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校合作下的小学生德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第11期   作者:刘作霜 张瑶
[导读] 德育教育已逐渐成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德育理念的强调也引起了更多家长的关注。
        刘作霜  张瑶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北碚  400700
        摘  要:德育教育已逐渐成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德育理念的强调也引起了更多家长的关注。为了学校与家庭德育教育工作更加高效地展开,双方必须增强联系与交流,互通有无,为学生各全面的成长与发展共同努力。
        关键词:家校合作;小学生;德育;对策研究
        家校合作是以后小学教育乃至世界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家校合作下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否真正落实,目前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处于怎样的水平,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德育活动的开展不能只是表面上的口号,而是要付诸行动。根据当前小学生的德育现状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提高家校合作的有效性,以此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家校合作下小学生德育的现状
        为了了解小学生目前的德育现状及家长对小学生德育的影响,笔者对某小学进行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针对家长和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问卷,意在了解家长的德育态度及对学生的德育影响,了解小学生目前所处的德育水平。
        (一) 小学生德育现状
        1. 道德观念淡化,需要持续培养
        根据小学生给同学取不雅外号的调查结果显示,二年级有此类行为的学生较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坚定选择“会”的学生在不断减少。但此时,选择“有时会”的学生却在持续减少的情况下发生了增长,这个阶段发生在五年级。通过部分访谈得知,有的学生甚至不认为取不雅外号属于不道德行为,道德观念较弱,需要家庭、学校加强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持续培养,促进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
        2. 德育言行不一,监督作用凸显
        当学生自己的言行与现实行为发生冲突的道德抉择中,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恪守社会公德。但也有6.93%的学生表示自己有时遵守,1.49%的学生表示自己不遵守,总体上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道德行为越来越规范,这对我们德育教育有所增益。
        从调查数据结果看来,还出现了一种“双面人”的情况,即学生在家和在校表现不一,或当没有家长、老师监督时,学生便会不遵守规范,出现不道德行为。由此可见,学生在家和在学校有了不一样的行为表现,存在“欺骗性”行为,家庭和学校有必要联合起来,监督学生良好行为的塑造。
        3. 道德情感初现,呵护学生心理
        当老师或家长约束你的不文明行为时,69.8%的学生会感到内疚,还有少部分学生给出了选项之外的答案,他们会认真倾听、会伤心难过、会反省改正,可见学生已经初步具备道德情感,并能从外界的影响中引起自身的情绪体验,此时需要家长和教师关注学生心理变化,悉心呵护学生成长。
        (二) 家校合作现状
        1. 德育教育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
        本地区大部分的家长都趋向于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年级较低的二年级高达61.9%。小学生年纪较小,叛逆期还未来到,家长更关心学业成绩情有可原,可是小学生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小学阶段正是培养行为习惯、道德情操的关键期,这个时间段忽略培养习惯而抓学业,得不偿失。缺乏德育教育意识,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不足,忽视学生德育培养,不利于学生各方面发展[1]。
        2. 家校缺乏合作交流,沟通内容单一
        从家长与教师每学期沟通的次数来看,大部分的家长偶尔或很少与老师联系,与教师的沟通内容也是以学业成绩为主,主动关心学生性格品德修养的不足五成。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有66.88%的家长会选择主动与老师沟通,寻求解决策略,说明家长们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危机意识显露,也会有所行动。


        在询问家长一般通过哪种方式与老师联系的问卷中,84.38%的家长选择的网络通信,即微信、QQ等,与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中,选择最多的是家长会和接送孩子这两种选项,亲自到学生家家访的老师少之又少。
        3. 德育教育效果不佳,家校统一不足
        从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家长对家校合作带来的效果有所期待,大部分的家长认为家校合作可以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促进孩子健康发展,一些家长也期望能从家校合作中得到家庭教育的方法指导,但家长们倾向于学校指导,学校计划,学校举办,家长从旁协助或不做,具备“家校共育”意识,但对“家校共育”理解存在偏差,导致德育教育效果不佳,德育活动难以贯彻实施。
二、家校合作下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对策
        (一) 提高家长家校共育意识
        “家校共育”的字面意思不少的家长都能明白,但能明白“家校共育”概念的家长却在少数,具备“家校共育”意识的家长则更是少之又少。甚至大部分的家长认为这主要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家庭只需配合即可。这样的观念成为家校共育路上的巨大阻碍,使得“家校共育”难以真正落实。
        对于学校层面,学校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帮助家长们提高“家校共育”意识,丰富德育教育理论基础。例如,学校可以组织每周一位家长分享育儿经验,或者请教师传授先进的教育理念,家长们积极参加,或各抒己见,或认真聆听,互相交流分享,吸取值得借鉴之处。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家长们感受“家校共育”的优势,体会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不仅可以接触到科学的教育理念,还可以将所见、所想融合起来,在具体的家庭教育中付诸实践。
        (二) 增进家校的沟通与交流
        在正式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之前,教师需做好充分的事前准备,如,了解学生的家庭成员情况、家庭氛围、生活环境等,了解学生家长平时与学生的沟通方式、教育方式等,为了更加快速、有效的掌握学生的这些信息,这就需要家长的协助,需要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关于家长与教师的交流内容,也不应局限于学业成绩,关于学生的品德情操、行为习惯、个性品质等都需要及时反馈更新,沟通内容的选择,需要教师注意,也需要家长配合、理解。
        在开展家校共育活动时,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扩展家校共育交流平台,不依靠传统“面对面”式的家长会来与家长沟通。“云会议”“云视频”等通信方式的兴起,实现了地点自由的交流,可让千里之外的家长也能参与家长会,也能参与学校开展的线上德育活动。
        学校组织活动的类型可灵活多变,可结合节假日或特殊纪念日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这样的家校共育活动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还易于学校组织安排。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孩子们敬重、仁爱之心,学校还可组织志愿者活动帮助孩子们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健全体魄,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使德育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 增强家校德育教育监督
        活动的有序开展离不开各方的努力,若想活动成果达到预期效果,不流于表面,真正有效实施,离不开各方的实施与监督,家校共育活动亦是如此。因此,在家校共育活动中,需要明确划分家庭和学校的任务,并且及时汇报各自任务的进程,定期反馈,互相监督[2]。
        对于学生的在校、在家表现,教师、家长、同学皆能成为评价的主体,对表现良好的孩子给予奖励,指出值得进步之处,鼓励其继续发扬。同学们之间也可以展开自评、互评,互相学习,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这样扩宽评价主体来让评价更加的多维、客观、民主,也能发挥评价的价值与功效,提高家校共育的成就与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家校合作创建共育环境是当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融合的趋势,这样的条件下,双方各自展示优势,取长补短,弥补依靠某一方努力造成的不足。良好德育教育的展开需要家庭和学校在各自的领域内完善自身,寻求转变,协同配合,携手并进。
参考文献:
[1] 卓伟群.基于家校合作视角的小学德育教育探讨[J].教育界,2020(38):95-96.
[2] 范姝婷.家校共育在小学德育中的新思路[J].当代家庭教育,2020(27):16-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