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瑶 刘作霜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北碚 400700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低年级的课堂管理中,存在很多纪律问题,各种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层出不穷,但教师在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管理时采取的方式方法往往针对性不强,教学难以有效的施展。为改善课堂纪律,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结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分析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行为特征,从而找到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儿童心理;小学低年级;课堂问题行为;课堂管理
一、小学低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现状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主要体现在外显性课堂问题行为和和内隐性课堂问题行为。通过课堂观察和教师访谈发现,小学低年级外隐性课堂问题行为主要包括:交头接耳、打闹、发出怪声、看课外书或画画、抠手指 、玩东西、多动;小学低年级内隐性的课堂问题行为主要包括:害怕回答问题、厌恶学习、焦虑烦躁、发呆走神。
二、小学低年级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是在成长和发展中的,所以在课堂上出现各种课堂问题行为也是正常现象,出现这些问题行为的因素有三个大的方面:家庭、学校、社会。本文主要从学生层面和教师层面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分析问题行为出现的原
因。
(一) 学生因素
1. 认知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的认知发展板块可以得知,小学低年级儿童容易被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很少能够有的目的的控制自己的感知活动,抗干扰能力较差,在课堂中很难保证长时间的听讲。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如果在课堂中出现较多的抽象性的知识,低年级的学生很容易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就比如出现发呆走神的课堂问题。由于学生之间的认知发展水平不同,在课上对教师所讲授知识的接收速度和领悟程度也不一样,认知发展较快的学生提前完成了学习任务,就容易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比如交头接耳,出现外在的、影响他人的行为;而有的学生掌握得比较慢,需要教师反复多次的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和退缩情绪。
2. 缺乏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是要有具体的情景才能完成想象,在教学中,特别是语文课堂,需要学生的再造想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课堂缺乏生动性,学生是很难按照要求完成想象内容的,反而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的现象。
3. 自我控制能力缺失
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学生的遗传因素都影响着学生自控能力的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意志力薄弱,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不强,遇到事情不能理智思考,容易冲动,低年级有少部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不错的,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在发育上存在一些缺陷,导致他们相比于正常学生更容易出现课堂问题行为。
(二) 教师因素
1. 教学方法不恰当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连续注意的稳定性在5到15分钟之间,且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而出现注意力的分散。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方法一定是具有多样性的,
这样的课堂会降低问题行为发生的概率。但有些老师没有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单一的讲授法,课堂缺乏趣味性。学生容易觉得课堂乏味无聊,从而做出一些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
2. 课堂管理规则缺失
如果没有合理的课堂管理规则,当课堂问题行为出现时,教师长期没有采取适当的解决办法,会降低教师的威信,与此同时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也会越来越多。
三、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
(一) 采取丰富有趣的教学形式
大部分的低年级学生喜欢依赖教师和教师互动,所以要调取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的前提是教学方法的正确选取。
1. 选择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方法
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水平比中高段的学生缺少抽象概括性的能力,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水平不高,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情和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低段的小学生他们认识事物主要是从直接感触的事物中获取经验,如“摸一摸”“嗅一嗅”通过感官来认识事物。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多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式教学内容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2. 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
低年级的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他们能够连续注意的时间为5到15分钟所以教师最好将教学的主要内容放在课堂的前二十分钟,选择更创新,更有趣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中途可以安排学生们小组讨论,或者播放一些拓展教学内容的小视频等,对于学生来说这算得上是一种大脑的放松和休息。后面接着上课时,学生也就能够继续集中注意力听讲。
3. 运用多样有趣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讲授法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容易感到课堂枯燥无味,让低年级的小学生一直安静的坐在座位上听讲显然是很难让他们按照要求做到的。所以教师在尊重学生学情的情况下应当尽可能的采取多样有趣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将一些小游戏加入课程中,比如“开火车”、“快指快读”、“埋地雷”等方法,这样更有利于师生互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的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二) 制定课堂规则
合理的课堂规则,对课堂纪律的维持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率。
1.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在制定课堂规则时,教师应当首先对班级全体学生有所了解,低段的小学生
年龄界定正处于兴趣广泛,活泼好动的时期,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里的道德认知来看,他们正处于道德他律的阶段,需要制定课堂规则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小学生活动的需要以及小学生的权利等都是制定课堂规则时要考虑到的,规则的制定要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2. 共同制定班级管理规则
通过班会,教师和学生们共同参与讨论,共同制定出课堂管理规则,列出存在哪些课堂问题行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商议如何避免和解决此类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一一记录,教师在根据学生提出的建议整理和修改出一套完整的课堂管理规则明细。
3. 按照规则给予奖惩
小学生思维活跃,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上的奖惩能激励学生做好自我管理和约束。将课堂管理规则的奖惩执行到位,有利于教师树立威信,课堂管理更加有效。
(三) 培养学生自控能力
面对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光靠教师的管理是不够的,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才能更加有效的减少课堂问题行为出现的概率。小学低年级学生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较差,容易产生冲动,意志和毅力都比较差,自我管理能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需要教师长期的引导和学生的坚持,使学生们在课堂规则的约束下逐步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学生每周都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明确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之处,同时通过每周的班会等形式对每周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嘉奖,让学生们意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四)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个性,是能使学生得到发展的。只有在足够了解学生,教师才能知道班上哪些同学是需要多加关注的,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兴趣、意志、气质等个性实施教学,尊重差异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 郑倩. 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堂行为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0.
[2] 何秋菊.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应对策略研究[D].广州大学,2012.
[3] 王灵珊. 社会性别视角下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D].西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