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综述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月10期   作者:杨婷
[导读] 思维导图是根据人脑神经网络的模式进行模拟的一种软件。
        杨婷
        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城东小学校  
        摘要:思维导图是根据人脑神经网络的模式进行模拟的一种软件。思维导图能够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进行课堂内容的梳理,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展开联想,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发散性联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思维导图的作用还能通过梳理课堂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巩固,旧知识进行回顾,找到知识的内在核心联系,形成体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突破现有知识库,架构出新的思考模式,便于学生能够对所学内容进行创新和运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 思维导图 应用策略
1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是一种利用图形和文字的方式,将知识、事件等,按照逻辑顺序的重要性等自定义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的一种简单工具。能够极大地激发使用者的想象力和逻辑思考能力,开发大脑潜力,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全面多样平衡地发展。
2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结构整合的特点
思维导图的一个基本作用就是将有内在联系或者具有一定特征的事件或者关键词线性的组合在一起。在语文教育课堂中,授课老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逻辑梳理,结构化的教学层层递进式推进教学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激发学生对于课文的延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推理和联想表达。
例如,在《长城》这篇课文,教师可以根据形状相似的原理,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形状类型知识的学习,再由长方形引导学生想起砖,由切入到《长城》这篇课文。在此基础上,将《长城》的写作手法、造词遣句最后升华到思想感情,层层递进进行一种完整的思维导图地绘制和描述。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能够给学生一种逻辑清晰的课文内容,更加便于学生进行理解和知识的学习。
思维导图中除去文字部分,还包含图形部分,是以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对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的方式。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能够有效地把根据课堂内容有关的知识进行具象化处理,将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串联归纳,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对文中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石榴》这门课中,授课老师在进行课堂内容的教学前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同学们,请问大家都爱吃什么样的水果啊?”“我喜欢苹果,因为苹果所包含的维生素十分丰富,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我喜欢石榴,因为饱满的石榴鲜红娇翠欲滴十分好看,像宝石一般。”进而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很好,那么有谁知道石榴的花是什么样子的呢?”根据学生上课回答的情况,老师自主性地选择将石榴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由此将石榴的每个生长阶段的不同形状以及味道、气味等等层层展开,到最后的生长环境,进行逐一解析。根据这种图形式思维导图教学法,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对课文内容进行资源整合处理,增加学生的参与感,使得学生对于书本中的内容记忆更加深刻,因此思维导图的作用还包括一定的资源整合的特点。


3小学语文课堂应用思维导图的策略
3.1课前引导,建立结构化认知
课前内容的预习阶段,能够增加学生对于课文知识的理解,带着问题去听课,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化课堂知识内容,做到游刃有余,以有限的注意力去解决更多更困难的问题。因此,课前阶段教师根据板式化教学内容,将文章的基本脉络以思维导图的模式展现给学生。围绕中心思想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可能性。这种模式能够很好地将学生的自主性调动起来,并且能够达到对于文章内容一定的认知和理解。同时,还可以针对章节课程中利用思维导图的模式将本章节的内容进行梳理,细化课堂内容,进行全文的串联,使得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统筹和逻辑写作能力有所了解。
例如,在介绍《金色的草地》这篇文章时,课前教师需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梳理和设计,留有一定的预习空间给到学生,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也自己梳理完课文的大致脉络,形成一定的认知作用。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也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对课文的内容理解得更加全面和符合自身特性,使认知更上一个台阶。
3.2整合资源,构建全文逻辑导图
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内容,是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归纳和总结。书本中的知识绝大部分是来自于作者自身对于生活的感悟,而课本里的内容以及对于课本的解读更是一种生活知识、经验的总结和提升的过程,两者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默契状态。因此,在这种相互交织的情感背景下,学生将课本知识更好地归纳和总结,能够有效地提升对于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更能加强其实践能力和思想水平,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小镇的早晨》这篇课文中,通过描写小镇早晨的自然风景以及小镇清晨下人们的生活状态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对于课文中描写的情况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自身情况,绘制出一张属于自己家乡小镇的思维导图。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较好地了解自己家乡,以及对于家乡的热爱,养成一种发现美的眼睛,整理出文章的思维逻辑。
3.3激发学生兴趣,拓展思维界限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相似相近的原理,让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考模式。养成逻辑思维的习惯,帮助其能够快速实现文章内容及架构的认知。
比如,在《西湖》一文课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文章思维导图的模式,让学生自主参与制作自己去过的风景胜地的思维导图,并且不限制内容和形式,越丰富越好。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其自学和自用的能力。
结束语
小学课堂是学生思维萌芽的阶段,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为之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能够从整体到细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激发自身学习动力以及逻辑思考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多彩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豆文霞.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 学周刊,2021(5):83-84.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5.041.
[2] 汪颖. 初探思维导图在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1(4):32.
[3] 赵雪旖.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运用思维导图的探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1(7):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