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观聪
中央民族大学100081
摘要:康熙年间捐纳制度的开创,是为应对财政危机、筹措军费,缓和民族矛盾、争取汉族人民支持清朝政府,平定三藩之乱、维护国家统一而实行的一项重要制度。康熙年间开创捐纳制度,使满汉之间的关系趋于好转,大量汉族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通过捐纳获得入仕机会,而国家的财政危机得以缓解,增强了清政府的实力,为平定三藩、巩固清朝统治和维护国家统一奠定
基础。但康熙以后,捐纳制度的泛滥也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 捐纳 民族矛盾 财政危机 三藩之乱
一、康熙开捐纳的背景
(一)尖锐的民族矛盾
清军入关以后,建立起以满族为核心中央王朝,为保障满族上层的利益和强迫汉人屈服于清朝的统治,清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压迫汉人的政策,一系列的压迫政策激起了尖锐的民族矛盾。
首先是圈地。“清朝入主中原以后,在军事上进行大规模征服的同时,在经济上以京徽地区为中心实行了大规模圈地。”[ 于海君:《略谈清朝的圈地与退地》,《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77年第1期。]1644年,清军入关后,下令“清查近京各州县无主荒田,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 满族简史编写组:《满族简史》,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55页。]满族贵族的圈地活动开始展开,随后,又下令不论有主无主土地,悉行圈占。此后,在清朝贵族的主持下,大规模圈占土地的行动扩展开来。“到1666年为止,清朝在近京五百里内,东起山海关,西达太行山,南至河间,北抵长城的广大地区中,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圈地,圈占之地达166838倾之多。”[ 满族简史编写组:《满族简史》,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56页。]清朝初期实行的圈地政策,是满洲统治者在定鼎燕京之后,采用强制性政治手段野蛮地掠夺土地的一种方式。是满族入关后以征服者的姿态利用其政治特权掠夺巨额田产,强制实行土地再分配,移植其落后的领主制生产方式的运动。清朝圈地的时间前后延续了几十年,大量的汉族人民的田地被圈占,成为逃往在外的无家可归之人。为反抗清政府的圈地行为,他们有的甚至加入到抗清的队伍中去,被迫成为清朝的反对者。
其次,满族入关后,还实行了强迫汉人“投充”的政策。满族封建统治者圈占大量土地,役使壮丁编庄生产,除了将关外的壮丁迁徙关内外,为了增加庄内的劳动力,又实行了强迫汉人“投充”的政策。所谓投充,就是强迫汉族农民依附于满族封建主,以此来扩大满族的农奴队伍。顺治初年,摄政王多尔衮几次下令,允许各旗收纳投充人为“役使之用”。顺治帝亲政以后,也宣布各旗均可“收贫乏业者,用以力农”。不愿者即以言语恐吓,威势逼胁。在满洲贵族的威胁下,畿辅民人或因田房被圈,无处栖身,或因苛派钱粮无法缴纳,或恐圈地,或恐清廷“屠民”,纷纷被迫投充。清朝法令规定,凡是投充人,不论带地与否,都是主人的奴仆。投充人本身及其所带田产,主人都可以随意处理。投充人和他的子孙就丧失了平民身份,而降为世袭的农奴。“投充成清初之‘恶政’之一。”[ 赵令志:《论清初畿辅的投充旗地》,《河北学刊》,2002年1月,第22卷第1期。]圈地、强迫投充的行为激起汉族农民的激烈反抗,形成了尖锐的社会矛盾。结果在畿辅地方,造成“人心不靖,讹言繁兴,惟思逃窜”[ 张利锁,武雪彬:《清初直隶治理与社会秩序的重建》,《河北学刊》,2020年8月,第4期。]的局面。被强迫在庄田上生产的“投充人”,编入旗籍后,也在大量逃亡,成为满族封建统治者最棘手的社会问题。
最后,强迫汉人剃发。清军进关后,经过州县,强制汉族男子改变传统的束发习俗,仿照满族剃发留辫,即是表示“归顺”清朝,承认满族贵族的统治权。1644年,清廷“强制推行的‘剃发令’引起内地人民的极大反抗,包括已经降服的明朝官兵,都心存抵触”[ 鱼宏亮:《发式的政治史 ———清代剃发易服政策新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 1 期。],为争取到汉人及投降士兵的支持,实现顺利入关的目的,清廷曾一度下令暂缓实行。而在清军消灭了南明弘光王朝以后,认为“天下大定”,于是,1645年6月顺治皇帝再度颁发“剃发令”,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傥有不从,以军法从事”[ 王先谦:《东华录·顺治朝卷 4》,顺治二年六月丙辰条。]。随后,又规定“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 《清世祖实录》卷 17.,顺治二年六月丙寅条。]即京城和各省地方,在接到命令的十日之内,必须完成剃发易服。清廷强制剃发的行为这激起了大量汉族人民的反抗,尤其汉族的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为反对剃发斗争,站在了满族统治者的对立面,加剧了民族矛盾。
