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思维课堂下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发表时间:2021/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月10期   作者:胡吉 成成
[导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
        胡吉     成成
        宜兴市官林实验学校      
        摘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拓展和丰富教学资源,可以优化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增强师生间的多向互动,可以优化教学环境和提高教学效率等等。
关键词:学生资源;开发利用;生活;经验;兴趣;差异;问题;错误

        随着《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的实施,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数学教学资源部仅仅局限于数学教材,凡是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教学资源。但是部分数学教师对学生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造成许多有价值的学生资源被闲置和浪费。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差异,以及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刻苦钻研精神、所采用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策略、所获得的经验与感受、所形成的良好师生关系,甚至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等等,都可以作为学生资源供开发利用。如何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呢
一、联系生活,把学生的生活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其中蕴涵了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学生的生活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而数学又来源于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就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可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一轮课改的一个要求是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明确教材中的知识要素,不拘泥于课本例题,能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将枯燥的数学问题还原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引发学习的内驱力,同时也激活学生的认知需求与学习热情。因此,教学中要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开发可供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不仅可以丰富课程的多样性,也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世界中生活意义的反思。
二、巧用经验,把学生的经验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主体(学生)和客体(老师)之间的交互作用,学习者主动地去接触有关的信息,并利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观念来解释这些信息。每个学生都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器,他们会以自己的经验和观点来构建客观世界,获得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并赋予意义。又认为,教学的起点就在于学生的经验,只有与经验相结合的知识才能体现出活力。学生不再是以前所认为的“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他们有着各自的经验和成长的经历。


        前年我教学《圆的面积》一课, 本节课共设计八个主要教学环节:课前谈话,从对“曹冲称象”故事的思考引入,激发学生思考并体会解决大象的重量问题“转化”为解决石头的重量问题中的转化思想和转化方法,以熟悉的故事激活学生旧有的“转化”经验;回忆已经学过的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方法,是把平行四边形剪成梯形和三角形后再拼成长方形,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次激活了学生已存在的数学活动经验中的“转化”思想和用剪、拼等方式进行转化的方法,学生自然联想到可以尝试用“剪、拼、转化”求圆的面积;学生进行剪、拼等操作活动进行探究、思考求圆的面积;交流各自的探索过程,讨论初步探索后的思考,总结形成初步解决问题的思路;分组按照各组选择的思路进行深人探究,形成问题解决的最终思路和方法;反思探索的历程,结合数学课件动态地替代演示当分的份数越大时用剪、拼的方法却越来越难操作的“变”的过程,探索用数学公式表示圆的面积;自主联系,运用圆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小结,学生谈体会,体会到“我知道在遇到一个我们不认识的图形的时候,可以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转化方法把它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以后遇到不熟悉的问题,也可尝试能不能把它转化成学过的问题来解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托学生的经验世界,摸索出课堂的支撑点和结合点,教师如能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经验并加以利用,就能发挥学生经验的潜在效益为课程资源所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实质上是要丰富和发展学生的学习经验。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经验的不断拓展和提升。
三、激发兴趣,把学生的兴趣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兴趣是指一个人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使他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当我们仔细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时,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往往也是他们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科。这是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导致学习成功的重要原因。
        如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 时,首先我从欣赏的角度出示了几幅具有轴对称特点的剪纸艺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表象;紧接着我亲手剪(或撕)出树叶,蝴蝶等图为观察对象,引入“对称”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对称现象的心理。在新课进行中,又向学生展示各方面具有轴对称特点的东西,让学生在欣赏对称美的同时丰富感性认识,此时在学生的心中,轴对称已被抹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撩拨着他们的心弦,使他们对轴对称图形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四、抓住差异,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有效的交流,引发学生质疑、争辩、对比和反思,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学会辨别、判断、借鉴和学习他人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当学生通过测量、剪拼等手段,确信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之后,可出示一个正三角形,并对折,得到两个小的直角三角形。此时提出“正三角形对折后得到的两个小三角形内角和各是多少”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就可生成很多资源。
        总之,教师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必须遵循“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的原则,开发利用资源要在课下花更多的功夫,教师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基础、技能技巧、个性特长等,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不能一厢情愿地零起点教学;其次要了解教材的教育意义,即所讲的内容在本学科、本册教材、本单元的位置与作用,教师只有胸有成竹,才能在课堂中开阖自如,对学生的各类资源也能游刃有余地利用。

参考文献: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版,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版, 《数学教学实施指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版, 《教育新理念》
中国教育报社编辑部 2012年5月28日第5版, 《中国教育报》
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2012版《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指导》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