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第11期   作者:关婉婷
[导读] 随着我国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古诗教学之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传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关婉婷
        上海民办新竹园中学    上海市浦东新区   200135
        摘要:随着我国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古诗教学之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传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语文教师要想发展好传统文化融合教学,就必须较之以往的更加着眼古诗词教学使用,将传统文化灵活的浸润在语文教学全过程。以此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不再将其单纯视作古时候的、不契合现今时代发展的古早文化,而是可以陶冶情操、强化自身整体语言表达能力的传承性精髓文化。本文就是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对传统文化在古诗教学中的创新传承提出的具体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古诗教学;传统文化;文化传承
前言:
        古诗本身具有极强的押韵感与节奏感,蕴含着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关。语文教师要想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将这些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一一挖掘,继而渗透在语文教学的细枝末节,就必须通过古诗教学,先行强调对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培养。而后因势利导的革新古诗教学形式,使古诗教学新颖、变通,契合学生的古诗词认知特征。最终顺应学生文化学习需求,而使学生古诗学习主观能动性有效激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相应提升。
一、审视现阶段古诗教学状况,开启借诗传承传统文化探究之路
        “传统文化传承”一直都是语文教育的最主要教学内容。只是,在现今的信息化时代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学生自出生之日起就被各种智能网络、移动电子设备等包围,相较于积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倾向于各种新兴的网络文化、西方文化等。因而,大部分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保护、传承意识都不强。加之,一部分语文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也存在不足,对于借助古诗教学开展有效的传统文化传承教研也不多。相较于促使学生灵活变通的通过古诗学习传承传统文化,而较多着眼在学生对古诗词的死记硬背[1]。所以,要想找寻到适宜的教学之路,语文教师就需要从自身出发,深入研究语文教材,挖掘古诗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而后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在提升自身教学素养的同时,不断尝试先期融合教学,以此使传统文化教育有效融入完整课程教学体系,对学生的精神文化、人格品性等都产生影响。
二、秉持“立德树人”理念,挖掘古诗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一)以“爱国思家”为核心的家国情怀元素
        爱国思家是古诗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内容,也是每个人倾其一生都在不断完善、感受的两个最主要成长感情。因此,语文教师挖掘古诗词中的爱国思家元素,开展结合具体古诗的家国教育,可以让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2]。例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义寄之》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就是描述作者浓烈的爱国情,无不在字里行间中散发出耀眼的爱国情怀光芒。让学生在结合译文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带入情境的感受作者在梦境与现实对照中的壮志难酬悲愤,以及建功立业思想。而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则是通过对战场士兵在苍茫边塞衬托下的思乡愁绪描写,让读者在阅读中,体悟诗词中的悲壮、伤感,以及与此份悲凉相辉映的英雄气节,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爱乡、报国,饱含深情。
(二)以“为人处世”为核心的社会交际元素
        人自出生之日起就不是以孤独个体身份存在,而是融于社会、融入世界的深蕴集体属性的社会集体一份子。因此,启导人在身心成长过程中善待他人,交互他人,是每个人终身发展的人生课题。在古诗教学中,语文教师从这一角度挖掘古诗词中为人处世社会元素,就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立己达人”品质,让学生深受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交往观,为良性的社会社交环境创设做出贡献[3]。例如,不仅是我们之前学习过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爱共济精神深切呼喊。

待学习的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作者深入了解劳动人民的苦难心理,以及对造成诗中现象的社会根源的分析、体悟。都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既感受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又通过细化的古诗呈现,让学生在体察民生的视角启发中,积累丰富的观察素材。启导学生在内化精神文化财富的同时,在今后的个人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捕捉,良性交际。
(三)以“修身立志”为核心的人格修养元素
        “修身立志”顾名思义就是让人在正向的文化熏陶下,构建正确三观的同时,不断自我完善的、自我提升的发展手段。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语文教师游戏要想以“修身立志”视角做好相应的传统文化元素挖掘,就需要将修身励志的精神内涵与学生现今的人生态度、学习品质等进行联系。而后在多方结合的教学启发下,让学生将自身代入诗词作者,假设自己身处此境时的解决之道,以此使学生收获“感同身受”启示,在接下来的人生问题解决上,能够坦然面对,培养相应的坦然处之、坚韧不懈等精神[4]。例如,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反映的辛弃疾一生忧国报国的深厚情感积淀下的豪气,依然万千奔涌,深厚沉重。这些透过诗词多反映、体现的作者的个人魅力,深度挖掘,必然可以让学生在边学习边体悟的过程中,切实理解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继而滋养自身,保护、传承。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创新古诗教学的传统文化传承
        在古诗教学中引入多媒体,不但可以实效引导学生将上述传统文化精髓内容深刻分析,还可以让学生切实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约束,从“新”与“旧”的碰撞中体会另一层面创新传承,而后直观、具象的理解古诗表达思想,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社会背景等个性解读,有效内化。因此,语文教师应运用多媒体技术展开古诗教学,科学增强传统文化浸润的教学连接性、说服性[5]。例如,在教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时,语文教师带着学生一起观看相关地点的今夕对比图,用镜头语言情境化促使学生“感同身受”,可以让学生结合视觉刺激,对该作品产生自身的独道见解,并用语言加以总结。既体会作者表达的叹世感情,又在边学“古”边用“新”的形式中,了解关联文化历史,切实提升人文素养。
四、开展古诗教学的群文阅读,探究传统文化教育融合传承
        挖掘古诗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不仅要求语文教师自身教学素养提升,真切领悟古诗蕴含的深厚文化精神。还要求语文教师使用新颖的,易于调动学生实际兴趣的教学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体悟古诗中传统文化意蕴。如利用群文阅读形式,让学生在主题明确,可相互讨论的变通形式中,自主走近古诗,阅读古诗,鉴赏古诗。继而与同桌或小组成员相互讲述自身见解。既理解古诗反映的文化精神,又能更加自主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以反映“思乡深情”的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背诵为例,语文教师引导学生群文阅读,让学生从新的理解视角诵读古诗,可以让学生读之动容,议之深切。
结语: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瑰宝,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在初中时期的语文教学中强调古诗教学,就是强调传统文化传承教学。语文教师必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既注重自身古诗教学水平提升,又注重通过情境创设、问题互动、活动导入等挖掘古诗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精髓。使学生在细致感受家国情怀、人生志趣、人生哲理等传统文化元素的过程中,深刻体悟传统文化内涵,继而主动传承传统文化,激励自身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阳华.核心素养下小学古诗教学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38):31-32.
[2]陈苗苗.轻叩古诗大门,浸润传统文化[J].知识窗(教师版),2020,(12):4-6.
[3]沈哲怡.沉潜体悟传承——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摭谈[J].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020,(04):21-24.
[4]区沛娟.关于古诗教学与传统文化德育相融合的思考——以《清明》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20,(23):26-27.
[5]沈丽君.领略古诗之美,弘扬传统文化——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实践[J].小学生(下旬刊),2020,(06):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