满族入关后,实行了大量压迫汉人的政策,上面所列的知识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些。一系列压迫汉族人民的政策,激起了汉族人民以及其他民族的反抗,形成了尖锐的民族矛盾。顺治帝统治后期,压迫歧视汉族人民的政策虽有所改善,但鳌拜等大臣辅政后,这种压迫政策又加剧。因此,至康熙亲政时,仍然面临着尖锐的民族矛盾,威胁着清朝的统治。
(二)严重的财政危机
满族入关之初,天下未定,农民起义政权仍然威胁着满族的统治。再加上其政策上的失误,导致了大量汉族及各族人民站在了清朝统治者的对立面,与清朝进行对抗,造成了反抗迭起、社会动荡的局面。1645年4月,清军进攻扬州,南明弘光政权大学土史可法领导军民进行坚决抵抗。清军渡过长江后,江南各州县义军奋起,先后在江阴、嘉定等地,进行了反清斗争。而后,请军向西南各地进攻,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残部联合南明政权共同抗清,在当地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曾经获得全州、桂林、衡州等战役的重大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者。一直到1664年,大陆上的武装抗清战争才基本上结束。但其他形式的反抗斗争仍在继续进行。长期的战争对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得田地荒芜、人口流亡,而清朝初期所能控制的人口和耕地也有限。“一直到1661年,全国仅有人丁2100万,田地549万顷,仍比明朝减少了很多。”[ 满族简史编写组:《满族简史》,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56页。]再加上在征讨、镇压各地反清起义的巨大军费开支,清朝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式。战争的破坏使得赋税收入不敷军费开支,财政上的困难,威胁着清朝政权的存亡。直到康熙亲政时,财政上的困难仍然困扰着清朝统治者,尤其是三藩之乱兴起后,为平定叛乱,清朝需要筹集大量的军费,财政危机更加严重。
(三)三藩作乱
清廷入关后,为对付李自成的农民军和南明政府的反抗,封云南的吴三桂、广东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为藩王。起初,清朝利用三吴三桂等人镇压反清起义,为巩固清朝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后来,三藩势力坐大,各拥重兵,成为清王朝统治的重大威胁。平南、靖南二藩各有兵力十五佐领,绿营兵各六七千,丁口各两万;平西王所属兵力五十三佐领,绿营兵一万二千,丁口数万。尤以吴三桂功高兵强,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清廷又擢升其部将王辅臣为陕西提督,李本深为贵州提督,吴之茂为四川总兵,马宝、王屏藩、王绪等十人为云南总兵。三藩势力几及全国之半。[ 王光宇:《论康熙时期的三藩之乱》,《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3月,第1期。]至康熙亲政时期,三藩势力的坐大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清王朝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是年十一月,吴三桂起,杀云南巡抚朱国治,拘捕了按察使以下不顺从的官员,发布檄文,自称“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 稻叶君山著,但焘译订《清朝全史》上册第30卷《三藩之平定》,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59页。]。佯称拥立“先皇三太子”[ 稻叶君山著,但焘译订《清朝全史》上册第30卷《三藩之平定》,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60页。],兴明讨清,蓄发,易衣冠,传檄远近,致书平南、靖南二藩及各地故旧将吏,并移会台湾郑经,邀约响应。云南提督张国柱、贵州巡抚曹申吉、提督李本深等随吴三桂反。云贵总督甘文焜在贵州闻变,驰书告川湖总督蔡毓荣,急走至镇远,被副将江义以兵包围,甘文焜自杀,三藩之乱由此开始。“吴三桂起兵后,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河南还有台湾的明郑等地都有汉官、汉兵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一些地区的农民、奴仆都迅速响应”[ 李尚英:《康熙平定三藩及其善后措施》,《安徽大别山文化研究院》,2015年9月。]。三藩之乱的兴起,使全国陷入动荡的局势中,清朝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二、康熙开捐纳的原因
