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就要试着把自己当一个学生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第11期   作者:夏冬梅
[导读] 一年之前,我怀着对教育行业的无限热情和美好憧憬来到了冻撒哈你中学。
        夏冬梅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东山中学  215100
        今年是我当老师的第二年。
        一年之前,我怀着对教育行业的无限热情和美好憧憬来到了冻撒哈你中学。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无论是同组的老教师还是学校的其他教师都会有意无意地告诉我们“今年的新教师很棒”,“新来的语文老师真不错”。于是,我就以为自己真的听不错。
        9月28号和同事闲聊,说着开公开课的一些情况,吐槽学生公开课的时候都变成了哑巴。慢慢的,开始讨论公开课时,玻璃后面听课老师的状态。也从同事口中知道了原来自己上公开课时,基本上老教师都处于漫不经心和随口闲聊的状态,按照同事的话就是“老教师一眼就能看穿你这节课要上什么,你的课没有吸引力他们为什么要听?”“没有吸引力他们为什么要听”这句话就像一盆冷水浇醒了当时不自知的自己。当晚我在自己的教学日记本上写下这样的一段话:
        回想之前听老教师的课,基本上每次都很有感触。或沉浸在贺老师营造的情感意境之中;或羡慕非老师课堂上的激情澎湃;或惊讶山老师对文章的解读为什么如此的深刻……同年的新教师也逐渐探索出了自己的风格。虽然曾经戏谑“我的特色,就是没有特色”,但还是会茫然的问自己“你有什么特色?”、“你的课堂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你为什么不去改变?”或许当老师,就要试着把自己当个学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次的事情唤醒了舒适区中的自己,但真正的打破却是在十天之后的一次小组汇报。那次小组汇报的内容是关于老舍的《茶馆》,全班被分成了7个小组。像学生一样,我坐在了小组汇报人的座位上。前两个小组一方面因为新鲜,一方面因为汇报人的互动,学生配合度和班级气氛都是不错的。我坐在下面观察学生,基本上他们都在跟着汇报人的思路思考。接下来的第三小组,汇报人刚上去我就发现了问题:他太放不开了,声音很小,基本上没有与台下学生的眼神交流,只顾讲自己的,并且语速很快,语气没有轻重缓急之分。环顾四周,学生或疲态尽显,或左顾右盼,完全没有了前两组的认真度和参与度。但台上的汇报人还在继续自说自话。台下的我,坐在学生的位子上,也像学生一样,疲惫、分神、开小差。直到汇报人“这就是我们小组的汇报,谢谢大家”把我拉回了课堂。看了下手表,发现我已经走神5分钟左右了。老师在课堂上竟然走神了,这是我自己也不敢想的。
        有感于这次的汇报,我又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第三组的汇报人在自说自话的时候,我很悲哀,因为我仿佛看到了有时候的自己。我们抱怨学生不愿意听课,学生不写作业,学生坏习惯很差,但有时候是我们的课堂没有吸引力,是我们的作业让他们没有兴趣,是我们没有教他们培养好的习惯,甚至放弃了他们。

像学生一样坐在台下听课,才能真切的感受到,学生究竟想要什么样的课堂。所以当老师,就要试着把自己当学生。
        费斯汀格认为“生活中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的,而另外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决定的。”我们不能改变学生的行为,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虽然很多人认为我们不应该抱怨,但是抱怨如果可以缓解你的不良情绪,那就去做。但不要只有抱怨,没有改变。今天起让我们改变自己,走下讲台,像个学生一样,坐在台下。或许就能明白自己有多糟糕,明白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听课。
        这两次的事情之后,无论是日常交流还是知识交流我都尽量让自己像个学生一样。像个学生一样,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像学生一样,寻找他们的兴趣点,让语文课堂显得不那么枯燥。
        一周之后我们学习了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的第二单元,选文涉及儒家、道家和墨家的相关思想。说实话,这种深厚的传统文化选文一直是学生不愿意学、老师不愿意教的。因为它晦涩难懂,没有趣味性,教得不好就会变成刻板的说教,更不要提指望学生传承古代优秀思想了。为了让学生走进传统思想,与几千年前的哲人发生思想上的碰撞,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我首先思考的是“如果我是学生,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会得到什么?只是简单的字词句的意思吗?”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认为比起简单的字词句我可能更多的是想知道学习了这篇文章对我的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或许才是所谓的“剩下的”东西,这才是教育。所以从那之后,在教学中一直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比如学习《论语》十二章的时候,我让他们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去思考自己是否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活中什么样的人算是“文质彬彬”等等。儒道两家选文的学习,我们不仅打开了语文书,也打开了历史书、政治书,学生兴趣也因此明显提高。当晚有同学在自己的《论语》读后感中写下了这样的话: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值得我们一生去学习、感悟和实践。经典作品之所以伟大,在于它仍然可以指导我们现在的生活。
        但也有学生在学习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后认为,“现在的社会,物欲纵横,我在乎钱财,不能做到只知道道义……所以我或许是个小人。”我后来在课堂上戏谑到“学习了一篇儒家经典,得出了一个大胆的结论——我是个小人。这不是我的目的,所以今天让我们来了解孔子的金钱观。孔子是否真的不在乎钱财?我们是否真的是个小人?”学生们一听到“金钱”二字,两眼发光,这节《孔子的金钱观》的课堂基本上就成功了一半。课后学生在周记中感叹“语文课要有风花雪月,但语文课不仅仅只有风花雪月,语文课原来也可以‘谈钱’,而且还是孔子眼中的钱。以前觉得孔子离我们很远,现在觉得他离我们近了一些。我们踮起脚尖,够一够,或许也能成为孔子眼中的‘君子’。”当老师,就要试着把自己当个学生,既然现在很多人都在谈钱,语文课为什么不能谈钱?不妨借着语文课的机会,给学生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这对他们此后的人生也是受益良多的。
        我的这颗教育之树刚刚长成,我有时候看看别人,有时候审审自己。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