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原则与路径展望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第11期   作者:夏艺恣
[导读]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面临着日趋复杂的国内和国际环境,给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夏艺恣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市杨浦区,200433
        摘要: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面临着日趋复杂的国内和国际环境,给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要求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基本原则和理论指导,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逻辑建构增强其科学性,并积极回应现实关切的问题与挑战来增强思政教育内容的现实性以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思政教育内容的创新必然仍要坚持政治性主导的路径方向,积极融入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时代特征,实现思政教育在坚守其基本属性、核心价值等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对内核形态、存在方式和实现方式的改变;在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上,中国社会现代转型要求思政教育必须以道德和法制教育加强基础公民教育,培养现代公民,为现代化转型提供主体性力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创新  社会转型
        “时代”作为人类生存和活动的时间标尺,是社会历史运动发展到特定阶段的表现。人及其实践活动无不刻有时代的印记,展现出深刻的时代性特征。当代中国处于从传统社会向以现代核心价值观,包括自由、理性、个人权利等为支撑,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民族国家为基本制度的现代文明秩序的转变之中,毋庸置疑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转型时代的转化与创新,以此来引领社会成员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观念,推动社会转型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载体的前提,更充当着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条件。现代化转型的新时代呼唤具有科学性、真理性、时代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助推更具亲和力和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本文主要从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的分析入手,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原则与思路,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有效性,提高人们对转型社会发展的思想认识水平,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一、坚持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重要部分,在人的发展问题上进行了系统和深刻的解释。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主体是“人”,其内容的建构、实践的开展无不都是依赖人的力量而展开并且以提高和促进人的发展为价值旨归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素的思政教育内容,其建构与创新必然要坚持马克思人学发展论作为其依据与旨归。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基本内容。第一,人的能力是人内在本质力量的外化,是人通过社会生产所带来的新的社会关系的支配与运用才所能具备的能力,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包括思维能力。”第二,人在生产生活中具有不同的需要,“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材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恩格斯继而指出,“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为了达到生存的目的,人们不断产生新的需要,成为推动社会生茶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恩格斯把消费资料划分为“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三种消费资料分别对应的便是人们不同层次的需要——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第三,人是现实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不仅影响着人的发展,而且“实际上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是由它来决定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决定着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对人的劳动本质、人的社会存在属性以及人对自身需要的实现的论述对人做出了最全面、深刻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坚持以人为出发点,重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出发,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最终旨归。从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发展来看,存在忽略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或者是所关心的现实问题的情况,往往更多地进行抽象理论的教育与灌输,进而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表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出发。关照社会现实,用系统的理论进行具体现实的阐释,从而最终引导受教育者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与探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与创新只有在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指导和价值引领之下,才能真正做到回答受教育者的思想困惑、帮助他们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困难,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进行科学性的逻辑建构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是指真理性、可靠性、合理性、有效性”,其源自于内容指导思想的科学性、性质的先进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的自我规定性。马克思说道,“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便是由理论说服群众到理论掌握群众的动态发展过程,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性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必须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高度的真理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用理性和逻辑的力量征服人,其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接受,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所在。而以理服人的前提是理论本身的彻底性,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就能令人信服和接受。”[ 熊建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科学构建[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2):29.]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其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其自身目的的根本保证。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给人产生“说教感”,原因就在于理论研究中粗放型、经验型、笼统型的研究较多,而事实求证、学理论证较少,对基本概念、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把握不清,从而产生逻辑混乱、学理性和解释力不强的问题。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如何进行科学性的逻辑构建与创新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科学性的逻辑构建必须通过内容要素结构的完整性与层次性。“所谓要素,是指构成有机系统的基本要件和因素,它是具有共同特性和关系的一组现象,是构成事物必不可少的条件。”[ 文大稷,秦在东. 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再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9):8.]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一个系统,是由各大要素所组成的,只有具备完整的要素,思政教育的内容体系才可能得以构建。总结来看,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需要角度来划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这些要素;而从内容系统的自身性质角度来看,其要素可以划分为社会规范体系、社会价值体系与教育对象发展需要体系。其中,社会规范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部分,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用以规范个人及社会的发展秩序;社会价值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处于最顶层,反映的是占统治地位阶级所倡导和追求的价值理念和观点,对其他教育内容具有引领作用;教育对象发展需要体系是体现受教育者内在需要,根据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来进行针对性地满足其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否被教育对象接受与否。基于不同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要素进行系统性划分有利于我们在此基础上层次性地构建其内在逻辑。那么应该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呢?层次是指系统及其组成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间隔所表现出的等级次序和序列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是处于同一层次之中的,而是呈现纵向层次分布:心理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处于最基础的教育层次,思想教育是最经常最普遍的教育内容,政治教育则处在最高层次中。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做到对教育对象的分类把握和保证不同品德发展阶段教育内容的区别整合。