“康熙帝于1667年亲政后,执行了笼络汉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的方针政策。除严密整饬科举制度发挥它的作用之外,更于1674年创立捐纳制度,即允许地主子弟捐银得官,成为科举的一种补充”[ 满族简史编写组:《满族简史》,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68页。]。关于康熙时期实行捐纳制度原因,以往的研究较多的是集中在三藩之乱上,把三藩之乱归结成康熙开捐纳的主要原因,而忽视了自清朝入关以来的社会背景,尤其是清朝实行一系列民族压迫后产生的尖锐民族矛盾。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是清朝前期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清朝入关以后持续的长达二十余年的大小战争,也与这一矛盾有着紧密的关系,这一点不容忽视。因此在研究康熙开捐纳的原因时,就很有必要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满汉矛盾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缓和满汉民族矛盾,争取汉族地主支持
康熙时期,开创捐纳制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要缓和清军入关以来由于长期实行不当的民族政策而造成的尖锐民族矛盾,争取汉族人民尤其是地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支持,让汉族地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清军入关以后,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调节满汉关系、缓和满汉矛盾。如顺治帝多次宣称“汉满官民,俱为一家,不分满汉,一体眷遇。”[ 《清世祖实录》卷15,第31页。]“满汉人民,皆肤赤子,不无二视”[ 《清世祖实录》卷90,第5页。]等。在内阁、六部及大理寺、国子监等中央部院,大学士、尚书、侍郎、祭酒等职,都有汉人但任。道府以下的地方官中汉人也占有较大的比例,但“在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中,满官占有重要地位。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虽各有数目相等的满缺和汉缺,同样职位的满官,职权重于汉官。”[ 满族简史编写组:《满族简史》,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55页。]实际上,清朝朝廷里还是以满族官员为核心,就人数上来说,满族人口远远少于汉族,其官员的比例却与汉族官员相等,实权也掌握在满族官员手中。在这种官员比例的分配下,大量汉族士人失去了入仕做官的机会。进升通道的阻塞使汉族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对清朝失望,站到了其对立面。此外,清朝圈占民田、强迫汉人投充为奴、强制剃发易服等政策的实施,伤害了汉人的民族情感,增加了他们对清朝统治者的怨恨。
康熙亲政以后,开始实施缓和民族矛盾的政策。如1669年,康熙宣布“自后圈占民间房田,永行停止。至今年所已圈占者,悉令还给民间”[ 《清圣祖实录》卷30,第8页。
],解决圈地带来的严重问题。同时对投充行为进行矫正,改变鳌拜辅政时期歧视汉人的政策,重用汉人。康熙初年实行的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满汉民族关系有所缓和,但并没有使满汉关系彻底变好,尖锐的民族矛盾仍然存在。也正是在这种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下,三藩发动叛乱后,在吴三桂的鼓吹下,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河南、台湾等地的汉官、汉兵、少数民族上层人士都迅速响应。使得战乱的规模迅速扩大,尤其是汉官、汉兵、汉族地主阶级和及其识分子以及少数民族上层人响应叛乱的行为,对清朝统治造成的打击往往更大,更具有威胁性。这就迫使清朝统治者必须采取一定措施来缓和民族矛盾,扩宽汉族地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上升途径,争取汉族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支持,维护清朝统治。
(二)解决财政困难,筹集军费
财政危机是清朝入关以来长期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康熙亲政以后,这个问题同样十分严重。而康熙开捐纳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在于解决财政危机,为平定三藩之乱筹集军费。前已论及,入关初期,清朝统治者为了镇压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不断扩充军队,兵多饷增,给清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再加上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破坏,使得国家赋税收入大大减少,财政入不敷出,军费问题日益严峻。
