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历史深度教学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11期   作者:陈华健
[导读] 何谓深度学习?学术界虽未给出明确定义,但从中外学者的研究中不难看出它是指:“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复杂环境下表现出高度投入、高阶认知参与并获得有意义的学习。”很明显,浅层次的机械学习已不能满足这一要求。
        陈华健
        湖北省利川市胜利高中  湖北利川  445400
        摘要:何谓深度学习?学术界虽未给出明确定义,但从中外学者的研究中不难看出它是指:“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复杂环境下表现出高度投入、高阶认知参与并获得有意义的学习。”很明显,浅层次的机械学习已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它切合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并促进其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涵养学生的社会承担意识。
关键词:高中历史;深度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
        历史是高中阶段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通过有效的历史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国内外的历史知识,还可以在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完善的历史发展观念和人文素养,并逐渐形成明辨是非善恶的健全人格,真正实现高中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面对这一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必须紧紧围绕“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核心目标,立足于高中历史教学现状,更新教学理念,优化历史教学手段,不断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努力完成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以考试为导向实施教学
        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受到应试教学理念的束缚,基本上都是紧紧围绕高考,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自行设计教学计划和方案,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引导学生按照教学重点对历史知识死记硬背。致使高中历史教学效率低下,根本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要求。同时,在这一教学理念的制约下,高中历史课堂气氛往往极为枯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
(二)忽视了历史知识的人文性
        在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常常将教学重点放到理论知识的灌输中,而忽视历史学科中设计的人文知识、人文情感等方面。如此一来,根本无法实现新课改下的“三维教学”目标,降低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师生角色并未得以转变。教师并未摆正自己的位置,依然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学生则处于被动的状态,作为课堂的观众,被动接受知识,严重制约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高中历史深度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情境教学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下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国内外学者、教育工作者早已对情境教学进行了多角度地探究,取得了较为卓越的成果。现有的研究成果大都表明,借助情境展现问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经历提出猜测、验证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有效地解决问题,锻炼问题解决能力。深度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少不了的学生探究。探究学习是教师以学生学情和教学内容为基础创设情境展现问题的学习活动,基于此,在实施高中历史深度教学的时候,笔者尝试创设问题情境,驱动学生探究问题。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的教学为例,认识秦朝统一对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是学生在这节课上需要掌握的内容之一。传统教学实践证明,在历史课堂上教师直接按照教材中现成的内容向学生讲述这个知识点,是难以使学生建立深刻理解的。对此,在实施深度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打破现状,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战国形势图、秦朝形势图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思考这些问题:为什么秦朝可以实现民族统一,建立起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呢?在此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联系历史地图,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多种层面地进行思考。

立足学生总结出的答案,笔者从灭六国和政府岭南百越方面进行补充和讲解,并根据在此过程中秦始皇下令修建的“直道”继续提问:秦始皇为什么要修建直道呢?联系之前对问题的解释,学生发散思维,给出多样的答案。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驱动着学生积极探究,学生也通过探究一个个问题,实现了对历史内容的深刻理解,便于对历史知识融会贯通,建构出完善的知识结构,实现深度学习。
(二)引导对话,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课堂中的师生关系进行了探究,指出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立足新课改的探究结果,一线教育工作者逐渐对对话教学展开研究,且立足研究成果,将对话教学作为突显师生关系,改革传统教学的主要方式。历史深度教学的开展少不了师生对话。历史深度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以史实的探究和理解为基础的。在开展历史深度教学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史实,采用合理的形式与学生对话,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深入其中,透过历史现象发现历史本质,实现对史实内容的深刻理解,同时锻炼历史探究能力,提高历史探究水平。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课的教学为例,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原因是学生在这节课上需要完成的一项任务。以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原因为切入点,笔者利用对话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具体地,在组织教学活动指出,笔者先向学生提出了自读总结任务:自读历史教材,联系教材内容和历史材料,总结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受到学习能力的影响,大部分学生总结出的答案是具有片面性的,尤其部分学生无法有效地总结出答案。据此,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了《全球通史》《世界文明史》等著作中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通过补充史料使学生开拓视野。受到历史史料的辅助,学生此次多角度有针对性地探寻问题答案,给出了“新航路开辟”“圈地运动”“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建立”等回答。
(三)教师素养的提升
        教师素养的提升对深度教学的开展乃至深度学习目标的实现都很重要。教师有必要养成诵读经典、阅读文献的习惯,涉猎文史学科等相关知识;敢于创新,敢想敢干,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断开展实践学习,多学、多听,勇于锻炼,不断提高个人人格素养。笔者在准备人教版必修三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时,广泛地诵读唐宋诗词,尤其是唐朝前、后期的诗歌,发觉虽处同一朝代,诗歌风格却有所偏差。如李白能够写出《将进酒》的恣意洒脱,而杜甫却写出来《春望》的国破忧愁,为此设置问题:“唐前期与后期诗歌风格的差异有哪些?”引导学生不仅阅读诗歌,而且深挖诗歌背后的历史因素。
(四)引导体验,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
        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目的之一是驱动学生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迁移能力,不但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保障,还是学生通过体验深度学习需要增强的一种能力。迁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对历史知识的应用。体验活动是学生迁移应用历史的主要活动,在开展历史深度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体验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应用历史加深历史理解,还可以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促进学生发展迁移能力。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历史体验活动主要有主题活动和论题活动这两种形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做出选择。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立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改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并用辩证的思维分析和解释历史知识背后的意义,以形成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形成优秀的品质和能力,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傅林.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深度教学研究初探[J].新课程(下),2019(7):42—43.
[2]沈建.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深度教学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9.
[3]冯波.深度:在功利与价值之间——关于核心素养指向下深度教学的思考、观察与实践[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5):39—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