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山区高中历史课堂落实“立德树人”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11期   作者:黄雪琼 张创东
[导读] 历史学科有着丰厚的史料,多样的历史人物,精彩的历史故事,都可以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素材。
        黄雪琼  张创东
        罗定中学城东学校   527200
        摘要:历史学科有着丰厚的史料,多样的历史人物,精彩的历史故事,都可以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素材。相比其他学科,历史课堂更具有德育的优势。如何在历史课堂有效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德智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线历史教师的使命。
        关键词:山区高中,历史课堂,立德树人
        十八大以来, 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基本任务。历史课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历史教育作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历史课的道德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关注世界发展,国家命运,个人责任,提升道德素养,德智共同发展。
一、山区高中历史课堂落实“立德树人”的现状
        由于经济的落后,教师观念及教学技术方法未能与时俱进,加上高考政策
的束缚,在山区高中历史课堂落实“立德树人”的德育功能大打折扣。山区的孩子受生活坏境的影响,对自身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使命认识不足,导致山区高中历史课堂的道德教育难以形成共鸣。
(一)高考政策的束缚
        作为一线的高中历史老师,特别是山区的高中历史老师,深感在课堂中落实“立德树人”难以推进。高考,是大学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大多数莘莘学子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高考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使得学校以高考的升学率为生命线,教师把高考成绩作为体现教学能力的标准线,学生把考取理想大学作为寒窗苦读的终点线。即使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在应试教育下,历史课堂的道德教育往往会被忽视。
        其次高中历史课时的安排,课时少而内容多,导致课堂上老师一味赶教学进度,对落实“立德树人”是有心无力。特别是高一,一个星期才安排两节课时,一个学期20周,满打满算才40课时,还需除去放假考试的时间。而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就有29课,平均下来一个课时40分钟就要讲完一节课。教材的内容非常丰富,即使不展开,也难以做到。如第19课的《辛亥革命》,这是一个重要考点,要讲通讲透,常规需要两个课时。再有,高一的学生,刚升上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尚未十分扎实,学科思维也尚未形成,需要历史老师面面俱到,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学科人才。受时间的限制,导致一线历史老师课堂上拼命赶教学进度,忽视道德教育。
        再次历史学科地位不突出,由于大学招生理科比例更高,今年的新高考改革,许多高校的专业是要求物理学科,但历史学科能报的专业,物理学科也可以,导致选历史学科的考生在报考时,没有优势。理科的升学率比文科的升学率要高,导致山区高中学校重理轻文,在学生选科时,有意引导学生选理科。很多学生也认为选文科读文科,以后工作难找,没啥出路,故一上高中就打定主意以后选物理,对历史学科更是不重视,导致历史课堂的德育更难推进。即使现在新高考改革,3+1+2,历史与物理二选一,看似是提高了历史学科的地位,但事实是,相对化学生物,政治地理,报读历史学科的人数更少。
(二)教师观念的滞后
        山区高中,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教师困于三尺讲台。他们甚少有机会外出学习,难以获得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技术,此外部分年纪较大的老师,学习能力下降,教师学科能力与教学素养未能及时与时俱进,导致许多老师靠着一套陈旧的观念和知识体系机械地重复着教学工作。信息时代,学生观念日新月异,他们不断接触到外界新的事物,传统的说教和灌输式教育已经不再被当代高中生所接受和认可,很多学生都认为历史课堂是照本宣科,他们更喜欢开放灵活又不失趣味的课堂教学,山区高中教师成长的困境,导致山区高中历史课堂的德育效率大打折扣。
(三)学生认知的不足
        一是山区孩子深知高考是他们救命稻草,知识能改变命运,对知识的渴望更为迫切,学习重心都在学科知识上。课堂上只对知识点有兴趣,一到教师道德教育环节,就埋头做题,教师的道德教育,如风般左耳进右耳出。二是由于经济不发展,山区高中学生的父母大多外出务工,父母的缺席,导致家庭德育的缺失,这就使得对老师的德育难以同情共鸣。三是山区学生受生活坏境的影响,交通不便,信息落后,学生视野不够开阔,对某些事件的见识与理解有一定局限性与片面性,难以体会事件背后的道理和自己要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导致“立德树人”的教育“孤掌难鸣”。如当前美国对中国华为的制裁,其实是对中国先进科技的制约,甚至是对中国制造的制约。通过此事,我们要明白核心技术,国之重器。我们青年人读书的使命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习知识,掌握技术,自主创新,引领时代,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山区高中历史课堂落实“立德树人”的途径
        传统道德教育的途径,往往局限于口述式传输,途径单一,内容枯燥,使得学生对历史教师道德教育感情升华环节不感兴趣。为了提高山区高中历史课堂“立德树人”的效果,我们可以充实道德教育的素材,可以方式灵活多样,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不仅学习了历史知识,掌握了历史学科思维,更从相关的历史事件中获得道德教育。
(一)百花齐放
