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孩子 关注未来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第11期   作者:罗秀娟 张守武
[导读] 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必须具备德才兼备的品格。
         罗秀娟 张守武
         城南镇中心小学 安徽六安 237126
         【摘要】
        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必须具备德才兼备的品格。在这一品格的养成与完善过程中,作为人生第一任老师的父母起着极大的作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很多家长都已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中却往往忽略教育的主体能动性,因沟通不畅造成家庭教育中的很多矛盾,并使家庭教育陷入被动和僵局。因此,正视沟通的重要性,不断探索解决沟通不畅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是每一位家长应该不断思考的重要课题。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探讨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起妨碍作用的几个因素,希望能给家长朋友们起到借鉴的作用,为促进孩子的教育成长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家庭教育 人生价值  方法  德育 因素
 
         渴望儿女成才,天下父母同心。尤其是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日渐分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因此人们对子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年轻的父母们对家庭教育更为重视,更加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成长与成才的重要性。许多家长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转变家教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在教儿育女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也有不少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抱残守缺,方法失当,尽管为孩子的成长操碎了心,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甚至出现了追悔莫及的偏差与失误。
        笔者综合近年来的家庭教育状况,发现在家庭教育中妨碍孩子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因素,现就这些社会常见家庭教育现状及负面原因展开论述。
        一、完全依赖学校,忽视教育子女的家庭责任
        有些家长糊涂地认为:病人要大夫看,孩子要老师管。因此,他们完全寄希望于学校,甚至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他们只负责在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物质需要,而忽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与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孩子的教育,学校固然有主体责任,但家长也不能撒手不管,双方应该各尽其责,相互协调与合作,共同做好各自的教育工作。一个负责任的家长,即使在文化学习上辅导不了孩子,也要在待人接物等方面模范言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生活中,常见一些家长,不看过程只看结果,平时不注意督促管教,一旦孩子出现问题,除了大打出手,就是口吐秽语,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丧失了自信和勇气。有的家长甚至还给孩子灌输如何“搞关系”“占便宜”等利己自私的价值观。还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在学习上帮不上孩子的忙,就在经济上给他们更多优厚的关照。无论是在吃、穿、住、行,还是其他方面,花钱很是慷慨。特别是近年来,学生穿金戴银的比比皆是,很多学生都配有手机,而且有的档次还很高,消费水平就连一些成人也望尘莫及。
        二、粗暴施教,孩子的心灵受到摧残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心理学研究表明,粗暴施教,会有两种后果:一是使孩子形成懦弱、胆怯的退缩型心理人格特征;二是在孩子心灵深处播下暴躁和残忍的种子。这种子积攒到一定程度,一旦爆发往往会产生不可估量甚至灾难性的后果。
        为什么有的孩子不愿让父母参加家长会?为什么有的孩子对考试成绩以谎言遮掩?为什么有些天真活泼的孩子渐渐变得沉默寡言?为什么会发生学生出走、甚至自杀的悲剧?究其原因,几乎皆因学习成绩的压力,使刚刚涉世的孩子愁眉不展,忧心忡忡。儿童的心理尚处于脆弱阶段,就像鲜嫩的花朵经不起疾风暴雨的吹打一样。他们的幼小心灵是很敏感的,自尊心也很强,家长的棍棒教育,无形中造成父母子女之间的隔阂,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对成绩差的孩子,简单粗暴不行,放任不管也不行。知儿要知心,只要找准原因,循循善诱,一时成绩跟不上的孩子赶上来并不难。花点心思,给孩子一个机会,花点时间听听孩子的倾诉,很多时候比打骂更有效。
        三、有爱无教,娇子过头反害子
        鲁迅在探讨中国的家庭教育时说:“中国的一般家庭,教育孩子时大抵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任其飞扬跋扈,一点也不管,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主,但是到了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其二是给以冷遇或呵斥,认为是教育的成功,待放他到外边去则如才出樊笼的小禽,他绝不会跳跃的。”鲁迅最后下结论说,这是中国教育的普遍危机,但我们家长还是未能清醒过来,他们依然在沿袭着两种有害无益的教育方式:要么简单粗暴,施以拳头或棍棒;要么溺爱、迁就、袒护、放纵。当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辈、祖父母辈多少双眼睛都盯着一个孩子,很多家庭常常对孩子娇生惯养,视为“掌上明珠”“天之骄子”,对他们百依百顺。殊不知,这种近乎缺乏理智的爱,掩饰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缺点,致使孩子养成了自私、任性、依赖性和意志薄弱等很多不良个性品质,最终反倒是害了孩子。有经验的家长知道,医治 “包办代替”的毛病,倒有一剂良药:凡是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妨懒一点,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
        四、注重智力,轻视孩子德育培养
        教子成才,先要教子成“人”。可惜并非每一个家长都懂得这一道理。应试教育,很多时候让教育陷入了单一的唯分数怪圈。结果致使许多孩子的素质得不到全面培养,身心“发育不全”。可以想象,这样的孩子不仅难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甚至连自身生存也成了问题。实现人生价值没有“才”不行,但是有“才”无“德”也万万不行。正如司马光所说的那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知识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道德是灵魂和方向,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我们常说环境塑造人。人要适应环境,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估量自己。近年来,社会中关于学生因压力大而自杀,未成年孩子犯罪的现象也越来越频繁的报道比比皆是,这是值得整个社会思考的问题。我们应当教会孩子,当挫折来临时,要为自己困惑、焦虑的心理冲突找到一个宣泄和平衡的路径,就像一个人迷了路要问路一样。当面临挫折、困惑时,应该多同家长和老师进行交流。而此时,家长与老师也应该给孩子正确的引导,不宜孩子在原本脆弱的心灵上再施重压。不少学校和家长,眼睛都盯在“分”上,常常单一地以学生的成绩定优劣,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作为家长眼光要看得远一点。培养孩子,要着眼于孩子的未来,立足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切不可让一个“分”字蒙蔽了双眼,挡住了视线。成功的教育是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单纯的抓智育,忽视德育和体育是不符合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标准,更不用说要求更高的培养创造型人才。因此家长应该更新观念、克服片面的教育观,纠正只抓智育,忽视其他教育的不良倾向,全面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
        五、外界污染,疏于防范缺引导
        青少年学生处于性格养成和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成长时期,他们思想活跃,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兴趣。家门内外、街头巷尾,游戏机、网吧、歌厅……然而,五光十色的世界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对孩子形成巨大的诱惑和冲击。父母倘不能引导孩子辨别良莠、激浊扬清,孩子难免会近墨者黑,出现这样那样的成长中的问题。
        一名合格的家长,不能只顾孩子吃饭、睡觉、上学,更要关注孩子的生理、心理和思想的变化。孩子到了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大,躁动不安、宣泄欲强,易入危途,家长应多关心引导。而对于万花筒般的社会,则更要留神,时刻警惕孩子受到不良现象、行为和文化的污染。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总而言之,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长辈应不失时机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既要关心他们成长,更要关心他们成人,要教导他们正确地认识人生,踏踏实实的做人,要不断地将美德的良种撒向他们的心田,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姓名:罗秀娟  性别:女   民族:汉   最高学历: 本科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邮编:237126 单位:城南镇中心小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