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11期   作者:段开江
[导读]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其中经典的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段开江
        四川省中江教师进修学校  四川 中江  618100
        摘要: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其中经典的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内容丰富,佳作很多,既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感受古典诗文的博大精深,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古诗文  教学   传统文化  教学模式
        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以文言构筑的诗文,是辉煌灿烂的精神灯塔,照耀千万年,沐浴古今人。语文课本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了精挑细选,供学生诵读、学习并从中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诗经的质朴、唐诗的雍容、宋词的典雅,都已经成了文化史、文学史的必学内容。初中语文教学担负着传承文化、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这一重任。江泽民总书记也曾讲过:“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感受古典诗文的博大精深,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古诗文语言凝炼,难于理解,因此许多教师就把理解诗文的意思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为了应付考试,在教学中就采用边读边讲解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只要学生能理解古诗文的意思,教学目标就算完成,然后就是让学生去背诗文,背解释。其实,这种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能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课程目标·总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80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7~9年级》;“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由此可见,新课程中的古诗文阅读教学要求要突破知识型教学模式的框架,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阅读体验,养成习惯和培养能力,最终形成文化积累。
        如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标对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既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又能使学生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我认为流程如下:诵读—释读——品读——背读——移读。
下面就以我指导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进行优质课竞赛教学《爱莲说》为例对几种阅读模式进行说明
一、诵读
        诵读,就是学生初步接触课文时扫清语音、句读障碍,读顺课文。这一步骤可采用先范读课文,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教学流程。
        在范读时可采用配乐朗诵或借助多媒体课件诵读营造课堂氛围,感悟意境,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感受,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在范读的启迪下自由朗读课文。

在教学《爱莲说》时范读就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使学生既得到了视觉的享受,又得到了听觉的享受,直观感受莲的美。然后,学生可以模仿范读进行朗读,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悟自由朗读。最后请几位学生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才能。
二、释读
        释读,就是学生根据课文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意。可采用学生个人自译、小组内互译听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一步骤只要求学生了解课文大意,不要求学生作机械的文白对照。如果遇到学生有困难和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要作适当精准的点拨,让学生充分理解文句。
三、品读
        学生理解了古诗文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引领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体会。品读,就是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让学生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这一步骤开始时,教师可对课文中有关作家作品、文体特征、创作背景等内容作简单的介绍。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究性学习,如对文章的层次、情节、人物、景物、修辞、名句、主题等进行分析和理解。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又可以给学生表达情感提供借鉴。在品读时,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可采用设置一些主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分析品味课文,感受传统文化熏陶,培养健康的人格、豁达的胸襟。为了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周敦颐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来表达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我指导教师设置了以下问题:
1.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莲”的?抓住了“莲”怎样的特点?
        这一问题的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莲”这种植物,学生就能很容易抓住描写莲的语句:“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值,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进行分析,认识到莲虽然生长在污泥之中却很高洁、朴质、正直、清香。
2.莲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这一问题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莲之美:莲具有洁身自好的高洁品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析能力。
3.文中除了写莲,还写另外哪两种植物?作者对这三种植物是什么态度?
        这一问题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衬托和托物言志的手法,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学生通过研讨感悟到:作者是用菊来正面衬托,用牡丹来反面衬托,用莲来自比,表达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对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视。学生通过自主研读将感受到的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积淀于学生的精神中,成为学生人格的底蕴。
四、背读
        背读,就是在课文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这一步骤是学生最终形成积累的关键。前面三个步骤到位后,这一步骤似乎水到渠成,但要对学生的诵背作精要的指导。这一步骤要尽量避免单调枯燥,可采用个人表演读、小组分角色朗读、各组之间比赛背读等多种形式。
五、移读
        移读,就是让学生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利用所积累的语言和掌握的方法阅读课外难易相当、意趣相近的古诗文,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总之,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古诗文中
所表现的既是作者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情感,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抱负,是健全学生人格的难得瑰宝。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