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月10期   作者:田永红
[导读] 情感教育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田永红
        河南省漯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牛赵学校     462300
        摘要:情感教育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使教学过程优化的强大驱动力。文学作品的本质是“始于情感而终于情感的”,所以情感是语文教学艺术的重要特征,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用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渗透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在讲授新课时,用激情的语言导入,打动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
        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语文教学也一样,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就应充分发挥情感渗透的主导者作用。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巧妙地设计新颖独特的导入语,可以起到一鸣惊人的效果。课文蕴涵的情感有的强烈,有的激昂,有的深沉,有的喜悦,有的悲伤等等。教这样的文章,先适当调控一下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用充满与作品内容一致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它不仅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且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焕发出强烈的学习愿望,因而饱含激情的导入语,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一个好的课堂导入,有可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一段音乐、一个表演可能使学生内心愉悦,一幅画面、一个好的问题也可能使学生思维异常活跃。
        例如在教学《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可以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的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古人云:“情乎于辞”,在授课过程中,我运用深情的语气、沉痛的音调、缓慢的速度和恰当的停顿等方法来控制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生动而形象地传达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新鲜感,更使学生的情感为之振奋。
        二、在教学中,用变化多姿的语言充分陶冶学生的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中学语文教材里的作品都是情文并茂的精品,那些情景交融的诗歌,催人泪下的散文,令人感慨万分的小说,比比皆是。它们都不同程度的蕴涵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因而教师在讲授时,语言应饱含热情,力求简洁明了,绘声绘色,绘情绘景,。以此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情景中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进而陶冶学生良好的品质和高尚情操。优秀的语文教师,除了能调动学生情感之外,还善于驾驭课堂学生的情感发展,当然也包括能适度控制自己的情感。教师的情感要与教学内容及教学气氛相协调,不能毫无节制,信马由缰。教师的感情毕竟不同于演员,演员在舞台上强调艺术表演,悲痛时嚎啕大哭,高兴时可尽情欢呼;教师的感情则强调自然流露,要做到收放自如,恰到好处。
        比如在教学余光中的诗歌《乡愁》时,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进行了物化,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在时间上分别对应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为了让学生品味作者乡愁的浓烈,我用补白式的描绘了第一幅画面:深秋的夜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一位母亲,牵挂写在脸上,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紧跟着少年。一路上千叮咛,万嘱咐。到了分手的路口,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地放下箱子。

“妈,不要再送了,您请回吧!”“孩子,记着,别忘了写信回来!”少年忍住将要淌出的泪点点头。“路上小心,天凉了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转身提起行李箱。母亲还在原地,望着少年一起一伏的背影,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晖给她的面孔罩上了一圈朦胧而又美丽的光晕……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情感融入课堂气氛才是至关重要的。我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性的描绘《乡愁》的另外三幅画面。如一位学生这样描述第三幅画面:夏日的黄昏,郊外,一条小路蜿蜒曲折,通向一座小山。小山的一个平坦处,一方矮矮的坟墓,芳草萋萋,鸟唱 虫吟。坟墓前,立着一位身材高大的青年,他泪流在脸上,目光停留在坟头。透过泪光,他分明看见了油灯下母亲缝补衣衫的背影,耳边也响起了母亲的叮咛。泪光中,仿佛母亲从芳草中走了出来,“孩子,你听见母亲的呼唤吗?你忆起妈妈亲手送上的饭菜的馨香吗?你脚上还穿着妈妈的千层底吗?你身上还有妈妈的手织毛衣吗?”“妈,你的孩子学成归来了,我只有用我的智慧报答你哺育的恩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听了学生这样的描述,不言而喻,诗歌中暗含的诗人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诗歌尽管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由于我的引导学生已经体会到了。
        三、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和手段,调动学生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也可利用其它教学工具对学生进行情感切入。在现代媒体的背景下,语文课堂不再是师生的简单对话,须注意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的视听觉器官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把象《济南的冬天》这样优美的散文,用图、文、声、像并现的办法,体现它的语言美、意境美和音乐美,让学生通过听觉视觉的刺激,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在教学中,还可用实物来激发情趣,调动情感。如教读《故宫博物院》,与其费许多口舌去介绍“故宫博物院”是宏大壮丽的规模和层次井然的布局,不如把介绍故宫博物院的光碟给学生展示,一看就明白了。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教师也可免除唇舌之苦。
        吕淑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效果不同,“关键在于一个‘活’。如果不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精神就提不起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我在教学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时,针对人物的变化,可采用分小组、分角色表演的教学方法,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基调,会收到常规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中指出“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财富。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即使是失败,也可能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无穷的财富。”让学生在写作中吐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抒写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让学生在作文中,或可以热情的颂扬如朝阳般升腾的绚丽梦想;或由衷的讴歌惊天动地的英雄人物;也可以抒发对清风冷月的独特感悟;更应当允许学生吐露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挫折而引发的迷惘或惆怅的情绪;也可以释放孩子们的心灵困惑,进一步帮助学生沟通师生、学生与学生们、学生与父母的关系,让学生做生活的主人。“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能更好的把语文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日常问题,促使学生健康成长。作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必定有助于学生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借助课外活动,创设情景给学生提供情感体验的机会,运动会中参加拔河的同学拼出全身力气,而未上场的全都充当拉拉队声嘶力竭,取得胜利后,大家无不欢呼雀跃;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孩子们讨论从保尔身上学到了哪些可贵的精神,受到了什么样的人生启迪;观看了热播的电视节目后让大家谈谈受到了哪些情感熏陶。凡此种种,从各方面入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家庭与学校相结合,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良好的品德修养。  
        总之,“一切物语皆情语,一切景语皆情语”,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要重视情感教育,注意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在情的感召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轻松起来,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钟小梅.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摭探[J].成才之路,2021(04):84-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