标。在概念教学时,教师不能只重视结论,而忽视过程,将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记得快,忘得也快。教师应该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中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其加深印象,真正地理解概念。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这节课时,教师以轻松的谈话导入,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用手描一描树叶一周的长度,初步感知叶子一周的长度。再找一找身边像树叶这样有一周长度的物体,比如数学课本的封面,文具盒的封面……摸一摸这些物体的一周,加深对“一周”这个概念的理解。接着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给封闭图形和不封闭图形填充颜色,让学生在教师直观的演示中弄清封闭图形和不封闭图形的区别,从而很好地理解“封闭图形”这一抽象的词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描一描、找一找、摸一摸”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结束语
        总之,想要学生掌握数学概念、了解数学概念对数学的重要意义,主要通过导入新颖的数学概念形式、加强对数学概念的巩固、转变教师观念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应用更加灵活,小学数学概念是整个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数学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有效地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王艳霞.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读写算,2020,{4}(16):116.
[2]徐加旺.小学数学概念课有效教学思考[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9,{4}(12):96.
[3]陈婷婷.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小学时代,2019,{4}(31):41+44.
[4]查虹兰.关于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J].小学生(下旬刊),2019,{4}(04):39.
[5]李薇.关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中),2019,{4}(01):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