顺治初年,“国家钱粮,每岁大半,皆措兵恤”[ 王光宇:《论康熙时期的三藩之乱》,《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3月,第1期。]。到顺治末年因战争主要集中在边远的云贵和闽浙地区,军费的支出更加增多,以致“合计天下正赋,止八百七十五万余两,而云南一省需银九百余万,竭天下之正赋,不足供一省之用”[ 《清世祖实录》卷136。]。由此可见,当时财政危机的严重性。面对三藩掀起的叛乱,清朝急需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筹措军费,解决战争中的财政问题。康熙开创的捐纳制度,就是为解决财政危机而实行的重要措施。但仍然需要说明的是,平定《康熙初年有关捐纳御史奏章》中所言:
臣(陕西道监察御史胡三祝)惟黄运两河工程浩大,大小宫员捐助银两一千两者准加一级,以次照银数纪录,此盖因两河工程告急,司农钱谷不敷,不得已为一时权宜之计。
臣堂官臣严坑原少卿,康熙十一年九月为遵旨察议具奏事降一级罚傣一年留任,康熙十二年五月太仆寺少卿严坑捐助河工银一千两,照例加一级准其抵销前降一级,曾未逾时得升臣衙门金宪,今已俨然总宪贰卿矣。
巡视西城江西道监察御史何凤岐谨题,为捐纳固属急公,官守不可屡易,谨陈比例变通之法,以鼓急公,以裕兵饷事。
巡视西城江西道监察御史何凤岐谨题,为部员塑滞已极,捐纳守候无期,亚请酌议疏通之法,以复旧制,以鼓人心事。[ 方裕谨选编:《康熙初年有关捐纳御史奏章》,《历史档案》,1993年7月。]
相关捐纳奏章,此处仅列举几条,以做参考。从以上所列几条中,亦可以看出,康熙初年,国家财政的拮据和开捐纳的迫切性,三藩之乱爆发后,筹集军费、解决财政危机的问题变得更加急迫。面对这种情况,康熙帝于1674年创立了捐纳制度,捐出身、捐实官、捐复、捐免等相继得以实施。
总的来说,康熙年间捐纳制度的开创,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开创的原因不是一个“三藩之乱”能解释的,而是清朝入关以来的民族矛盾和财政危机的共同驱使下的结果,三藩之乱的爆发,只不过加剧了清朝面临的危机,成为了捐纳制度创立的催化剂。
三、开捐纳的影响
(一)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清朝统治
捐纳制度开设后,大量的汉族地主和知识分子或通过捐官的方式成为了王朝的官员,成为清朝统治者中的一员。康熙十六年,捐纳最多者莫如知县至五百余人。[ 宋宜德:《清史列传》卷8。]往后,捐官者日益增多,成为清朝官员的主要来源之一。或通过捐出生以提高自己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如《总管内务府为曹顺等人捐纳监生事咨户部文》中所见:
郎中曹寅之子曹顺,情愿捐纳监生,十三岁;
郎中曹寅之子曹颜,情愿捐纳监生,三岁;
三格佐领下南巡图监画曹荃,情愿捐纳监生,二十九岁;
三格佐领下南巡图监画曹荃之子曹服,情愿捐纳监生,二岁;
三格佐领下南巡图监画曹荃之子曹螟,情愿捐纳监生,五岁;
都虞司所属住玉田县镶黄旗鹰户刘勋之子刘成章,情愿捐纳监生,六岁,北京汉人;
都虞司所属住玉田县镶黄旗鹰户张文芳之子张昙,情愿捐纳监生,十八岁,北京汉人;
鞍锡管领下住蔡村收豆人季秀之子兆儿,情愿捐纳监生,十七岁,北京汉人。[ 《总管内务府为曹顺等人捐纳监生事咨户部文》,1984年4月。]
在捐纳制度的影响下,许多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得以跻身官场,“地方长官很大一部分都由汉族知识分子担任,汉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有了广泛的出路,他们充分地支持清朝政权,满汉统治阶级间的矛盾有了缓和。”[ 满族简史编写组:《满族简史》,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68页。]
清前期的政策阻塞了汉族地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上升通道,造成了尖锐的民族矛盾。康熙整饬科举制度,开创了捐纳制度后,打通了知识分子的上升之路,许多汉族地主和知识分子通过捐纳获得了上升的机会,满汉之间的矛盾得到缓和,汉族的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成为了清王朝统治者中的一员,拥护清朝的统治。这有利于改变清朝前期统治不稳的状况,巩固了清朝的统治。
(二)为平定三番奠定经济基础,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康熙开捐纳是在三藩之乱的推动下实行的,三藩之乱爆发之前,清政府就已经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赋税收入入不敷出。三藩之乱爆发后,清政府的财政情况变得更为窘迫。捐纳的开创有效的缓和了这一危急局势,为平定三藩之乱筹集了大量的银两与物资。康熙年间对捐纳官员的银两进行了系统的规定:
军需捐例规定:(1)捐虚衔捐出身。笔帖式等捐银二百两给八品顶戴?包依佐领子弟照例捐银准为监生。(2)捐革职起复。因公诖误及江南抗粮案内革职官员 内外四品以下者及进士、举人、生员俱准捐复?照原品录用。(3)捐中书与知县。进士捐一千两以中行评博及内阁中书用;举贡分别捐银一千两、两千两以知县用。(4)捐免候选。汉人候选各官 自通判、知县、州同、州判、县丞、经历、主簿等分别捐银五百至二百不等俱准先用?候选州同州判经历捐一千两者以知县用 捐一千五百两者以知县先用。