要根据不同类别的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要来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例如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们的思想实际存在差异,发展需求也不同,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合理选择。
        其次,当前中国转型社会所涉及到的许多核心命题亟需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创新和发展上做出具有真理性的深刻明晰的理论阐释和回应。正如上文对现代性转型所进行的解释,“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以包括自由、理性、个人权利等现代核心价值观为支撑的,以市场经济、民主宪政和民族国家为基本制度的现代文明秩序的转变。”[ 秦晓. 当代中国问题:现代化还是现代性[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现代性转型本身就是西方话语,如果完全运用这一套话语体系来解释中国转型社会发展的诸多问题,显然是不合理不科学的。例如在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问题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果只是向教育对象宣讲其基本的内容和概念的话,是难以真正让受教育者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相较于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的优越性的。相反,如果我们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逻辑性构建和更新的角度来实践,对民主政治的概念内涵、历史源流、制度安排以及中西方民主政治的文化基础等进行深刻的比较分析,并结合事实实例来充分论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这样一来,科学客观、学理化的逻辑论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具体问题上能够真正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须以政治性为主导
        近年来,“去政治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中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理论主张。所谓“去政治化”,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有意识地弱化、淡化或试图直接去掉思想政治教育地政治性本质,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定位为一种文化价值活动或中立性的社会工作。短期来看,这一倾向可能会有利于减轻人们因为对于政治的反感而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但从本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去政治化”则会使其丢掉本质和得以存在发展的哲学基础,显然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终结性的深渊。因此,当下转型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避免陷入“去政治化”的深渊,坚持以政治性为中心来进行内容体系的构建和创新,实现其“再政治化”的转型。
        那么在转型的中国社会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再政治化”的可行路径何在?笔者认为其根本动力在于当下我国政治现代化的实践发展与话语体系的完善。反思当下我国社会发展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发现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已然成为阻碍我国社会现代转型的短板所在。因此,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并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为转型阶段紧要的任务之一。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推进政治现代化理应成为其“政治自觉”,应努力实现内容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的转变。具体而言,中国的政治现代化道路绝对不是西方自由主义发展道路,而是基于自身的国情与历史文化传统来进行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现代化实践直接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再政治化”的内容更新提供了生动来源,从其中总结提炼科学性的理论观点,并构建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便成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坚持“政治性”基础上的创新的关键路径。
        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政治性”的发挥不引起教育对象像以往那样的反感和排斥,就必须进行话语体系的创新。话语作为思想的载体,直接影响到思想被教育对象接受的程度。传统的政治性思政教育内容多以“权力话语”“斗争话语”“阶级话语”“革命话语”为主,而社会向现代性转型的进程中,以往的话语已经不合时宜,必须进行创新,转变为“学理话语”“大众话语”“生活话语”“建设话语”,真正地改变以往传统的口号式、宏大的政治话语表达方式,从而让教育对象能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政治性的道理、逻辑与合理性。
四、加强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基础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中国社会向现代的转型主要表现为政治民主化、法治化和市场化,这一进程不仅需要制度化的建构和发展,更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来培育公民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基本的价值理念来促进民众对社会现代性转型的认同与支持。在当下的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西方公民教育的有益内容来发展自身,其中可以借鉴的便是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基础性内容。
        道德教育的内容方面,培育公民美德,塑造共同体的“善”是其目标所在。公民美德教育是共和主义公民教育的核心,“美德的确是好公民的标志——对无私、合作的公民生活来说,道德善的品质是根本性的。”那究竟公民道德的标准是什么呢?昆廷斯金纳指出,公民美德就是每一个人作为公民最需要拥有的一系列能力,这些能力能够使我们自觉地服务于公共利益,从而自觉地捍卫我们共同体的自由,并最终确保共同体的强大和我们自己的个人自由。[ 斯金纳. 共和主义的政治自由理想 [G] . 刘训练,译. //应奇,刘训练. 公民共和主义.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72.] 由此可见,共和主义的道德教育将“公共性至上”作为基本理念,培养和引导公民运用自身的能力来参与公共事务并维护公共利益。在当下的我国转型阶段,个人主义的倾向愈发明显,特别是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部分公民个体的私利膨胀,甚至有的罔顾公共利益,这不利于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凝心聚力。因此,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加强公民道德教育,促进公民对共同体即国家的维护以及对共同体的认同,推动公民承担起对共同体的义务与奉献。然而随着现代性转型的过程中,公民个体权利意识的增强,只强调共同体的利益是无法符合公民发展需要的,同时也要增加关于公民个体权利培养的教育内容。无论是自由主义,还是共和主义、社群主义,都在追求共同体和个体的弥合,既强调个体对共同体的义务与责任以及公共善的诉求,又保持了对权利的诉求。这与我们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道德目标,引导公民既要树立个体权利意识,又要积极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和转型必然以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为依据,政治现代化的转型和发展对民主和法制教育的内容更新提供了丰富素材。传统的民主和法制教育存在空洞、笼统化、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的问题,过多强调一些官方的政治论断,缺少学理性的内容论证。现代民主法制教育内容应该运用科学性、体系化、逻辑性的理论和观念体系来进行创新和发展。民主法制教育的内容中应该更多侧重培养公民的平等、公正等基本价值理念以及对法制的尊重与崇尚精神,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和政治参与的公共精神,从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来与政治现代化的发展实现双向互动,为其提供重要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 [M]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张耀灿等.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沈壮海.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内容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
        [5]熊建生.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逻辑建构[J]. 思想理论教育,2014(2).
        [6]孙其昂. 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本质[J]. 南京社会科学,2006(3).
        [7]冯建军. 西方公民教育思想的论争与弥合[J]. 教育科学研究,201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