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乐路
重庆市聋哑学校 400010
摘要:我国特殊教育的目标体系由国家教育方针规定的总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承担的特殊教育任务的培养目标、特殊学校的课程目标、特殊学校(班)教学活动单元目标,以及每节课每个活动的教学目标所构成。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于学生的发展也是我国特殊教育改革的趋势。本文主要以“生活体验”为重心,为聋哑学生的数学教学工作提供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案,为国家的教育改革工作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关键词:生活体验 数学教学 聋哑生
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不断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也不断增加。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学家应该愈加重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观察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致力于发展激发特殊学生潜能的教育,虽然他们和正常学生有不同,但他们依然有发展智力能力,获取宝贵经验的权利和能力。为了培养特殊学生(本文主要讲述聋哑生)的逻辑思维和数理能力,特殊教育教师要构建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以生活体验为核心的数学教学活动,要保证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社会性、情感、意志、思维能力等多方位全面发展。
一、利用生活物品,加强感官刺激
在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中,如果能调动身体的:听、嗅、视、触、味觉等器官的感觉。通过,眼睛看,耳朵听,用手写,用脑想等多个渠道同步进行学习,就有助于多个感官的吸收,增强学习和记忆的效果。研究也表明,大脑并不是将所有感官输入的刺激,放在一起进行记忆,而是通过视觉,听觉,运动等多个通道并行。所以,多个通道的记忆效果,要高于单个通道,促进多种器官的协同作用,使大脑记忆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同时,不同的人对不同的知识载体的敏感度不同,有些人是视觉型的,喜欢看图片。有些人是听觉型的,喜欢听讲座,而有些人是触觉型的,喜欢触摸,尝试。有些时候,还需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身体的各个器官产生感觉。而聋哑生不具备听觉,则教师更应该利用其他的感官,加强对其他感官的利用,以尽可能地弥补聋哑学生的听觉的缺失。如果仅仅是通过单调的手语、文字讲解,不去刺激聋哑学生的感官,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并且吸收经验的效果也不高,直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进而对学习产生恐惧、抵触的心理。
为了更好地展开生活式教学,教师应该留意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感兴趣的、了解的生活物品,或是动画、玩具等,切记不可利用聋哑学生很少见的或者因为聋哑的残障无法确切体会的生活物品或经历,这样不仅不能让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点,还容易造成思维混乱,结果适得其反。
在讲解数学概念时,将无形的数学知识点“可感化”“可视化”,生活实物即是一个实用且低成本的途径,而学生们则顺着他们的感官从这条路上探索数学的奥秘。让课堂成为聋哑学生注意的焦点。比如当教师讲解“平行线与垂直线”的概念时,可以利用窗户的边缘、天花板上电风扇的电线管、地面瓷砖的边界或是新颖的教具等直观地展现所要讲解的知识点和概念。可以用手、发着光的长棒状物引导聋哑学生的眼睛往不同的方向看,可以引导他们动手触摸相交、垂直的物体的交界,让学生动起来,而不是强迫他们在无声的世界里专注于手语和文字。
二.避免灌输教育,生活引进课堂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教学的基本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不一定要局限于“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应该是单纯的1+1式的独立个体叠加关系,在现代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已经不仅仅是“教者”和“学者”这样一一对应的关系,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随着不同的情境不断变化的,他们相互交流时是主体间的复合关系,一方向另一方输出经验时又互为主客体,教者与学者的这种互为必要条件的有机状态,构成两者之间的复合主客体关系[1]。教师要树立正确地教师观和学生观,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除了研究如何设计数学教学教案以外,可以观察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认识自己教学方法的不足,尤其是面对聋哑学生,教师本身很难完全体会聋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用组织活动,和学生进行互动的方式观察聋哑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将“老师问——学生答”模式转化为“接受刺激——做出应答”模式。如果教师为了快速完成教学任务,机械地讲解知识,强制性地让学生背诵和练习,忽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会使学生失去学习主动性,从而使教学效果严重与预期不符。
哲学作为“元科学”,是课程与教学的起点和支柱,教育家与哲学家杜威的哲学观以“经验”为中心,“经验主义课程”由此建立,而我国所信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生活实践引入认识论[2]。教师可以结合这两种思想,把经验、实践、生活一起带入数学课堂,并将教学建立在聋哑学生的经验基础上。创设聋哑学生所了解的生活环境和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在情境中发挥作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记忆所学知识,将日常生活和所学的数学知识点进行有机联系,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清晰,为其他知识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融入社会教育,培养数理思维
社会属性是人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属性。教育在为学生创造个体价值的同时也在做一种投资,即让学生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发挥社会价值。社会与学校应该拿起同一种雕刻刀雕琢每一位学生。真正的教育不仅仅只局限于学校,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同等重要。因此,学校与社会要发挥双向作用,学校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带着明确的目标,组织学生系统的获取科学知识经验和技能,同时社会也要致力于教育建设,提供教学场所,开展实践活动,并照顾聋哑学生的需要,安排工作人员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数理思维是智力发展的一部分,教师应该按照特殊学校的教育要求,积极与社区进行交流合作,以工作体验、参观、合作任务等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社会中来,感受所学的知识在社会中的重要性,真正做到社校共育。
把数学教学融入社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理思维能力和种下学生对数学科学的求知的种子,还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通过聋哑学生之间的合作、聋哑学生与社会人员的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减轻与社会的脱离感,帮助一些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有利于维持学生的心理健康。
让教育走出学校,也是激发学生的主导本能和工作本能,给予学生更加完备更加自然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发的发展身心,进行自然地成长。[3]
结语:教学,简单的两个字蕴藏着巨大的魔力,如果教师能够正确的利用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小小的身体迸发出快速成长的力量。教师可以是掌握魔力的魔法师,唤醒学生大脑的各个区域,尽管聋哑学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但依然可以将他们培养成多元化的智能人,让“成长”贯穿于学生心智和生理,同学生一起变得更强。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