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优化分析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11期   作者:鄞少薇
[导读] 劳动教育可丰富大学生生活体验,为他们探寻真理提供多元的渠道和路径。
        鄞少薇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劳动教育可丰富大学生生活体验,为他们探寻真理提供多元的渠道和路径。高校需将智性知识渗透到劳动教育中,促使大学生构建丰富和健康的精神世界。始终秉承符合大学生认知负荷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对劳动教育路径优化。高校需增强劳动过程的趣味性、积极推进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劳动教育与文化教育深度融合,在劳动中体悟生活、感知社会、体验生命价值,培育出人格独立和美育品格优良大学生。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
        引言
        劳动教育,应达成生的生命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统一和高度契合,对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和均衡配置。高校应秉承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品格进行有效的塑造。充分满足大学生文化需求的基础上,需对劳动教育的载体进行科学丰富、对教育空间进行无限延伸。基于开放和交互式的劳动教育场景,做好大学生努力和奋斗的精神补给。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创新和优化,需遵循大学生应然成长的现实规律,精准把控知识产出容量和劳动强度,生成切实有效的教育新模式和新形式。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的应然取向
        (一)教育向社会生产的延伸
        教育应与社会环境相映照,便于知识在客观世界中进行正确的反映。大学生劳动教育,应以“劳动”为枢纽,推动教育向社会生产延伸与渗透。基于生动和真实的劳动场景,引导大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和应用建立新的认识。即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为了更好的参与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而不是为了完成校内的考试和考核任务。劳动教育价值应然取向,表现在增强大学生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单一强化其劳动技能。
        (二)劳动过程中感知真理
        劳动是体力付出,是创造价值的具体行为和行动,可成为人类的谋生手段,但也是感知和反映世界真理的媒介。在劳动的过程中,需能体悟劳动的价值。而高校在实际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需做好劳动价值观体系的构建和传达,引导学生对劳动的本源性价值形成深刻的认识。对于大学生而言,劳动过程本身的体悟和感悟,相较于劳动技能的掌握更加重要。高校需厘清劳动教育思路,要引导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感知和验证真理,而不仅仅是完成劳动任务本身。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符合大学生认知负荷原则
        大学生未来进入社会的身份定位是知识型和技能型人才,他们从事体力劳动的可能性较低。因此,在对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进行优化的过程中,需秉承符合大学生认知负荷的原则,在思想和行为上做好正确的引导和规范。高校需利用科学的劳动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工作意志,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工匠精神。平衡好专业学习和劳动教育的关系,注重增强劳动实践与岗位的匹配度,不在超体力的劳动活动中消耗学生热情和体力,在负荷适中的劳动教育中锤炼大学生优秀品格。
        (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
        劳动教育需加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设计,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进行创新和优化。围绕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成长特点,科学制定劳动教育模式和形式。不拘泥在理论课堂上,也不过度渲染体力劳动的意义。面对大学生,高校应以劳动教育为媒介和手段,加强劳动精神的弘扬和美育培养。将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进行科学融合,使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积极贯彻劳动教育理念和倡议。


        三、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优化策略
        (一)增强劳动过程的趣味性
        劳动是知识应用和检验能力的过程,更是知识与客观世界对接的媒介。针对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的优化,教育工作者需从认知负荷理论出发,设计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根据大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和成长背景,设计负荷适中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如组织大学生从事社会劳动的过程中,可适当融入音乐元素和脑筋急转弯,以此增强劳动过程的趣味性。大学生在体力劳动中能获得有趣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他们保持劳动的一贯性和长期性。高校加大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力度的过程中,必须以认知负荷架构为基础,设计难易适中、强度适宜的劳动项目。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劳育,使他们对劳动创作价值、劳动最光荣建立正确的认识,避免其产生不劳而获、好高骛远的不良思想。
        (二)积极推进劳动教育基地建设
        大学生劳动教育应突破以往的教育空间,对传统的教育载体进行丰富合优化。在课堂内外需形成劳动教育合力,组织学生在学中思、做中思,思中研,而不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理解认知。高校需针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加大实践教学内容比例,扩大劳动教育基地建设规模和数量。基于丰富的教育形式和载体,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劳动体验。劳动教育必须激发大学生“动”的积极性和热情,不应剥离现实劳动场景单一的进行理论灌输。大部分学生缺乏劳动经验和经历,对生产劳动、社会劳动缺乏体验和理解。因此,高校必须深化产教融合,结合大学生劳动教育目标和诉求,全面和整体推进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秉承产教融合的基本原则,组织大学长期参与到产品设计、研发、生产、推广、配送等工作当中。在实际的生产工作中,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劳动教育。
        (三)劳动教育与文化教育深度融合
        大学生劳动教育中,需崇尚学习和推广劳动精神,对劳动本身的价值创造建立正确的认识。高校在文化教育内容里应巧妙融入劳模精神和社会生产相关知识,拓展大学生对劳动精神和意义的认知,以及和知识获得渠道。即将劳动教育与文化教育深度融合,构建浓厚的大学生劳动教育氛围。高校需建设专门的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分成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两部分,组织学生分别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劳动。一方面,在语文、英语、数学等课程内容设计中合理融入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有效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并对社会劳动和生产建立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学生进入社会和实践基地参与产品生产和农业种植的劳动活动。在文化教育中输出正确的劳动精神、理念和文化,在实践生产中强化大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结语: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需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劳动精神。高校需实现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两手抓,基于不同的教育载体和渠道,对学生进行科学和全面实践引领。无论是在传统课堂上,还是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中,高校都应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从国家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个体幸福追求等维度,深化和优化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理念、路径、模式。
        参考文献:
        [1]张黎.高校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三重内涵[J].教育观察,2020,9(42):48-50.
        [2]耿纪莹,高焱.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与路径探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31):9-10.
        [3]张宏杰,胡磊.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切入点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5):90-93.
        [4]黄晨,华启和,宋月婵,张发祥.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内容及其路径探索[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9(05):457-460+466.
作者简介:鄞少薇,1982年6月出生,女,汉族,籍贯:汕头,硕士研究生,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