        首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榜样人物。悠悠历史,英雄辈出,他们的事迹,跨越时间长河,鼓舞着后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优秀的历史人物树立榜样形象,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俆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周恩来的“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通过这些榜样人物,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此外,还可以通过历史事件,传播中华传统美德,如近代三元里人民抗英的不畏强暴,红军长征的艰苦奋斗,新中国初期王进喜等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其次,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教材外的东西,如实物、图片、音频、视频等,这些内容更加直观有趣,更能引起同学情感的共鸣,有利于德育的升华。如讲《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纪录片《大国崛起》之“海洋时代”,同学们可以直观感受迪亚士、哥伦布、麦哲伦这些航海家敢为人先,勇于探索,不为艰辛,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
        再次,结合地方史。利用学生身边的历史助推“立德树人”。地方史可以让学生更感亲切,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如利用抗日名将蔡廷锴将军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利用长岗坡渡槽,赞颂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利用罗定学宫,进行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


(二)润物细无声
        大多数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道德教育总是在课堂快结束的课堂总结环节来进行,直接向学生提问: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你从中学习到什么精神?甚至连提问环节也省略,直接将自己从历史事件中归纳总结升华而得出的道理告诉给学生。这种流于形式的灌输教育,缺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道德教育也失去了其最初的意义。历史课堂落实“立德树人”的方式是可以多样的,如讨论式、辩论式、表演式等。如我们在讲到《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中提到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全面批判斯大林。在此,我们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评价斯大林?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辩证评价斯大林,肯定其为国家的贡献,让苏联迅速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同时,也认识到他的专制集权不利于苏联的长期发展,斯大林模式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这些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走进历史,探索历史,感悟历史,不仅增强了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在道德、情感教育方面,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历史课堂不要为了讲德道而道德,只要有契机,都可以进行,通过巧妙的设问,引导学生深化认识,深化情感。道德教育的痕迹要淡化,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更上一层楼
        高考,是高中历史课堂不可回避的东西,怎样把德育与智育结合起来,让“立德树人”与高考备考相互促进,在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使其学习能力更上一层楼。
        历史教师既要研究党和国家政策对立德树人的要求,更新备考理念。如在2015年教育部中心主任姜刚提出“一点四面”,次年他提出完整的高考评价体系:“一体四层四翼”。在2017年对高考《考试大纲》进行修改时,明确把“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写入《考试大纲》。2018年,他在《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写好教育考试奋进之笔》一文中明确指出,“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强调“用党的十九大精神统领高考命题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要求”。根据党的教育政策方针,更新教学观念,指导高考备考。
        历史教师更要研究高考真题对立德树人考查的内容与题型,明确备考方向。全国卷选修部分的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就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要求,如全国卷中选修部分的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涉及的人物,如2020年全国Ⅰ卷的苏绰,正直清廉,克己奉公,以天下为己任。全国Ⅱ卷的竺可桢,献身于科学及爱国的精神。全国Ⅲ卷的张九龄,关注民生,为民请命,耿直进谏。把高考真题与“立德树人”的结合起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科能力,更渗透了道德的教育。
