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第11期   作者:吴钰根
[导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育模式中灌输知识的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令学生产生良好的思辨能力
        吴钰根
        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2150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育模式中灌输知识的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令学生产生良好的思辨能力,在深度思考与明辨是非的过程中产生良好的学习能力,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策略进行探究,旨在引导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方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辨能力;策略
        引言: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培养其思辨能力令其具备一定的知识转化能力,实现教材知识的快速理解,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实现自主成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巧妙设计课堂问题的内容,将课文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通过多个方面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引导自主预习,提前了解资料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前设计好自主预习的学习资料,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能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产生基本的了解。教师不需要提供过多的自主预习资料,能够简单明了地阐述课文主要内容即可,针对重难点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和延伸[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扩展,通过多个不同的角度了解其关键点。教师可以在预习资料中提出几个难度适中的问题,以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在自主预习的过程中能够针对学习资料和课文内容产生思考,思考和辨析的过程中,实现思辨能力的初步培养。
        以“乌鸦喝水”的教学环节为例,教师可以针对课文内容设计几个预习任务:标出自然段序号和生字的拼音、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根据预习的内容设计一个思考题目:乌鸦是怎样喝到瓶子里的水的?通过这一题目引导学生将往瓶子里扔石子和乌鸦喝到水这两件事情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将预习资料进行适当延伸,提供精卫填海的故事,令其在对比思考中理解结局问题的方法的有效性,形成基本的思辨能力。
        二、巧妙设计问题,促进思维发散
        针对课文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问题的难度将从简单到困难依次排列,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可以为下一个问题提供参考价值。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时,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令其实现思维的有效发散,产生启发式思维[2]。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中,每个问题的内容都环环相扣,最后一个问题将直接针对课文的中心思想进行提问,将学生思考的方向引入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中,实现基础知识到重难点知识的有效过渡,为提升思辨能力奠定基础。
        以“动物王国开大会”的教学环节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狗熊一共说了几则通知?每则通知之间有什么差别?至少需要多少条件才能满足通知的要求?在设计通知内容时需要注意什么?每一个问题的提问、回答、讲解的过程连接在一起,则形成整个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

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逐渐增加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在对比和分析中辨别正确的通知方式,最终总结出正确的结果,利用思辨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实现综合实力的有效提升。
        三、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习体验
        以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物和生活经验为导向,将课文中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可以成为教学工作中拓展教学内容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在教授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站在生活的角度来看待和思考问题,寻找文章中所表现的生活状态与现实生活中实际情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激发其探索欲望。小学阶段的学生的生活体验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教师可以在按照课文中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相似的生活体验,以亲身经历为指引产生真实、直观的学习体验。
        以“妈妈睡了”的教学环节为例,教师可以将课文中“妈妈睡着的样子”与实际生活中学生能够看到的妈妈的样子相结合,提出:“妈妈睡着的时候与平时的样子有什么不同?大家能说一说自己的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吗?”通过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联想自己在平时生活中所见到的妈妈的样子,与课文内容进行对比,教师提出一个结论:“妈妈平时照顾我们非常辛苦,我们应该体谅妈妈的难处。”通过感人的话语引导学生思考并明辨母爱的伟大,产生情感共鸣,提升思辨能力。
        四、培养质疑精神,引导自主思考
        思考与辨析事情真相的能力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逐渐培养和提升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部分课文内容产生质疑,以怀疑、探究的心态挖掘课文中蕴含的知识点,从而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3]。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令其形成一种敢于刨根问题的精神,可以将课文中的部分疑点提取出来,引导学生针对这一疑点提出问题,在自主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从而产生正确的学习思想。学生在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答案后,可以产生一种学习的成就感,为培养质疑精神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蜜蜂”的教学环节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实验结果产生质疑,提出:“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的内容,是否有什么疑问,可以大胆地提出来。”为了引导学生的质疑思路,可以提出:“蜜蜂在陌生的环境中也能够找到家的方向,由此可见它不是通过记路来辨别方向的。”引导学生产生“蜜蜂是靠什么能力找到方向的?”的疑问,之后提供关于“蜜蜂依靠磁场和太阳辨别方向”的资料,令其在阅读和思考中掌握准确的知识内容,理解问题的本质性因素,产生良好的思辨能力。
        结束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课文中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还需要令其真正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产生良好的思辨能力,以便于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教师需要带领学生通过另一种角度来思考问题,思考和辨析问题的本质,最终形成良好的思维逻辑能力,促进其在不断提升学习能力的同时能够自主收获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晏成方.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策略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20(S2):82-84.

[2]朱淑艺.小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中的话语沟通技巧探析[J].考试周刊,2020(A5):61-62.

[3]张荣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的路向及启示[J].知识窗(教师版),2020(12):1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