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英,曾庆玉
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抚松镇松郊中心小学 134500
在当今教育领域中,“主体教育”又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是众多教育家所关注的教育走向。那么,何谓“主体教育”呢?我个人认为,“主体教育”就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引导,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积极主动地掌握小学阶段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使其意志、品质、情感和能力得到发展的教育形式。
每一种教育形式都有自己的体现特点,“主体教育”最大的特点是把课堂完全还给了学生,是“创新教育”之后对学生更大程度地“解放”。虽然把课堂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是微观,不过它却以宏观调控为前提。但即使有宏观条件作保证,也并不等于能到位,所以说微观对于每个教师来说是异常复杂、多变、难控的。由此可以看出要想在课堂上更好地实施“主体教育”,首要任务就是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
如今的课堂已不是传统教育形式下的课堂了,不能仅满足于教师教给的那些死知识,而是学生自主愉悦的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的一个途径。教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那就是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自己只是在有计划、有目的的起到点拨作用而已。
一、放飞学生的思维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课堂对他们来说就是放飞思维的空间,但传统教育形式下的课堂却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甚至可以说扼杀了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所以“主体教育”提倡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教师在课堂上不要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而应该蹲下来看学生。既享受学生的童真、童情与童趣使自己成为一个孩子,和学生同喜、同乐与同忧;又让学生享受到老师的尊重、爱心与才情,使他们和老师同研与同创。而且教师必须走到学生的心中去,打破师生界限,充分认识学生,认同学生,与学生同呼吸、同思维,形成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总想接近你、亲近你,在心理上彻底“解放”学生,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自由放飞。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只有蹲下来看学生,才能看到真实的孩子,孩子才会看到真实的你。
二、了解孩子的心里特点,关注每个学生的整个学习世界
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有一种爱表现自己的特点,这也是学生“自主性”的一个表现。关键是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这种表现的机会。当学生自己跑到老师的前面时,使他们最激动的时刻。如果在学习《丰碑》这篇课文时,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质疑:“为什么军需处长专管发放棉衣,而他自己却被冻死呢”、“作者面对他的尸体为什么觉得像一座晶莹的丰碑”等等。
其实这是学生最宝贵的学习品质,最难得的探索与研究精神,是在主宰自我,这往往是教学的最佳境界。韩愈在《师说》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学生跑在老师前面时多角度、多层次的。既是客观的,也是难得的。因此我们在教学生的过程中要敢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任何一个新内容、理解一个新知识、感受一个新环境时先走一步,收集信息、准备信息,占领学习先机。这样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优化教学效果,并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凸显出来。
三、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张扬
记得德国的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在一个班级也绝对没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学生。可以说有多少学生就会有多少种个性。所以说要想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成为主人,就必须摒弃一个标准去要求全体学生的做法。就说智力与情商吧,那也是有好有坏,有强有弱的,因为这是客观存在、自然形成的。如果因此厚此薄彼,有教有类,那又怎么能真正地面向全体呢?课堂是每个学生的,他们每个人都应该充分拥有。这就要求教师平等相待,因材施教。在这里,作为人格的塑造者,老师首先必须健全自己的人格,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对那些优等生要给他们天地,不怕他们思维出格,让他们挑战一切;面对那些差点的学生,不怕他们笨头笨脑,要给他们机会,给他们信任,给他们鼓励。学生的个性既是多姿多彩的,也是纷繁复杂的,但每个学生都衷心地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关爱、理解,并都需要展示、表现、竞争。个性是大自然,老师是阳光,太阳光芒四射,学生便会生机盎然,使生命多姿多彩。我们的教学也会因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而变得光彩夺目,我们的教师也会因此而变得充满睿智、创意无限。
四、深化思维,提倡“一元多解”
在课堂教学中提倡扩散性提问,所追求的的目标不是唯一正确答案,而是学生独创的见解,同时注重学生主体思维过程的展开,以深化思维。教师不仅不要限制学生的这种扩散性思维,而且还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了大大的解放,不再受到一定模式的局限,可以各抒己见,其实这就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形成。
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新世纪教育必须追求的最优教学境界。这是教育自身的呼唤,也是学生内心的呼唤,更是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需要的呼唤。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为推动“主体教育”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