        历史教师还要研究立德树人主题的社会热点和学术动态,拓宽视野。如关于边疆问题,2020年6月,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非法越线、率先挑衅、暴力攻击中方前出交涉人员,蓄意制造了加勒万河谷冲突。冲突中,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4位战士,为国英勇牺牲。最年轻的陈祥榕,年仅18岁,他战斗的口号是“清澈的爱,只为祖国”。 哪有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没有这些边疆战士守卫国土,哪有我们的静好时光,让我们致敬祖国的英雄。还有,四川凉山火灾哪些逆行的消防官兵、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国之际仍坚持奋斗在一线的医护工作人员、让中国人民吃上饱饭的袁隆平院士,以及袁隆平院士的同学吴明珠院士,实现了中国人民的吃瓜自由。紧扣这些社会热点背后所涉及的英雄个体或群体,及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三、山区高中历史课堂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历史课堂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其道德教育功能,但也不能为了道德教育而忽视了一些原则,如史学的求真务实,看待历史事件的辩证思维。还要处理好教材内容,把握好课堂节奏,做到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两者相融合。
(一)实事求是
        为了丰富德育的内容,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历史老师往往会补充一些史料,讲讲小故事,看看短视频,这无可厚非。但对于在课程上展示的内容,需遵循真实性的原则,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指导下,辩证去看待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如讲到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我们可以插入郑和像。可能在许多人的想象中,创造这一壮举的人应该是一条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形如张飞,身高八尺,体型魁梧,虬髯满面,声如洪钟。对郑和的神化,导致出现了有胡子的郑和像。但我们知道郑和是一名太监,是不可能有胡子的。教师对于引用的材料,要尊重史实,理性筛选。
(二)恰到好处
        一节历史课堂只有40分钟,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我们不仅要完成知识的讲授,还要进行德育的渗透,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好讲授内容的尺度,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重新整合,梳理脉络,突出重难点,而不是事无巨细,无限延伸。如《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这一课,对于“分散的文明”“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这两个子录,本人的处理是一带而过,重点落在“文明的链接”这一子录。但这一子录的内容对新航路的开辟这一知识点讲解还不够深入,所以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影响做更多的补充。最后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迪亚士、哥伦布、麦哲伦这些航海家都具有什么精神品质;让学生发言,谈谈自己如果生活在新航路开辟时代,能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航海家。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感情升华,教育学生,作为祖国的青年一代,要敢为人先,勇于探索,不为艰辛,坚持不懈。
(三)兼容并包
        道德的教育,需要学生共鸣共情,不能只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应该给学生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仁者见任,智者见智,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往往有很多不同的观点,甚至有一些比较偏激的看法,如讲到《蒙昧中的觉醒》的智者运动时,对于智者学派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忽视道德的做法时,有些学生就表示认同,戏说“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时教师要赞扬学生敢于表达,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用课本紧接着出现的人物——苏格拉底的思想来进行教育,如“美德即知识”及其他对智者学派批判,认为人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时也不能忽视道德,损害他人利益,会思考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四.结语
        历史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重要阵地,教师要多挖掘德育素材 ,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受到道德的教育。“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立德树人”的推进者,历史教师更要以身作则,利用自己的思想、言行,对学生进行熏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崔正阳. “立德树人”视角下中学历史课的德育研究[D].延安大学,2020.
[2]黄凯洲.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中历史复习备考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5):57-58.
[3]刘昌平,刘心力.利用历史学科优势助推“立德树人”教育[J].新课程(中旬),2014(01):167.
[4]安海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教育思考与分析[J].农家参谋,2020(05):283.
[5]葛建敏.浅析高中历史教学如何立德树人[J].散文百家,2018(06):163-1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