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
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城关镇刘湾小学 432800
摘要:写作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活动之中的基础性内容,对于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其语言组织与表达及写作等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小学生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写作教学也成为了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读写结合这一教学模式的灵活应用使得写作教学效果得到了有效提升,为此,本文从读写结合教学的应用意义入手来分析具体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读写结合模式;应用策略
小学阶段的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当关注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发展,传统教育模式下,二者相互独立,但新课改实施后,小学语文教师加大了写作教学的占比,读写结合也成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重要保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扩大了知识面,实现了写作素材的积累,写作过程更加得心应手,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充分发挥了各自的积极作用及协同作用,不仅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同时对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以课内教材为基础、以课外阅读为补充
新课改在快速推进的过程中,相应的教材内容也实现了更新与优化,为此教师可以以课本阅读作为范文并展开教学,但考虑到教材的更新速度远远赶不上当前社会及国家形势的变化速度[1],且语文新课标中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也提出了要求,为此教师应当以教材内课文为基础联系课外阅读材料,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的同时积累写作素材。
以“传统节日”这一写作训练为例,教师以教材课文为范文,同时为学生挑选有关我国春节及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课外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寻找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实现阅读量的提升、知识面的拓宽,同时丰富写作素材,还可以对学生开展情感教育,引导学生认同、热爱、继承并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阅读交流会,引导学生将自己由课外读物积累而来的好词好句及阅读感受进行分享,尽快建立写作素材库,避免写作时思路枯竭。
二、以文章仿写为基础、学习多样表达方式
小学生写作的基础水平差异较为明显,与其知识量、思维发展程度具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小学生当前年龄阶段特点可知,仍需要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理解客观事物及其之间的规律[2],为此,这一阶段的写作教学应当以仿写为基础,联合阅读教学之时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或由教师进行示范朗读,带领学生体会语言文字中的魅力,在带领学生总结规律之后指导学生进行仿写。
以“秋天的景色”这一写作训练为例,教师首先应当例举阅读范文中有关景色描写的词汇句子并指出作者运用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根据已知词语展开充分的想象,强调进行模仿训练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学会用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所思所想。除此之外,教师应当对学生的仿写内容进行及时批改,并对出现明显错误的词句予以指导,从而为学生打好写作基础。仿写即依照范文中的句式进行重新加工及二次创造,即可以加深学生对原文的理解,又可以实现写作训练这一根本的目,通过引导学生写相似的句子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优美的句式及正确的表述方式,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进行扩写改写训练,形成鲜明个人特色
如果说仿写训练是基础,那么扩写及改写则是小学语文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拔高类任务,这种训练对于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以阅读范文为基础,在梳理文章脉络及主旨之后指出具有特色的句型及内容[3],教会学生以不同的表达方式的准确传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在进行改写与扩写的过程中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最终得到连字成句、连句成文,引导学生学会构建行为框架,最终形成鲜明的个人写作风格。
以“童话故事”这一写作训练为例,教师应当基于原有的故事背景对学生进行改写及扩写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用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沿用童话故事中的原有人物,也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童话形象,以此来丰富改写及扩写的内容,进而准确的表达童话寓意,为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先行默读并标注出文章结构,以便理解主旨大意。
结束语
小学语文学科的基础性毋庸置疑,但受到学生自身及教师教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在写作时表现出思路枯竭、内容空洞以及缺乏兴趣与积极性等问题,为此必须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从而确保学生的综合性发展。读写结合这一教学模式集阅读教学及写作教学为一体,充分发挥了二者的协同作用,而读写结合的灵活应用必然成为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闫雪梅. 分析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 试题与研究, 2019(3).
[2]郑昕. 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 2020(9).
[3]邓云霞. 分析小学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J].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19(3):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