赈济捐例:(1)外官告病起复捐纳。文职自道员至佐贰、武职自副将至守备 分别捐银四千至五百两不等。(2)贡监捐纳知县。贡监生充教职未考职捐一千两 官监生捐一千二百两?监生准责已考职者捐一千五百两 例监未考职者捐一千七百两 俱以知县用。(3)进士捐五百两以内阁中书用。(4)廪生捐三百两准作岁贡。[ 刘凤云:《战事中的非常规捐纳——论康熙朝平三藩开启的捐纳事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从这些规定中可以看出,捐纳官员的价格是十分高昂的。吏部侍郎宋宜德在康熙十六年(1677)疏称:“计开例三载,所入二百万有余,捐纳最多者莫如知县至五百余人。[ 姜守鹏:《清代前期捐纳制度的社会影响》,《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在康熙十三年至康熙十六年间的三年间,仅知县捐者即达500余人,捐纳所入达200余万,而其他未进行统计,由此可见捐纳之盛。此外,在平定三藩之乱中,捐纳还表现为捐粮、捐船、捐马等战时紧缺的军用物资。
“在平三藩的战役中捐造战船是当时湖广主战场最重要的捐项”[ 刘凤云:《战事中的非常规捐纳——论康熙朝平三藩开启的捐纳事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清军与吴三桂的主力部队在荆州与岳州形成隔江对峙的局面后湖广便成为清军平叛的主战场由于荆岳一带江河湖泊纵横交错因而水战多于陆战战船便成为交战双方不可或缺的重要军事装备。在这种情况下,造办战船成为了一项紧急任务。水战需要制造大量的船只,旧式船只造价尚且“每只工料银二千一百余两”而当时的鸟船约比旧式船只长大,其造价之高可想而知。况且在战争中,船只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光造船就是一笔天大的财政开支,而这一部分开支就主要是由捐纳者承担的。如康熙十六年,张朝珍等造船的所有经费都出自“捐纳”且自身也承担了捐纳的主要款项。再如慕天颜题名以“捐措银四千两委员解楚 就近办料修造”即拿出捐纳银两赴湖南修造二十只船的大桅。此外,在船只的维修的费用也主要来自捐纳。
总之,在平定三藩期间,捐纳制度的实行给清政府带来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保障了清朝的军需供给和军费开支,为清朝平定三藩之乱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在那样特殊的情况下,捐纳制度的实行保障了清军的胜利,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三)消极的影响
在短时间内,捐纳制度的实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应,但是,捐纳制度始终不是正规的选官途径,时间一长,其弊端就逐渐显露出来。“清代官吏出身有正途和异途之分,由科举、贡生、荫生出身者为正途,捐纳是正途之外的”[ 茹佳楠:《简评清朝捐纳制度》,《黑龙江史志》, 2014年第3期。]。此外,捐纳的汉人虽得授实官,却仍有诸多限制,捐官者只能做候补官员,不能考选科、道官。但是此规定并不包括满人,在实施过程中主持者或急功近利或营私舞弊往往视章程为形式,造成了选官制度混乱。而捐纳本身对正常的选官制度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四、结语
康熙时期捐纳制度的实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打通了地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上升之路,许多汉族地主和知识分子通过捐纳获得了上升的机会,满汉之间的矛盾得到缓和,汉族的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成为了清王朝统治者中的一员,拥护清朝的统治。这有利于改变清朝前期统治不稳的状况,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其次,在平定三藩期间,捐纳制度的实行给清政府带来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保障了清朝的军需供给和军费开支,为平定三藩之乱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在那样特殊的情况下,捐纳制度的实行保障了清军的胜利,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最后,我们也需要看到,康熙以后,由于捐纳泛滥,也给清朝的政治和社会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破坏了传统的科举选官制度,损害清朝吏治,造成了官员冗滥。
姓名:李观聪 性别:男 籍贯:云南镇雄 职称:在读研究生 学历:研究生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