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转化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学困生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第11期   作者:徐巧凤
[导读]
        徐巧凤
        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坛角小学  河南  洛阳 471000
        摘要:“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新时代每一位教师工作的新目标。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或因为学生认知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或因为教师教学方式方面的差异,或因为课堂教学环境方面的差异等,往往会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出现暂时的困难,这部分学生均被称之为学困生。耐心细致、卓有成效地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是“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学困生;转化策略;
引言
        在学习阶段,每个班级都会有学习困难的学生,简称为“学困生”。学困生的特点是学习能力普遍不强。但是学困生也是有类型区分的,有的学生很聪明,但是不爱学习,导致成绩不好,有的学生很努力,但是用错学习方法,所以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老师要正确区分两种类型的学困生,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培养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必要手段,可以帮助小学生拓宽文化视野,并改善其自身的语言思维。提升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也更有利于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锻炼和培养。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学生语文学习基础薄弱
        小学生在初期接受语文科目学习时,部分学生已接受学前教育,部分学生未学习学前课程,因此形成了学生学前语文学习基础差异的问题,在课堂学习环境中,逐渐形成学习差距,从而产生学困生。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影响
        从现阶段很多小学教师的教学模式来看,尚停留在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下,教学更倾向于让学生生硬地背诵和熟记,充分体现了灌输式教育的特点,而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习兴趣则选择性忽略。首先,教师采取的教学形式严重固化,教学方案缺乏新意,对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差异也没有进行更为深入的考虑,学生对于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被极大地消磨掉。其次,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将目光放在好学生的身上,督促他们进步,满足他们的诉求。而适用于好学生的教学方法和阅读内容,对于学困生来说则比较勉强,这对于学困生来说是很大的打击。最后,教学活动设计没有从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出发,进而导致教学活动开展的氛围比较枯燥,而没有学习兴趣的支持,阅读学习的有效性也就难以保证了。
二、转化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学困生的几点思考
        (一)激发学习兴趣,学困生转化之起点
        学习缺乏兴趣是每一位学困生身上存在的一个共同特征。兴趣的缺乏,导致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之路上,学困生始终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如蜗牛爬坡般前行。一旦失去“外力”的作用,这些学困生就会“原地踏步”“停滞不前”,更有甚者,会走“下坡路”,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这些“外力”,主要是指教师与家长的监管与督促。但是,倘若学困生能够产生学习的“内力”,那么,他们在学习之路上就会“奋勇向前”。而这种学习“内力”,正是学困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困生转化工作的起点。例如,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激趣作为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在课堂中,或通过创设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教学情景,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或通过创新课堂教学形式,趣化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或通过持续不断、及时有效的教学评价,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等。实践证明,一旦学困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产生一股强大的学习“内力”。在这股“内力”的驱动下,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的潜力就会被不断挖掘,学习的效率也会持续提升。


        (二)老师培养学困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激发兴趣爱好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础,良好习惯是兴趣爱好的升华。学困生对阅读拥有兴趣以后,一定会积极主动参与阅读,所以,老师要借此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不是做表面功夫,也不是单一地积累读书数量,而是与作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边读边思考,在脑海中延伸知识体系,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不理解的内容和词语,要及时发问或查阅资料。优秀的书籍作品中会有大量值得借鉴的词汇还有优美语句,老师要让学生做好笔记,做好知识积累,只有知识储备丰富了,才能在脑海中形成属于自己的思考方式,更加高效地理解和深化阅读知识,并提升自身的阅读理解和阅读学习能力。
        (三)帮助学困生养成有效的学习习惯
        有效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够体现在语文阅读学习当中,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时,还要推动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促使有效的学习习惯得到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学困生对于学习缺乏相应的自信心,在参与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紧张,因此,教师应该为学困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语文阅读氛围,促使他们能够以更为放松的心态、没有负担地开展良好的阅读。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困生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引导学困生开展高效的阅读学习。基于小学生的兴趣特点,教师选择阅读材料时应该倾向于趣味性的、年轻化的,从而让他们认识到阅读文章所带来的乐趣,进而产生更为积极的想法去开展自主阅读。并且教师需要让学生意识到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大脑、纸笔共同运作,用大脑思考,遇到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对于语句优美的地方记下来。而一些有意义的文章,通过读后感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具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四)提升家校合力,学困生转化之节点
        家校合力较弱,甚至没有丝毫家校合力,是学困生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家长的“缺席”,势必就会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进而导致一个又一个表现优秀的学生“沦落”为学困生。因此,转化学困生,必须要将提升家校合力作为节点。随着家校合力的提升,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愈发浓厚,学习习惯也就会逐渐向好。如此,学困生转化工作的效益也就会显著提升。例如,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师可以经由各种班级信息化平台适时、有效地与学困生家长沟通、交流。与学困生家长一道寻找学困生的“学困”原因。在此基础上,家校携手、联合发力,循序渐进、卓有成效地开启学困生转化之旅。在家长与教师的齐抓共管之下,学困生就能够逐渐摆脱学习困境,在学习之路上“全速前行”。显然,归因于家校合力的不断提升,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师的学困生转化之路也会变得更加顺畅、更加平坦。
        (五)合理有效设计课堂问题。
        课堂提问是帮助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也是推动学生进步的手段,科学有效的提问能够带领阅读教学走向。让学生基于解答问题的目的去开展课文阅读,促使学生对于课文内涵具有更为深刻的解读,阅读教学有效性得到充分的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学困生具有普遍性,在学习不重视、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基础不牢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加大了语文学习的难度。因此,教师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建立学生学习自信,使其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语文科目学困生转化效果,促进学困生语文科目获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王春荣.对转化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学困生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2021(15):141.
[2]于蕾.浅谈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J].新课程,2021(03):222.
[3]孙微.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的转化[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09):74.
[4]夏瑜.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措施[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0):181-182.
[5]巫淑亮.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的转化[J].学周刊,2017(25):115-1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