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艳
淄博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 淄博 255314
【摘要】淄博职业学院“三三四”混合式教学模式,即按照高职课程的A、B、C三种类型,将混合教学改革课程按照成熟度分为初级辅助型混合、中级典型混合和高级创新型混合三个层次,教师的混合教学改革能力分为入门级、普通级、高手级和研究型四个层级。对课程实施分级管理,对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循序渐进,逐级提升,通过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三教”改革;信息化;混合式教学;
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决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生产衔接不够深入、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信息化素养欠缺、课程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淄博职业学院颁布了《专业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信息化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了《淄博职业学院混合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标准》,围绕教材、教师、教法改革,探索实施了“三三四”混合式教学新模式。
一、“三三四”混合教学模式
1.聚焦教法改革,分“三类型”、“三层次”实施混合教学改革
结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特点,按照A、B、C三种课程类型实施混合教学改革。对课程进行分类管理,针对课程的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不同教学改革需求,制定不同的指导性文件,优化线上线下教学活动与策略,依托活动、项目、情境等载体,探索实践案例分析、调查调研、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沙盘演练等教学方法,杜绝千篇一律的规定模式,打造高效的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形态课堂。
按照课程实施混合教学改革的成熟度,将混合教学改革课程划分为初级辅助型混合、中级典型混合和高级创新型混合三个层次,建立层次递进升级体系,并从线上与线下两个维度,对每种类型应具备的实施条件和教学环节制定具有详细观测点的改革实施标准,为课程改革实施的效果评价提供了依据。
2.聚焦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打造“四层级”教师团队
从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三个层面着手,聚焦教师重组教学资源、重构教学流程、重塑课堂生态、重建评价体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制定《教师混合教学改革能力评价标准》,精准确定入门级、普通级、高手级和研究型四个层级,构建“混改理论理解深化-教学设计能力进阶-技术应用能力进阶—混合教学改革研究能力进阶”的能力递进式通道。分层次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组织实施、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信息化教学研究等专项培训,打造了能力完善、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3.聚焦教材改革,打造新形态立体化教学资源
开发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接学习领域模块化课程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产教融合型教材。结合“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加强课证融通,将新业态、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做到教材内容与产业发展俱进,推动教学、实训的融合,学习、生产的融合。
开发“纸质教材+数字化教学资源”立体化教材。将原有纸质的平面化教材改革为线上线下一体化,文字图片与动画视频一体化的新形态教材,通过扫描“二维码”或网络连接的形式呈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动画、图片、视频等)。
建设内容新、环节全、覆盖广、可扩展的多功能数字化教学资源。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理念,以拓展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在充分调研分析学生学习基础、信息素养、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建成了覆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考核评价、教学反馈等所有教学环节的教学资源。针对职业教育特点,重点建设具有智能化、开放性、扩展性、兼容性、前瞻性的仿真实训系统,构建助教、助学、助练、考核、评价等功能全面的仿真实训体系,形成了知识传递的立体化载体。
4.管理精准化,服务个性化,助力“三教”改革深入推进
制度保障,标准先行,基于AI、大数据,创新泛在化、精准化的教学、学习、管理和服务。建设“三中心一平台”(即专业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和质量管理平台),构建专业建设水平、人才培养状态、教师教学全过程、学生教育全过程四个模型,形成校、系院、专业、课程、个体(教师、学生)五个层面的决策数据,使“三教”改革推进决策更科学,目标更明确,管理更精准,服务针对性更强。
二、成效分析
1.建成了一批混合教学改革课程,促进了基于信息化和学习行为大数据的教法改革。
建成了混合教学改革课程363门。其中A类课程9门、B类课程340门、C类课程14门。根据《混合教学改革课程评价标准》,经系部、学院两级评价,认定了“初级辅助型混合”课程218门、“中级典型混合”课程145门。
教学过程开放化程度显著提高。数字实验校建设以来,在线教育综合平台THEOL累计访问量增加2350万余人次,总量达7985万余人次。注册课程增加6589门次,总量达20014门次,其中活跃课程数占课程总数的85.3%。教师用户1759人,其中教师活跃用户占比达98.8%;学生用户88429人,其中学生活跃用户占比达94.6%。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升。根据混合教学改革课程平台统计数据,学生参与混合教学改革课程线上交互达151.5万人次,其中阅读教学材料113.2万次、提交作业与测试22万次、发表主题与参与答疑讨论11.7万次、即时问答2.5万次、头脑风暴1.1万次。
2.打造了一支信息化教学团队,提升了教学效果
组建了一支能力递进、结构合理的信息化教学团队。根据《教师混合教学改革能力评价标准》,评定“入门级”教师372名、“普通级”教师244名、“高手级”教师112名、“研究型”教师22名。学院现有国家级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9个;万人计划人才、国家教学名师2人,二级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29名教师获省级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在各类教师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23项,省级奖项27项。
混合教学改革效果显著。根据平台统计数据,学生出勤率提高了3.2个百分点,课堂活跃度提高了14.5个百分点,考核合格率提高了10.3个百分点;根据调查问卷,学生对混合教学改革实施的整体满意度达到92%,94.5%的学生学习获得感更强。
3.建成了一批立体化教材,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构建了国家、省、院三级教学资源体系。产教融合,课证融通,学训一体,线上线下一体,开发了内容贴合产业发展的融合型立体化教材200余种。主持建设了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项、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21项、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项,建成了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省级以上精品课程94门、省级以上精品资源共享课30门,建设院级示范性专业教学资源库17个、以3D动画为主要展现形式的虚拟仿真教学软件68项。
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2017年以来,学生共获省级及以上大赛奖项695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9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2项;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9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19项。根据麦可思报告数据,学院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5%。
4.形成了一套标准与机制,保障了“三教”改革有序推进
形成了一套有效支撑“三教”改革实施的标准与机制。基于“334”混合教学改革模式运行需要,建立了《A、B、C类混合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标准》《混合教学改革课程评价标准》《教师混合教学改革能力评价标准》三个标准文件,修订了《教学管理规范》《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教学工作量认定管理办法》,促进了我院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为同类院校信息化教学工作推进提供了参考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